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已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毕业生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制度的建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加之高校连续扩招,就业人数急剧增加,就业难度日渐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这非常不利于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
  
  1.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在对社会生活中对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和情境进行反应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单位,心里普遍存在着焦虑感。他们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拒绝怎么办等等。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压力感。增强进取心,但过度的焦虑容易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学历层次不高、长相平常、既没有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可调配,总之,别人具有的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部分毕业生尽管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各方面表现均不错,但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过低认识与评价自己,因而存在着自卑心理,特别是求职失败后,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敢大胆推荐自己,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
  
  3.自负心理
  自负是一种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认为自己在大学学习了四年,“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理所当然应该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也有部分毕业生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名牌大学,或因自己专业素质、综合素质高人一等,或凭自身优秀的条件为不少用人单位所垂青,从而产生了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这部分毕业生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这种心理常常使他们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4.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部分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通过外部因素的作用找到工作,或当要作出选择时自身不能决断的心理状态。在就业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缺乏信心和勇气,不是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去赢得就业机会,而是寄希望于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要思想严重。其二。临近毕业参加招聘会、求职面试都要父母或朋友陪同,甚至出现父母或朋友代替自己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依赖性极强。其三,在就业问题上缺乏应有的分析和判断决策能力,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靠听取父母之意、朋友之言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5.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心理。在择业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作出选择,而是别人说什么工作好,就选择什么工作;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就盲目跟从。这种心理使大学生们错过了许多其他的就业机会。
  
  6.功利心理
  在择业的过程中,有些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他们往往以金钱的多少和物质待遇的好坏作为衡量标准,讲实惠、怕艰苦、轻贡献、重功利。一心想进条件好、待遇佳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地区;而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常常受到毕业生的冷落。有关调查表明:在“愿意到什么地方工作”上,选择去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特区的毕业生,共占到88.7%,去小城市、农村的仅占11.3%。当调查“你认为当今的道德观念”时,“个人利益”占30.6%,“一切向钱看”占41.8%。“一切为人民服务”仅占5.1%。功利思想导致大学生就业面越来越窄,加重了他们的就业压力和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了就业成功率。
  
  7.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大学生的挫折心理表现为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后,感到失落、悲观、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此外,不少大学生还存在悲观、抑郁、急躁、攀比、嫉妒、冷漠、不满、享受等不良心理。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可以从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来探讨。
  
  1.社会原因
  第一,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面临机关事业单位紧缩编制、国企改制等问题,传统的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而与此相反的是,高校连续扩招,普通高校毕业生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15万,到2006年就增加到413万。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偏少.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张。另一方面,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不断增加的下岗待业人员,以及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三支劳动大军一起涌向就业市场,使得就业形势更加紧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产生了焦虑、急躁等心理。
  第二。毕业生就业体制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就业机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加上就业市场尚未规范,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如用人单位的“近亲结构”,就业中的“关系户”现象等。这些问题或现象的存在不但妨碍了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悲观、不满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第三,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体现在大学生的择业上则是择业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地域范围和社会地位,过分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人 生观、价值观的嬗变,造成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从、功利等就业心态。
  另外,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提高,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以及我国就业结构性不平衡等原因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2.学校的原因
  首先是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更多的是融知识、能力、管理和创新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一些高校在“扩招”后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而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不强,造成就业困难,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其次,在择业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心理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少长远规划,大多是在毕业前临时加以指导,指导内容主要是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而就业思想、就业心理及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薄弱。有的高校甚至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没有专职人员和专门的场所,这使得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缺乏技巧与方法,不能恰当地推荐自己,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是对自我、对社会和职业认识不足。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没有全面地认识,对与自己个性心理特征相符合的职业取向认识更缺乏,不知道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择业时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有的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加之对社会、就业形势和职业的了解不足,就业目标过高,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二是缺乏竞争意识。许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不仅吃、穿由父母操心,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也由家长安排,养成了一种依赖性,竞争意识缺乏。在择业时不敢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而是等待父母“拉关系、走后门”为其安排工作,依赖心理严重。三是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各种事情家长一手包办,生活上一帆风顺,同时,长期的校园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加上毕业生都是初次就业,对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因而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克服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对策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就业。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应该积极寻求对策,使大学生能够排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就业。
  
  1.社会要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障碍,就需要社会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为此,国家必须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首先,针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就业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其次,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同时,广大用人单位也要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
  
  2.学校应做的工作
  (1)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面对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在人才的培养上,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从大学生入学起,就引导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掌握宽而实的基础知识,精而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拓展知识面,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现在用人单位很看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招聘时往往将二者作为是否录用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社交能力。
  (2)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对毕业生来说,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技能及准确就业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学校应不失时机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他们讲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引导他们正确估计就业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适时择业。同时要向毕业生讲清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具体政策措施。使他们做好应对就业难的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其次,学校应当通过开设必选、任选课,开办培训班、组织专家讲座、邀请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举行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向毕业生介绍就业的渠道、招聘的程序、求职面试的技巧等知识,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直接的就业技能培训途径和学习机会。第三,学校应充分利用举办中小型企业供需见面会、设立就业基地、建立校友会等多种渠道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并利用就业网及时发布信息,彻底打通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3)加强就业心理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
  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现实,高校首先应尽早地、系统地对大学生实施就业心理教育,使他们从入学起就逐渐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为将来求职做好心理准备。在就业心理培养教育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乐观、自谦等心理品质,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克服攀比、自负等盲目的就业心理。培养学生客观、准确评价自己,正确判断与决策的能力,及时纠正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从众、依赖等不良心理倾向。其次,做好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心理咨询需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团体就业心理咨询;针对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开展个体就业心理咨询。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走出择业心理误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3.大学生自身的应对措施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树立得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职业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大学生要在学校 的帮助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感,择业时多考虑社会的需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天的基层、今天的西部是一片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沃土,是大学生接受锻炼、增强才干、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大学生要正确看待基层,正确看待西部,正确看待社会的各种职业,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起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
  (2)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与职业,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
  大学生要想在求职过程中少受挫折顺利就业,就需要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深入分析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才能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奋斗目标的职业和单位,避免盲目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二是了解社会与职业。大学生从进入大学起就应该多了解社会、认识就业形势、获取职业信息.了解本专业的毕业生走向,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了解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能力要求,自己是否达到各种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
  (3)树立自信,培养竞争意识
  自信是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哲学家培根说过:“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的确,自信是大学生就业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在中国的整个劳动力队伍中,大学生具有在年龄、精力、知识、信息、受重视程度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没有理由低估自己,在求职时应当以充分的自信,去参与竞争,迎接挑战。当然,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作为资本,以雄厚的实力作为后盾。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首先必须树立建立在自己实力基础上的自信。其次,应树立起竞争意识。当今社会处处充满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大学生离开校门走向社会也不得不接受优胜劣汰的洗礼。所以,大学生要强化竞争意识。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把握机会,主动进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
  (4)正确对待挫折,学会自我调试
  俗话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各种挫折是正常现象,切不可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可见,问题不在于有无挫折,而在于你如何看待挫折。因此。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首先要正视挫折,要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其次,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挫折原因的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很多加自我转化法、自我慰藉法、理性情绪法、自我暗示法等等。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缓解自己因就业产生的不良心理。
  当然,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还需要家庭的配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与大学生个体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其他文献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教材管理是高校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信息是否及时、准确、先进,影响到整个教学环节是否畅通运行及学校的教学水平。教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进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本文就高校教材管理的若干问题略加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知识信息交流活动,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育人质量上。育人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教学能力,也就是说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和工作积极性的大小。因此,如何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是学校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问题。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理
“你们的产品应用领域现在越来越广了,涉及家纺、色纺、针织牛仔、无纺布、高支纱等多个领域,产品使用效果也特别好,不仅色彩艳丽、透气、贴肤,缩水率还小,是一个好产品……”3月12日,2019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刚一开展,丝丽雅展位就吸引了不少观众。此次展会,丝丽雅再次携明星产品雅赛尔纤维亮相,同时将雅赛尔从纤维到成品的产业链以及雅赛尔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受到了现场客户的一致好评
期刊
一些高校在教师管理中。往往容易忽视心理契约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事实上,在高校中,构建心理契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在高校教师管理中可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去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    问题的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契约所包围。比如说我们与工作单位有一种雇佣的契约关系,这样一种契约关系是一种较为正式的契约关系,可以被我们直接感受到,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除了这种显性的契约外,在
在2019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上,有这样一个展位,面积不大,来参观洽谈的人却不少,更是吸引了中国石化、吉林化纤集团等行业“大佬”前来学习交流。这家公司名为常熟市翔鹰特纤有限公司,翔鹰特纤究竟有什么“魅力”呢?记者带着疑问到展位一探究竟。  进入展区,看到“世界唯一”四个字更是吊足了记者胃口,迫不及待地采访了该公司董事长陶文祥。据陶文祥介绍,翔鹰特纤公司成立于2003年,翔鹰特纤团队经过1
期刊
考试风气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好坏的核心依据之一。近年来,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风,而且作弊手段越来越先进,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大学生考试作弊既有其内在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在的客观原因,同时也说明大学生诚信正在慢慢地减弱。因此,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是高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1.外因  (1)社会影响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法治建设相对
问题的提出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古语之:人为行政之本。因此能否将高校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学校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能否真正高效地投入应用。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员有没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是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