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年前的一个春节,哥哥参军走了,父母要上班,买年货的任务就光荣地落在了我身上。妈妈再三叮嘱我,钱和票千万不能弄丢了。为了买到好年货,我冒着严寒到了一个较远的大商场,进去一看,柜台前挤满了人。当我好不容易挤到柜台前,准备掏钱和鱼票时,我被周围人挤得连胳膊都无法从口袋里抽出来,终于抽出来的时候,手里抓的只有钱,鱼票不知哪里去了。想起妈妈说过“年夜饭的餐桌上不能没鱼”时,我“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鱼没买到,我流着泪骑车回家。想着鱼票比钱重要,恐惧和伤心一起向我袭来,凛冽的西北风吹在我的脸上,眼泪也冻成了冰,粘在我脸上。
当我再次流着眼泪,准备迎接妈妈的训斥时,妈妈不但没有责怪我,反倒安慰起我来。“都是妈妈不好,让我儿小小年纪就为家操心。”
那年的年夜饭特别丰盛。因为妈妈给了我临场决定的权力,我买了往年从没买过的新鲜的黄瓜、西红柿、青椒这几样蔬菜(当年很少有的)。当妈妈把红烧鱼端上桌子的时候,我一下子惊呆了。哪里来的鱼呢?原来是邻居金大娘知道我弄丢了鱼票,把她家的鱼送给了我家一条。
“小当家的,试试新衣服合不合适?”妈妈举着熬夜给我做的新衣服说。与新衣服和压岁钱相比,我更喜欢妈妈叫我“小当家的”,这说明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穿着妈妈做的新衣服,吃着自己亲手买来的年货,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年夜饭!
(月下清风)
15岁到北美洲,我成了小留学生里的一员,从此10年没在家吃过年夜饭,没和家人一起过春节。2020年年初,我终于攒够了假期,准备拖家带口回去热闹过年,也让爷爷、奶奶见一见曾孙,结果却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又没能在家吃年夜饭。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回家团圆,也不知道爷爷奶奶能不能再等我们那么久。过去10年的大年夜,我都是吃着快餐、看着“春晚”,和家人在视频通话中度过的。真的好想回家。
(明明就是Lucy Lin)
2010年的大年初一和“情人节”是同一天。那年除夕,我把她带到家里吃年夜饭。爸妈是第一次见她,都很满意,默认她就是儿媳妇了。后来,我们吵过架,冷战过,也分手过。爸妈埋怨我把这么好的女孩兒弄丢了。兜兜转转,现在我们已经结婚5年了。今年乃至今后的每一年,我相信,吃年夜饭时坐在我身旁的,永远是她。
(JJ)
2009年,大学毕业的我响应国家号召去部队服役。新兵三个月的集训对我这个平素习惯了自由散漫的人来说,显得极为辛苦。周末仅有的休息时间,我在团部电话亭里和好友打电话聊天,他们和我聊起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说预告特别精彩,有很多明星和好看的小品。听了他们的描述,我心里直痒痒。回班里和战友们一说,大家都心驰神往。没多久,大年三十儿到了,团里组织全团官兵在大礼堂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不巧,那个时间,刚好轮到我在南门站岗……
站在南门岗哨上,寒风从脸上呼啸刮过,想着盼望已久的“春晚”开始了我却无法一睹为快,心里颇不是滋味。过了十多分钟,班长和班副(他俩本应站下一班岗)远远地齐步走过来,提前一个多小时接岗,说电视不咋好看,想出来透透气,让我俩回去替他俩“顶一顶”。我们两个新兵都知道,这是班长照顾我俩的托词,不愿意接受;班长说这是命令,让我俩服从。就这样,我俩回去看了一个没有开头的春节联欢晚会。11年过去了,那一晚大屏幕上播的什么早已记不清了,但我依然清晰记得那晚清冷的空气、凛冽的北风,班长和班副为了让我们看“春晚”、吃年夜饭替我们站岗时说出的“不好看”,还有礼堂里战友们的欢笑声……
(郑)
小时候,吃年夜饭时,我不小心打破了个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着急,关心我—手没事儿吧,碗打破了不要紧,“碎碎平安”。
长大后,吃年夜饭时我不小心打破了个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着急—唉,可惜了这么好的碗。
(风满楼)
1977年的年夜饭我终生难忘。过年前,我最大的期待莫过于能美美地吃上一顿母亲亲手做的红烧肉。冲突发生在准备祭品时,父亲责问:“没肉,怎么敬祖宗?”母亲默不作声。父亲瞪了母亲一眼,突然走到屋角的一个不起眼的黑色陶罐前,母亲立马转过身来紧张地注视着父亲。只见父亲怒气冲冲地打开黑罐子,把手伸进罐子,像变戏法般捏出一小块儿肉来。涂过盐的肉白里透红,颜色很好看。母亲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父亲并不为母亲的眼泪心软,反而更加理直气壮地质问母亲:“这是什么?这不是肉吗?”母亲一时语塞,哽咽了半天才说:“娃们过年没新衣服穿,总得吃块儿肉!”听了母亲的话,父亲也沉默了。但父亲很快就做了最后的决定。母亲压抑的哭声渐渐升腾起来,像温暖的炊烟袅袅地穿过屋檐,向阴冷的天空飘去。
那年吃年夜饭时,父亲依旧没有说话,只是赌气似的大口扒拉着白饭。母亲努力笑着,夹了一小块煎得焦黄的豆腐放到我碗里,说:“这豆腐和肉一样,好吃!”我嚼着豆腐,咸咸的泪水流进嘴里,忘记了肉的滋味。多少年过去了,今天吃肉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可是那一年的年夜饭令我终生难忘。
(许正文)
鱼没买到,我流着泪骑车回家。想着鱼票比钱重要,恐惧和伤心一起向我袭来,凛冽的西北风吹在我的脸上,眼泪也冻成了冰,粘在我脸上。
当我再次流着眼泪,准备迎接妈妈的训斥时,妈妈不但没有责怪我,反倒安慰起我来。“都是妈妈不好,让我儿小小年纪就为家操心。”
那年的年夜饭特别丰盛。因为妈妈给了我临场决定的权力,我买了往年从没买过的新鲜的黄瓜、西红柿、青椒这几样蔬菜(当年很少有的)。当妈妈把红烧鱼端上桌子的时候,我一下子惊呆了。哪里来的鱼呢?原来是邻居金大娘知道我弄丢了鱼票,把她家的鱼送给了我家一条。
“小当家的,试试新衣服合不合适?”妈妈举着熬夜给我做的新衣服说。与新衣服和压岁钱相比,我更喜欢妈妈叫我“小当家的”,这说明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穿着妈妈做的新衣服,吃着自己亲手买来的年货,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年夜饭!
(月下清风)
15岁到北美洲,我成了小留学生里的一员,从此10年没在家吃过年夜饭,没和家人一起过春节。2020年年初,我终于攒够了假期,准备拖家带口回去热闹过年,也让爷爷、奶奶见一见曾孙,结果却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又没能在家吃年夜饭。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回家团圆,也不知道爷爷奶奶能不能再等我们那么久。过去10年的大年夜,我都是吃着快餐、看着“春晚”,和家人在视频通话中度过的。真的好想回家。
(明明就是Lucy Lin)
2010年的大年初一和“情人节”是同一天。那年除夕,我把她带到家里吃年夜饭。爸妈是第一次见她,都很满意,默认她就是儿媳妇了。后来,我们吵过架,冷战过,也分手过。爸妈埋怨我把这么好的女孩兒弄丢了。兜兜转转,现在我们已经结婚5年了。今年乃至今后的每一年,我相信,吃年夜饭时坐在我身旁的,永远是她。
(JJ)
2009年,大学毕业的我响应国家号召去部队服役。新兵三个月的集训对我这个平素习惯了自由散漫的人来说,显得极为辛苦。周末仅有的休息时间,我在团部电话亭里和好友打电话聊天,他们和我聊起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说预告特别精彩,有很多明星和好看的小品。听了他们的描述,我心里直痒痒。回班里和战友们一说,大家都心驰神往。没多久,大年三十儿到了,团里组织全团官兵在大礼堂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不巧,那个时间,刚好轮到我在南门站岗……
站在南门岗哨上,寒风从脸上呼啸刮过,想着盼望已久的“春晚”开始了我却无法一睹为快,心里颇不是滋味。过了十多分钟,班长和班副(他俩本应站下一班岗)远远地齐步走过来,提前一个多小时接岗,说电视不咋好看,想出来透透气,让我俩回去替他俩“顶一顶”。我们两个新兵都知道,这是班长照顾我俩的托词,不愿意接受;班长说这是命令,让我俩服从。就这样,我俩回去看了一个没有开头的春节联欢晚会。11年过去了,那一晚大屏幕上播的什么早已记不清了,但我依然清晰记得那晚清冷的空气、凛冽的北风,班长和班副为了让我们看“春晚”、吃年夜饭替我们站岗时说出的“不好看”,还有礼堂里战友们的欢笑声……
(郑)
小时候,吃年夜饭时,我不小心打破了个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着急,关心我—手没事儿吧,碗打破了不要紧,“碎碎平安”。
长大后,吃年夜饭时我不小心打破了个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着急—唉,可惜了这么好的碗。
(风满楼)
1977年的年夜饭我终生难忘。过年前,我最大的期待莫过于能美美地吃上一顿母亲亲手做的红烧肉。冲突发生在准备祭品时,父亲责问:“没肉,怎么敬祖宗?”母亲默不作声。父亲瞪了母亲一眼,突然走到屋角的一个不起眼的黑色陶罐前,母亲立马转过身来紧张地注视着父亲。只见父亲怒气冲冲地打开黑罐子,把手伸进罐子,像变戏法般捏出一小块儿肉来。涂过盐的肉白里透红,颜色很好看。母亲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父亲并不为母亲的眼泪心软,反而更加理直气壮地质问母亲:“这是什么?这不是肉吗?”母亲一时语塞,哽咽了半天才说:“娃们过年没新衣服穿,总得吃块儿肉!”听了母亲的话,父亲也沉默了。但父亲很快就做了最后的决定。母亲压抑的哭声渐渐升腾起来,像温暖的炊烟袅袅地穿过屋檐,向阴冷的天空飘去。
那年吃年夜饭时,父亲依旧没有说话,只是赌气似的大口扒拉着白饭。母亲努力笑着,夹了一小块煎得焦黄的豆腐放到我碗里,说:“这豆腐和肉一样,好吃!”我嚼着豆腐,咸咸的泪水流进嘴里,忘记了肉的滋味。多少年过去了,今天吃肉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可是那一年的年夜饭令我终生难忘。
(许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