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是充满活力、情趣、探究、体验、智慧和创造的课堂。“你的教学真的有效吗?”已成为目前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力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趣味的数学——在情境中学习
教师在设计、组织、实施数学课时。应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现实性、生活性、情境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这一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很好地贯彻。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统计”一课时,首先演示是限制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再现道路上过往车辆的情境,并配以语言描述:
“我们的城市建设在迅速发展。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交通也越来越方便。你们看,道路上有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它们各开过多少辆呢?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这四种车辆开过的数量?”
通过讨论,使学生都认识到:路上车子开过很快消失,必须抓紧时间及时记录。交流中有的学生提议,小组内四人分工,每人统计一种汽车;有的说想好四种符号,分别表示四种汽车,出现一辆汽车,就记一个表示这种汽车的符号;有的学生认为,先画表,写好汽车名称,统计时出现一辆就记一辆。
重播过往车辆的情境,让学生用各自想到的方法进行尝试性统计实践。然后交流比较哪种方法便于及时记录,怎样记录便于统计。学生基本达成共识:划好表,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又快又便于统计。
重播过往车辆的情境,让学生用各自想到的方法进行尝试性统计实践。然后交流比较哪种方法便于及时记录,怎样记录便于统计。学生基本达成共识:划好表,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又快又便于统计。
再次播放过往车辆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次记录。
这一过程,借助现实问题情境的虚拟,使学生亲身体验了动态统计的数据收集过程,这是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在课堂上获得的体验。以此体验为支撑,通过交流、比较,一方面使学生在统计方法的优化上得到共识,并初步学会画“正”字统计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动态统计的方法与静态统计方法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形成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合作意识,体现出趣味性的数学知识。
二、体现思考的数学——在问题中探索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问题中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巧妙设疑,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工程总量可以看做单位“1”,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1.一条公路长200米,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2.一条公路长6.3千米,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3.一条公路长120米,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通过计算、比较,学生得出:为什么修公路的长度不一样,但最后的结果都是1/5呢?这时出示问题“一条公路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这条公路的长度是“工作总量”,不管这条公路有多长,都可以把它看做单位“1”,也沟通了“整数工程问题”与“分数工程问题”的联系。
三、体验感悟的数学——在亲历中体验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有结论,而是学生亲身实验和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日益成熟,也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具有广阔的教学技术的选择空间,因此,教师利用多种教育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采集、制作各类动、植物标本,课堂教学上通过出示实物标本或图案:美丽的蝴蝶、黄绿色的蜻蜓等,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欣赏对称美,感受对称性,这样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很容易形成。
四、体现应用的数学——在实践中运用
学生只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显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以,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
如:三年级学生学了“千米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路线”之后,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数学日记:(1)从自己家经过哪些地方到学校的。(2)每段路估计有多远。第二天交流时,学生积极性普遍很高,有的学生这样写到:从我家出去向西800米,跨过一座400米的桥,爬过一道坡,向北行600米左右就到了我的学校,爸爸骑车带我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行路。要9分钟就到了。
一、体现趣味的数学——在情境中学习
教师在设计、组织、实施数学课时。应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现实性、生活性、情境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这一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很好地贯彻。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统计”一课时,首先演示是限制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再现道路上过往车辆的情境,并配以语言描述:
“我们的城市建设在迅速发展。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交通也越来越方便。你们看,道路上有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它们各开过多少辆呢?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这四种车辆开过的数量?”
通过讨论,使学生都认识到:路上车子开过很快消失,必须抓紧时间及时记录。交流中有的学生提议,小组内四人分工,每人统计一种汽车;有的说想好四种符号,分别表示四种汽车,出现一辆汽车,就记一个表示这种汽车的符号;有的学生认为,先画表,写好汽车名称,统计时出现一辆就记一辆。
重播过往车辆的情境,让学生用各自想到的方法进行尝试性统计实践。然后交流比较哪种方法便于及时记录,怎样记录便于统计。学生基本达成共识:划好表,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又快又便于统计。
重播过往车辆的情境,让学生用各自想到的方法进行尝试性统计实践。然后交流比较哪种方法便于及时记录,怎样记录便于统计。学生基本达成共识:划好表,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又快又便于统计。
再次播放过往车辆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次记录。
这一过程,借助现实问题情境的虚拟,使学生亲身体验了动态统计的数据收集过程,这是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在课堂上获得的体验。以此体验为支撑,通过交流、比较,一方面使学生在统计方法的优化上得到共识,并初步学会画“正”字统计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动态统计的方法与静态统计方法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形成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合作意识,体现出趣味性的数学知识。
二、体现思考的数学——在问题中探索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问题中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巧妙设疑,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工程总量可以看做单位“1”,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1.一条公路长200米,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2.一条公路长6.3千米,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3.一条公路长120米,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通过计算、比较,学生得出:为什么修公路的长度不一样,但最后的结果都是1/5呢?这时出示问题“一条公路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这条公路的长度是“工作总量”,不管这条公路有多长,都可以把它看做单位“1”,也沟通了“整数工程问题”与“分数工程问题”的联系。
三、体验感悟的数学——在亲历中体验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有结论,而是学生亲身实验和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日益成熟,也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具有广阔的教学技术的选择空间,因此,教师利用多种教育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采集、制作各类动、植物标本,课堂教学上通过出示实物标本或图案:美丽的蝴蝶、黄绿色的蜻蜓等,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欣赏对称美,感受对称性,这样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很容易形成。
四、体现应用的数学——在实践中运用
学生只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显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以,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
如:三年级学生学了“千米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路线”之后,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数学日记:(1)从自己家经过哪些地方到学校的。(2)每段路估计有多远。第二天交流时,学生积极性普遍很高,有的学生这样写到:从我家出去向西800米,跨过一座400米的桥,爬过一道坡,向北行600米左右就到了我的学校,爸爸骑车带我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行路。要9分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