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搭建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好阅读文本与阅读心理的预设,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共享成长。
一、教师如何教
1.心中有本。
教师心中应有课标。熟读课标,充分领会课标精神,把握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精髓,落实阅读教学三个基本目标:“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针对各年级段的目标和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合理、统筹安排具体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师心中应有教材。高万同老师指出:要分清“课文”与“选文”,文本“选文”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课文”还体现编者的“课程价值”观;要分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侧重“分析”选文,“用教材教”要将选文原生价值转变为现阶段学科的教育功能。相对而言,弄清教什么比讨论怎样教更重要。
2.目中有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建构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无论是大纲还是新课标都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备课时就应关注学生,从课文写法中寻求突破口,制订学案。
二、学生如何学
1.课前,即预习指导。
预习状态下的课堂教学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学”的策略之一。学生如何学,首先应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具体落实。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讯,记叙了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丰功伟绩和博大胸怀,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深深怀念之情。课文以“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文笔动人,也可以说是一篇抒情性散文。
在具體指导学生的预习时,可根据课时目标分层次安排:
(1)搜集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使学生对伟人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在学习课文时产生由衷的爱戴之情;
(2)收集几篇新闻通讯读一读,想一想,通讯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能发现什么规律。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再读课文,想一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什么情感,用笔在文中做一做记号。
(5)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问题,在书上写下来。
2.课中,即教学过程。
教师对课标和课文充分阅读、领会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落实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教学与训练。
(1)“爱戴”和“奔腾不息”的造句练习是本课的教学要求之一。“爱戴”指敬爱并拥护,一般用于英雄、伟人和领袖。联系课文和课前搜集伟人的丰功伟绩资料,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再拓展到历史和生活中,学生造出来的句子就很丰满。“奔腾不息”指跳跃着奔跑,不停息,一般用于马匹或河流。联系课文的语境,“奔腾不息”在文中仅仅指大海的浪花吗?学生自然而然产生联想,与作者运用联想的写法不谋而合。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工具性体现在其通讯的写法上,课文伊始交代的时间和事件,以及文中叙述的伟人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写法。文中流露出来的对伟人丰功伟绩、高尚情怀的缅怀和美好的祝福,则是文本人文性的充分体现。教师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完成师生和文本的对话。如在对一些重点词句理解的基础上(“低低地缓缓地”、“大海呜咽”、“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以及人们的联想和衷心的祝福),引导学生有感情诵读。
3.课后,即温故拓展。
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也可将歌曲《春天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探寻伟人成长的足迹,学习伟人的精神,将来也能为祖国和人民谱写“春天的故事”。
三、让师生在课堂中共享成长
课堂,特别是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与学生在课堂中共享成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腹有诗书气自华”。
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在学生眼里,教师就应该是一本书。
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只有深入推进预习状态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学”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3.“心境决定一切”。
人们常说“心态决定一切”,对于我们教育者而言,课堂是我们的舞台,只有在和谐的课堂中,师生才能共享成长。就像驾驶员,再好的车况、路况和技术,没有一个好的心境,怎能享受驾车的愉悦,欣赏一路的风景呢?
一、教师如何教
1.心中有本。
教师心中应有课标。熟读课标,充分领会课标精神,把握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精髓,落实阅读教学三个基本目标:“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针对各年级段的目标和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合理、统筹安排具体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师心中应有教材。高万同老师指出:要分清“课文”与“选文”,文本“选文”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课文”还体现编者的“课程价值”观;要分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侧重“分析”选文,“用教材教”要将选文原生价值转变为现阶段学科的教育功能。相对而言,弄清教什么比讨论怎样教更重要。
2.目中有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建构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无论是大纲还是新课标都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备课时就应关注学生,从课文写法中寻求突破口,制订学案。
二、学生如何学
1.课前,即预习指导。
预习状态下的课堂教学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学”的策略之一。学生如何学,首先应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具体落实。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讯,记叙了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丰功伟绩和博大胸怀,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深深怀念之情。课文以“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文笔动人,也可以说是一篇抒情性散文。
在具體指导学生的预习时,可根据课时目标分层次安排:
(1)搜集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使学生对伟人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在学习课文时产生由衷的爱戴之情;
(2)收集几篇新闻通讯读一读,想一想,通讯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能发现什么规律。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再读课文,想一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什么情感,用笔在文中做一做记号。
(5)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问题,在书上写下来。
2.课中,即教学过程。
教师对课标和课文充分阅读、领会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落实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教学与训练。
(1)“爱戴”和“奔腾不息”的造句练习是本课的教学要求之一。“爱戴”指敬爱并拥护,一般用于英雄、伟人和领袖。联系课文和课前搜集伟人的丰功伟绩资料,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再拓展到历史和生活中,学生造出来的句子就很丰满。“奔腾不息”指跳跃着奔跑,不停息,一般用于马匹或河流。联系课文的语境,“奔腾不息”在文中仅仅指大海的浪花吗?学生自然而然产生联想,与作者运用联想的写法不谋而合。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工具性体现在其通讯的写法上,课文伊始交代的时间和事件,以及文中叙述的伟人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写法。文中流露出来的对伟人丰功伟绩、高尚情怀的缅怀和美好的祝福,则是文本人文性的充分体现。教师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完成师生和文本的对话。如在对一些重点词句理解的基础上(“低低地缓缓地”、“大海呜咽”、“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以及人们的联想和衷心的祝福),引导学生有感情诵读。
3.课后,即温故拓展。
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也可将歌曲《春天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探寻伟人成长的足迹,学习伟人的精神,将来也能为祖国和人民谱写“春天的故事”。
三、让师生在课堂中共享成长
课堂,特别是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与学生在课堂中共享成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腹有诗书气自华”。
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在学生眼里,教师就应该是一本书。
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只有深入推进预习状态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学”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3.“心境决定一切”。
人们常说“心态决定一切”,对于我们教育者而言,课堂是我们的舞台,只有在和谐的课堂中,师生才能共享成长。就像驾驶员,再好的车况、路况和技术,没有一个好的心境,怎能享受驾车的愉悦,欣赏一路的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