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朋友:
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及时召回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补救措施。前段时间,国家质检总局就修订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征集民意,我们想了解一下国外在这方面的做法。
上海读者 刘铁波 邱会珍
加拿大:问题食品百分百退款
记者在北美最大连锁超市COSTCO购物时,看见商场通告栏上有不少商品被召回的通知,有衣物、食品等。其实,这是加拿大商场自动召回物品的一种常见情形。在召回通知栏中,有个关于面包的通知说:鉴于有顾客吃面包时发现了一颗小钉子,商场担心消费者的安全,所以决定紧急召回这批面包,呼吁顾客们赶快前来退货,并承包100%退款。商场经理告诉记者,即使面包已经吃了一部分也可全额退款。记者问经理将会怎样处理这类召回食品。她说,由他们自己的糕点厂生产的面包,回收后将会送回总部,按照垃圾处理方式全部毁掉。其他厂家生产的食品,回收后会退给厂家销毁。
在加拿大,食品召回的通知时常见到,凡发现有变质、含有害或过敏成分的食品都会被及时召回并销毁。
加拿大食品监查署(简称CFIA)主要职责是检查食品、动物和植物,以确保人们的安全健康。CFIA分设各部,有食品安全监察员队伍和专门的技术安检班子。每天24h连续运作,监督检查各地食品安全,并在网上和媒体上发布有关警报,敦促商家加紧召回过程,提醒公众注意,并设有专线为民众提供举报途径。
日本:出了事必须登道歉信
日本对于食品制造商有条名为“自主回收报告”的制度,就是食品商不仅要接受行政监督,最好还要自己主动将问题食品召回,然后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并有义务负责向销售点附近的居民广而告之。这样的话,政府部门会给予指导和帮助,否则就要停业整顿,被开出大额罚金等。
食品厂商或食品店一旦发生食品召回事件,一定要在公司网站主页和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道歉信”,并主动说明将会怎样处理召回食品,以及怎样向已购买的消费者赔偿等。
对于召回的食品,不会再做挽救措施,如重新加工再出售等,而是被送到废弃物处理商那里,由废弃物处理工厂将其加工成饲料或肥料。召回食品的处理过程也是受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监督的,食品厂商也会向政府公开处理工程,政府也会派专人去现场监督。
当日本食品商做完登报通告、召回食品处理和向消费者赔偿等这一系列过程后,会在政府食品监管部门留一份档案,就是关于此次召回事件的前前后后,并会提交政府分析报告,即分析产生召回食品的原因,以及今后改进的具体日程。
英国:每个食品都能查到产地
英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重要特征是严格执行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例如,监管机关如发现食品存在问题,通过电脑记录很快就能查到食品来源。去年“克隆牛”事件着实让英国民众紧张了一回。但早在1998年暴发“疯牛病”后,英国食品标准局就出台了设立“牛户口”的政策,登记注册英国境内的每一头牛以及它们的去向。
由于公众对克隆动物食品存在疑虑,食品标准局根据“牛户口”很快查明了“克隆牛”是一头从美国进口的克隆牛后代,并据此确认了其后代8头牛所在的农场,以及是否有相关奶制品或肉制品进入市场。结果公布后,公众了解了相关事实,一场风波也随之消散。
严格的监管体系有效地控制了问题食品在英国市场流通,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记者几天前在大型超市莫里森斯看到货架旁一个大标牌上写着“莫里森斯无籽葡萄干被召回,原因该产品可能含有小绿塑料片。”并详细注明产品名称、质量、保质期及包装的细节。标示牌上还写道“如果你购买了该产品,可到销售点全款退货。”
新西兰:召回信息谁都能看到
新西兰的食品安全由新西兰农林部隶属的食品安全局负责。他们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因此发现问题食品,必须严格遵守召回制度,这是防止问题食品继续危害民众的重要补救措施。
对问题食品有两种类型的召回措施。第一种是直接从厂家召回,把问题食品从配送中心或批发商处召回。另外一种是从消费者或商场召回,相对比较复杂。食品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各大媒体发表召回问题食品的通告,必须用多种语言发布这消息,尽可能让最多的人了解。通告中要按规定写明问题食品的公司、名称、问题、销售的地区和召回联系人,还要写明可能造成的健康问题以及处理方式。如有某食品公司故意隐瞒,没有主动向农林部申报的话,该公司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在新西兰食品安全局的网站上,消费者可获得2010年以来所有召回食品的详细动态信息,包括食品生产厂家、召回原因和销售地点等。今年3月30日食品安全局发布了一条公告,召回Lindt公司生产的几款巧克力,原因是里面发现了一些未经申报的容易引起过敏的花生颗粒。由于巧克力外包装上,未注明含有花生颗粒,所以必须召回。这些被召回的巧克力可以获得全额退款。记者当时在新西兰各大超市、英文网站和报纸上都看到了这条信息,而且这个信息还刊登在新西兰的各大中文网站和报纸上。
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及时召回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补救措施。前段时间,国家质检总局就修订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征集民意,我们想了解一下国外在这方面的做法。
上海读者 刘铁波 邱会珍
加拿大:问题食品百分百退款
记者在北美最大连锁超市COSTCO购物时,看见商场通告栏上有不少商品被召回的通知,有衣物、食品等。其实,这是加拿大商场自动召回物品的一种常见情形。在召回通知栏中,有个关于面包的通知说:鉴于有顾客吃面包时发现了一颗小钉子,商场担心消费者的安全,所以决定紧急召回这批面包,呼吁顾客们赶快前来退货,并承包100%退款。商场经理告诉记者,即使面包已经吃了一部分也可全额退款。记者问经理将会怎样处理这类召回食品。她说,由他们自己的糕点厂生产的面包,回收后将会送回总部,按照垃圾处理方式全部毁掉。其他厂家生产的食品,回收后会退给厂家销毁。
在加拿大,食品召回的通知时常见到,凡发现有变质、含有害或过敏成分的食品都会被及时召回并销毁。
加拿大食品监查署(简称CFIA)主要职责是检查食品、动物和植物,以确保人们的安全健康。CFIA分设各部,有食品安全监察员队伍和专门的技术安检班子。每天24h连续运作,监督检查各地食品安全,并在网上和媒体上发布有关警报,敦促商家加紧召回过程,提醒公众注意,并设有专线为民众提供举报途径。
日本:出了事必须登道歉信
日本对于食品制造商有条名为“自主回收报告”的制度,就是食品商不仅要接受行政监督,最好还要自己主动将问题食品召回,然后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并有义务负责向销售点附近的居民广而告之。这样的话,政府部门会给予指导和帮助,否则就要停业整顿,被开出大额罚金等。
食品厂商或食品店一旦发生食品召回事件,一定要在公司网站主页和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道歉信”,并主动说明将会怎样处理召回食品,以及怎样向已购买的消费者赔偿等。
对于召回的食品,不会再做挽救措施,如重新加工再出售等,而是被送到废弃物处理商那里,由废弃物处理工厂将其加工成饲料或肥料。召回食品的处理过程也是受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监督的,食品厂商也会向政府公开处理工程,政府也会派专人去现场监督。
当日本食品商做完登报通告、召回食品处理和向消费者赔偿等这一系列过程后,会在政府食品监管部门留一份档案,就是关于此次召回事件的前前后后,并会提交政府分析报告,即分析产生召回食品的原因,以及今后改进的具体日程。
英国:每个食品都能查到产地
英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重要特征是严格执行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例如,监管机关如发现食品存在问题,通过电脑记录很快就能查到食品来源。去年“克隆牛”事件着实让英国民众紧张了一回。但早在1998年暴发“疯牛病”后,英国食品标准局就出台了设立“牛户口”的政策,登记注册英国境内的每一头牛以及它们的去向。
由于公众对克隆动物食品存在疑虑,食品标准局根据“牛户口”很快查明了“克隆牛”是一头从美国进口的克隆牛后代,并据此确认了其后代8头牛所在的农场,以及是否有相关奶制品或肉制品进入市场。结果公布后,公众了解了相关事实,一场风波也随之消散。
严格的监管体系有效地控制了问题食品在英国市场流通,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记者几天前在大型超市莫里森斯看到货架旁一个大标牌上写着“莫里森斯无籽葡萄干被召回,原因该产品可能含有小绿塑料片。”并详细注明产品名称、质量、保质期及包装的细节。标示牌上还写道“如果你购买了该产品,可到销售点全款退货。”
新西兰:召回信息谁都能看到
新西兰的食品安全由新西兰农林部隶属的食品安全局负责。他们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因此发现问题食品,必须严格遵守召回制度,这是防止问题食品继续危害民众的重要补救措施。
对问题食品有两种类型的召回措施。第一种是直接从厂家召回,把问题食品从配送中心或批发商处召回。另外一种是从消费者或商场召回,相对比较复杂。食品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各大媒体发表召回问题食品的通告,必须用多种语言发布这消息,尽可能让最多的人了解。通告中要按规定写明问题食品的公司、名称、问题、销售的地区和召回联系人,还要写明可能造成的健康问题以及处理方式。如有某食品公司故意隐瞒,没有主动向农林部申报的话,该公司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在新西兰食品安全局的网站上,消费者可获得2010年以来所有召回食品的详细动态信息,包括食品生产厂家、召回原因和销售地点等。今年3月30日食品安全局发布了一条公告,召回Lindt公司生产的几款巧克力,原因是里面发现了一些未经申报的容易引起过敏的花生颗粒。由于巧克力外包装上,未注明含有花生颗粒,所以必须召回。这些被召回的巧克力可以获得全额退款。记者当时在新西兰各大超市、英文网站和报纸上都看到了这条信息,而且这个信息还刊登在新西兰的各大中文网站和报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