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
2016年春天,在B站最火的“男神”不是什么小鲜肉,也不是什么老干部,而是一位被大家称为“故宫男神”的钟表修复专家——王津。没错,这都源于那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在这个八十平方米不到的钟表室里,王津一直都是安静地坐着,拿起案桌上的工具给那些钟表慢慢地打磨零件。经他大修、小修的钟表三百件不止。小修需要十来二十天,一般是简单的调试,清洗零件,而大修需要花费的时间则长得多。在纪录片中,王津戴着放大镜,皱着眉头,专心修复一座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他试图让钟顶上小鸡的翅膀能随音乐动起来。这座钟是乾隆皇帝的珍藏,除了有报时功能,更具观赏价值。在经过王津八个月聚精会神的修复之后,这座钟的每个零件终于都能活动了,复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
不过,这并不是王津经历的最大挑战。在20世纪90年代,他曾参与修复铜镀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钟——几个修复师傅一起耗时八九个月,才将钟座上的凉亭、雄鸡、盘蛇、栖鸟修复如初。2010年,他参与修复了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制造的老人变戏法钟,与专家、助手恢复了这座古董钟的变戏法功能——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变色,小鸟张嘴、摆翅,而这项工作整整耗时一年。
五年后,王津就要退休了,他准备返聘。他对外界有点不理解:“为什么年轻人一直跳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不是挺好的吗?”钱对他而言,够吃够喝行了。他的工作桌旁放着一堆《名表》杂志,十几年来,他经常参加各种展览。收藏圈过分商业,他对那个圈子没多大兴趣。外面的钟表一生产就一万个,而故宫的钟,一辈子只能见一次,修好了就进库了。他指了指旁边放着的一个待修的铜镀金乐箱水法跑人双马驮钟,说:“这个在市场上价值过亿吧。”
想到库房里还有数百个钟没有修,王津心里着急:“如果都修好了该有多好,起码我能看着啊!”在采访中,王津反复地说:“自己看着高兴就行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拍摄临近结束的时候,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还没修好,王津跟摄影组说,他希望能尽快完成,让这座钟能留在影像中。不然,他自己也不能再看见它了。后来,他做到了。王津说,他希望未来每修好一座钟都能录一段视频,观众用手机一扫码,就能看见它活过来了。
“其实我觉得所谓的匠心,就是对自己喜爱的会特别较真,会去追求所谓的精益求精,不受外界的干扰,不去追求利益。”在外人眼里,在故宫工作充满神秘感,但对王津而言,这只是正常的生活。
如今,这部纪录片带来的热度渐渐散去,但王津依然在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岗位上继续坚守。对他来说,那是一辈子的事情,也是值得用一辈子去做好的事情。
如何才能跟“男神”做同事?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热,一大批年轻人对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向往,甚至摩拳擦掌,准备报考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在这之前,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样的热情是否只是叶公好龙?面对文物修复工作的枯燥与孤独,自己又是否能够安之若素?
毫无疑问,没有哪种职业是离开“汗水”也能做到极致的。
日复一日,不枯燥是不可能的。而其中的辛苦,同样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所以,只有热爱,才会坚持;也只有热爱,才能创造极致。
“喜欢”是王津使用的高频词。他坦言,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梦想,在故宫工作之后,他越做越喜欢,后来发现修复钟表就是他的梦想,哪怕即将退休,他仍然想继续从事和钟表修复相关的工作。王津还说:“如果你真的对文物修复工作感兴趣,当然需要先按故宫的招聘流程应聘了。” 问及收徒弟有何标准,他回答:“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其次就是要心细。”
如果看到这里,你依旧有勇气说,你有足够的热爱去面对未来的孤独,愿意坐在冷板凳上创造属于自己,更属于历史的惊喜,或许你就该属于那里。
那么,想要和“男神”做同事,除了要有足够的热爱和一颗匠心,你还需要积累哪些知识呢?
·七嘴八舌说专业·
考古学
提到考古,好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盗墓笔记》、《鬼吹灯》、僵尸、土夫子、洛阳铲……然而,考古学会学什么呢?能学到降魔除妖的法术吗?
有老师说,考古学是一门消灭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从而带领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的专业。以前在学校里连早饭都懒得去买,而现在可以每天步行十公里在驻地和考古发掘点之间来回;可以用惯常执笔的手拿起手铲和铁锹抛土;可以在这广阔的天地中放下一切矜持,全身心投入一项值得去热爱的事业中去。
历史学
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本、风趣幽默的通俗读物、卷帙浩繁的官修正史、妇孺皆知的传奇故事——没错,这就是历史学。
所谓历史,简单地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从研究方法来看,历史学既重视以史料为基础的分析,也要有一定的以事实为依托的想象、推理;从研究对象来看,历史学主要研究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
文物与博物馆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呢?总的来说,它主要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博物馆、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016年春天,在B站最火的“男神”不是什么小鲜肉,也不是什么老干部,而是一位被大家称为“故宫男神”的钟表修复专家——王津。没错,这都源于那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在这个八十平方米不到的钟表室里,王津一直都是安静地坐着,拿起案桌上的工具给那些钟表慢慢地打磨零件。经他大修、小修的钟表三百件不止。小修需要十来二十天,一般是简单的调试,清洗零件,而大修需要花费的时间则长得多。在纪录片中,王津戴着放大镜,皱着眉头,专心修复一座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他试图让钟顶上小鸡的翅膀能随音乐动起来。这座钟是乾隆皇帝的珍藏,除了有报时功能,更具观赏价值。在经过王津八个月聚精会神的修复之后,这座钟的每个零件终于都能活动了,复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
不过,这并不是王津经历的最大挑战。在20世纪90年代,他曾参与修复铜镀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钟——几个修复师傅一起耗时八九个月,才将钟座上的凉亭、雄鸡、盘蛇、栖鸟修复如初。2010年,他参与修复了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制造的老人变戏法钟,与专家、助手恢复了这座古董钟的变戏法功能——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变色,小鸟张嘴、摆翅,而这项工作整整耗时一年。
五年后,王津就要退休了,他准备返聘。他对外界有点不理解:“为什么年轻人一直跳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不是挺好的吗?”钱对他而言,够吃够喝行了。他的工作桌旁放着一堆《名表》杂志,十几年来,他经常参加各种展览。收藏圈过分商业,他对那个圈子没多大兴趣。外面的钟表一生产就一万个,而故宫的钟,一辈子只能见一次,修好了就进库了。他指了指旁边放着的一个待修的铜镀金乐箱水法跑人双马驮钟,说:“这个在市场上价值过亿吧。”
想到库房里还有数百个钟没有修,王津心里着急:“如果都修好了该有多好,起码我能看着啊!”在采访中,王津反复地说:“自己看着高兴就行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拍摄临近结束的时候,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还没修好,王津跟摄影组说,他希望能尽快完成,让这座钟能留在影像中。不然,他自己也不能再看见它了。后来,他做到了。王津说,他希望未来每修好一座钟都能录一段视频,观众用手机一扫码,就能看见它活过来了。
“其实我觉得所谓的匠心,就是对自己喜爱的会特别较真,会去追求所谓的精益求精,不受外界的干扰,不去追求利益。”在外人眼里,在故宫工作充满神秘感,但对王津而言,这只是正常的生活。
如今,这部纪录片带来的热度渐渐散去,但王津依然在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岗位上继续坚守。对他来说,那是一辈子的事情,也是值得用一辈子去做好的事情。
如何才能跟“男神”做同事?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热,一大批年轻人对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向往,甚至摩拳擦掌,准备报考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在这之前,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样的热情是否只是叶公好龙?面对文物修复工作的枯燥与孤独,自己又是否能够安之若素?
毫无疑问,没有哪种职业是离开“汗水”也能做到极致的。
日复一日,不枯燥是不可能的。而其中的辛苦,同样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所以,只有热爱,才会坚持;也只有热爱,才能创造极致。
“喜欢”是王津使用的高频词。他坦言,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梦想,在故宫工作之后,他越做越喜欢,后来发现修复钟表就是他的梦想,哪怕即将退休,他仍然想继续从事和钟表修复相关的工作。王津还说:“如果你真的对文物修复工作感兴趣,当然需要先按故宫的招聘流程应聘了。” 问及收徒弟有何标准,他回答:“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其次就是要心细。”
如果看到这里,你依旧有勇气说,你有足够的热爱去面对未来的孤独,愿意坐在冷板凳上创造属于自己,更属于历史的惊喜,或许你就该属于那里。
那么,想要和“男神”做同事,除了要有足够的热爱和一颗匠心,你还需要积累哪些知识呢?
·七嘴八舌说专业·
考古学
提到考古,好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盗墓笔记》、《鬼吹灯》、僵尸、土夫子、洛阳铲……然而,考古学会学什么呢?能学到降魔除妖的法术吗?
有老师说,考古学是一门消灭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从而带领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的专业。以前在学校里连早饭都懒得去买,而现在可以每天步行十公里在驻地和考古发掘点之间来回;可以用惯常执笔的手拿起手铲和铁锹抛土;可以在这广阔的天地中放下一切矜持,全身心投入一项值得去热爱的事业中去。
历史学
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本、风趣幽默的通俗读物、卷帙浩繁的官修正史、妇孺皆知的传奇故事——没错,这就是历史学。
所谓历史,简单地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从研究方法来看,历史学既重视以史料为基础的分析,也要有一定的以事实为依托的想象、推理;从研究对象来看,历史学主要研究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
文物与博物馆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呢?总的来说,它主要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博物馆、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