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暴民”的盛筵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e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我看到的一个方面是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影响——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描述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早期,话语权掌握在代表世俗权威的“君”和宗教权威的“神”手中。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或其他什么样的目的,“君”和“神”都决不会放弃对于话语权的掌控,这个时代姑且称之为话语权的“君神时代”。非官办媒体出现之后,话语权扩散到了世俗和宗教统治者之外的媒体手中,更多的人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几乎任何人都可以以向媒体“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是话语权始终没有泛滥,是因为“编辑”作为话语权的“签证官”控制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的数量,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话语权的“编辑时代”。互联网出现之后,话语权没有了“编辑”的控制,从此流失到每个人的手中,一股“投稿赤潮”(亦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海藻等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海水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顿时湮没了整个网络,任何一个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人都能够最便捷地把自己的话语传播给其他的人,话语权被无限度分散,造就了这个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滥言时代”注定是“话语暴民”的时代。正如民主选举会发展到竞选人比赛谄媚民众一样,被极度分散的话语权为了扩大其影响必然也会谄媚其他的话语权拥有者以换取几声廉价的喝彩。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以谄媚为发展手段的时候,在事实上必定成为理性的敌人、成为秩序的破坏者,从而堕落成为“话语暴民”。
  秩序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当我们访问任何一个网上“群言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所有偏激的、狂妄的话语总是有无数的喝彩者,相反,理性的声音在那里却显得无比微弱。邪说在这里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如同经济学上的“劣币排斥良币”一样,邪说的“赤潮”在这里到处弥漫,真理和公正被亵渎。无论是“君神时代”还是“编辑时代”,话语权都是具有理性意识的集团的话语权,从而也就使这个话语权成为维持秩序的工具。而当话语权纯粹成为个体的话语权之后,个体理性的不能保证也就使话语权的理性尽丧,成为具有更大随意性的个体的玩具、成为破坏秩序的刀斧。话语权的个体化就是“政出私门”的肇端,也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保持秩序需要法律的支持,而在互联网面前,法律表现出了空前的束手无策。法律的执行基础是刑罚,而刑罚的意义在于威慑,在刑罚失去威慑力的时候,以之为支撑点的法律也就失去了约束的效力——所谓“法不责众”就是法律对于刑罚失去威慑力又无力遍罚时的“特赦”,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托辞,因为就其自身的严密性来说法律是绝不允许有任何例外的。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奠定了“无力遍罚”的基数,执法者在技术上的孱弱造就了“无力遍罚”的事实。这样,“话语暴民”们在有了成为暴民的动机和条件之后,又没有了不成为暴民的约束。
  如果失去了法律对于话语权的控制,互联网必定是“话语暴民”的盛筵。
其他文献
约翰·格雷是英国的著名政治学家,曾任牛津大学政治学教授,现任伦敦经济学和政治科学学院的欧洲思想教授。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著的《自由主义》和九十年代所著的《后自由主义》可以说是研究自由主义的经典读本。2000年出版的《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不仅可以视为前两本书的综合,也可以说是对自由主义深入剖析的结果,它对正统的自由主义的深刻批判回应了当代世界的多元化潮流,体现了当今人类在一些最根本的生活方式和政治
期刊
近几年来,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人大代表的提案、政府官员的讲话中,都频频出现信用、信誉、信任和诚信等词汇;诚信被当作3.15晚会的主题,甚至成为高考的作文题目;一些机关单位发起设立“诚信日”,一些企业倡导进行“诚信经营”,各种形式的“诚信论坛”也红火起来与此相应,诚信与信用也成为出版界的一个热点选题,近年来,我所看到的国内出版的以信用信任和信誉为主题的译作和著
期刊
“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的胡适,作为二十世纪特别是上半叶中国学术文化领域的一位中心人物,在学术而外,又以平和风趣、待人诚恳大度的绅士风度而广受褒扬,以至有“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样多少有些戏谑而又不乏实际情形的流风名播一时。胡适一生游踪甚众,又热情好客,结下友情的数不胜数。但比较亲近的女性,似只有韦莲司、陈衡哲、曹诚英等寥寥几位。而其中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EdithClifford Willi
期刊
很早以前就看过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当时岁数还小,脑子里总也抹不去皇帝被成功改造成平民的印象,看着皇帝半傻半呆的那些片断,只是觉得新鲜、稀奇。前不久读到俄国解密的一些档案,因为涉及到这个溥仪,于是又把这本书翻出来加以对照,不承想却越读越不是滋味儿了。  人人都知道溥仪只做了三年皇帝就被辛亥革命赶了下来,而他的好日子却因为袁世凯的那个优待条款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他依旧在自己的那个小圈子里听
期刊
《红尘冷眼--一个文化名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是著名作家及学者宋云彬先生的一部长达六十八万字的日记。书的封面上配了一副对联:"亲历红尘,看天下风雨如晦;傲世冷眼,载笔端今是昨非。"恰当地概括了"红尘冷眼"的本来意义。  在我的书斋中藏有一批日记,长篇巨制和袖珍小品皆有。平常我也喜爱披览日记,一是以为日记是难得的野史,可以弥补正史的缺失,二是多年来学界形成了一个识见,认为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
期刊
不久前,得辛冠洁先生馈大作《陈介棋藏镜》上、中、下三卷,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爱不释手,赏读不厌。大作中,以陈介棋对其收藏的历代铜镜所作的精美墨托图像为主干,其历史跨度包括占大多数的汉代西汉、新莽、东汉铜镜,以及魏晋、隋唐、元、明清之铜镜,洋洋大观,美不胜收。冠结先生对每幅墨托图像,都作了画龙点睛的诠释,指明铜镜制作年代以及镜之种类、特色、图文的文化和审美的内涵,使有兴趣的读者和研究
期刊
在新千年的开端,周宪、许钧主持推出了“终结者译丛”,这一饶有意味的事件似乎在宣告:文化的巨变终于如期来临。当然,事实是它早就露出了端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甚至更早起,西方种种“终结”理论陆续登场。美国学者阿瑟·丹托的《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种。该书由九篇独立的论文集合而成,大部分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围绕艺术和哲学、艺术和阐释以及艺术和历史
期刊
这算得上是一篇“命题作文”。前不久,我晋京拜访75岁的翻译家文洁若先生时,她送给我一本萧乾和儿子萧桐的通信集《父子角》(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嘱我写篇书评。我马上答应下来。一则因为萧老生前曾几次接受我的采访,他老人家辞世快三年了,我却尚未写点纪念文字,现在正好聊表怀念之情;二则“父子角”之名,就出自原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而我正在从事向阳湖文化研究,这本书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有必要
期刊
早在几十年前,当电脑还是个笨重的庞然大物的时候,虚拟现实技术在西方就已悄然兴起,它最早被应用到军事领域,用来进行模拟驾驶和模拟飞行训练。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现实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天,当我们说起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其实在描述一种生活体验。这种生活体验是崭新的,与现实世界所带给我们的体验迥然不同。  今后在电脑边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所受的思维训练是全新的。他们不得不同时面对两个世
期刊
赫尔巴特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外国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中,他和杜威一样,都是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他们也都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康德、费希特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学习时代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哲学思想。1799至1800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瑞士一位贵族家庭三个孩子的家庭教师,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并有幸亲自参观裴斯泰洛齐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