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不难发现,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严重存在着“教教材”的现象,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被不断地压抑而销蚀,怎么谈得上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读书、自主发现、自由合作,把学生阅读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个性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培养,在阅读期待和阅读的实践参与中体验、展示、彰显、飞扬。
一、在自主阅读中感悟,体验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依赖文本,要让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地读书,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深入文本意境,与作者同憎同爱,同悲同乐。在阅读体验中,品尝成功的滋味,体验阅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读课文。就读而言,可以默读、哑声读,可以轻声读、放声朗读,可以接读、轮读、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互读、伴读、集体诵读。于是,学生纷纷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阅读。在读后的自由交流中,学生不但表达了对颐和园这所古代皇家园林的惊叹,还对颐和园中各个景点的奇妙美景深情地赞美。有对颐和园独特风光表现出的浓厚兴趣,以展示他们的爱美情趣;更有对保护祖国如颐和园这样丰富的人文遗产的热切呼唤,反映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争先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学生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及各自的个性,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实践中真正得到体验。
二、在平等对话中互动,展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这样讲:“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位学生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教学《自然之道》一课,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我相机引导:现在,让时光倒流,让我们的耳畔再次响起向导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你还会哀求他吗?你还会责备他吗?此时此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学生以向导的那句话为主题,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实话实说”的访谈活动,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进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访谈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意思的理解加深以外,对文本中所阐述的道理的理解更加深入,使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呢?因为教学中合理运用对话而激起课堂的互动,有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更有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自我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又从文本中跳出来进而超越文本,飞向生活的广阔空间,真正使其在阅读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对话互动在阅读教学的作用以及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价值。
三、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彰显个性
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据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在阅读过程中,尽力创设学生个性彰显的情境,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使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使自身的个性得到彰显。
再如教学《自然之道》一课中,在读到“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段对话时,我启发学生深入文本,探究并体会人们发出这一悲叹的心情。我有意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引:
“天啊!”我听见同伴 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学生通过变换悲叹者的启示语,如“后悔地说”“伤心地说”“内疚地说”……,体会悲叹者的复杂心情,读出“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一悲叹的微妙变化。
学完课文,回归整体,我又引导拓展文本内涵,在探究中感受“自然之道”,以深化中心:学习了课文,你一定受到了很多启示,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最想对导游、同伴,或对全社会的人们说些什么?学生又从课文中跳了出来,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列举了许许多多生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郑重启示人们: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再读、重新品悟文中几个重点句,引发讨论:对我们周围违背自然之道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对策,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看法。课后教师又布置学生对身边存在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作调查,要求学生拟一个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恪守自然之道,以保护环境,造益于人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予以足够重视。以上教例中,学生就对与“自然之道”相关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已具备了初步的信息加工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实现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而学生在有效加工、探究信息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个性得到彰显。
四、在自由活动中发挥,飞扬个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孩子“六大解放”:解放学生头脑,使学生能充分想象;解放学生双眼,使学生尽情观察;解放学生双手,使学生动手操作;解放学生嘴巴,使学生充分表达;解放学生双脚,使学生走下座位寻找学习伙伴;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应坚持“学科间通融,校内外结合”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开展相关的活动为媒介,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活动方式,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的个性借以飞扬。
阅读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经常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眼、动耳观察,动脑分析深究,动口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黄继光》等课文,我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相关的电影;学习《火烧云》、《爬山虎的脚》、《白鹅》等课文之前或之后,我选择适当时机带领学生或让学生观察火烧云、爬山虎、鹅,并要求学生进行评论发表见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所做、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学生在此类活动中会经历“行、做、看、说、感”这样诸多的个性发挥过程,在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时,便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从客体的自我变成主体化的自我,同时让阅读教学、让各种活动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大舞台。
尤其要强调的是,阅读教学中注重活动的开展,突破了“课堂唯一”的做法,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不同时间、空间中,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是有价值的。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由、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让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活动中得以神采飞扬。
一、在自主阅读中感悟,体验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依赖文本,要让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地读书,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深入文本意境,与作者同憎同爱,同悲同乐。在阅读体验中,品尝成功的滋味,体验阅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读课文。就读而言,可以默读、哑声读,可以轻声读、放声朗读,可以接读、轮读、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互读、伴读、集体诵读。于是,学生纷纷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阅读。在读后的自由交流中,学生不但表达了对颐和园这所古代皇家园林的惊叹,还对颐和园中各个景点的奇妙美景深情地赞美。有对颐和园独特风光表现出的浓厚兴趣,以展示他们的爱美情趣;更有对保护祖国如颐和园这样丰富的人文遗产的热切呼唤,反映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争先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学生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及各自的个性,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实践中真正得到体验。
二、在平等对话中互动,展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这样讲:“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位学生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教学《自然之道》一课,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我相机引导:现在,让时光倒流,让我们的耳畔再次响起向导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你还会哀求他吗?你还会责备他吗?此时此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学生以向导的那句话为主题,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实话实说”的访谈活动,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进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访谈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意思的理解加深以外,对文本中所阐述的道理的理解更加深入,使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呢?因为教学中合理运用对话而激起课堂的互动,有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更有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自我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又从文本中跳出来进而超越文本,飞向生活的广阔空间,真正使其在阅读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对话互动在阅读教学的作用以及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价值。
三、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彰显个性
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据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在阅读过程中,尽力创设学生个性彰显的情境,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使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使自身的个性得到彰显。
再如教学《自然之道》一课中,在读到“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段对话时,我启发学生深入文本,探究并体会人们发出这一悲叹的心情。我有意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引:
“天啊!”我听见同伴 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学生通过变换悲叹者的启示语,如“后悔地说”“伤心地说”“内疚地说”……,体会悲叹者的复杂心情,读出“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一悲叹的微妙变化。
学完课文,回归整体,我又引导拓展文本内涵,在探究中感受“自然之道”,以深化中心:学习了课文,你一定受到了很多启示,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最想对导游、同伴,或对全社会的人们说些什么?学生又从课文中跳了出来,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列举了许许多多生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郑重启示人们: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再读、重新品悟文中几个重点句,引发讨论:对我们周围违背自然之道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对策,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看法。课后教师又布置学生对身边存在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作调查,要求学生拟一个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恪守自然之道,以保护环境,造益于人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予以足够重视。以上教例中,学生就对与“自然之道”相关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已具备了初步的信息加工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实现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而学生在有效加工、探究信息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个性得到彰显。
四、在自由活动中发挥,飞扬个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孩子“六大解放”:解放学生头脑,使学生能充分想象;解放学生双眼,使学生尽情观察;解放学生双手,使学生动手操作;解放学生嘴巴,使学生充分表达;解放学生双脚,使学生走下座位寻找学习伙伴;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应坚持“学科间通融,校内外结合”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开展相关的活动为媒介,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活动方式,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的个性借以飞扬。
阅读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经常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眼、动耳观察,动脑分析深究,动口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黄继光》等课文,我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相关的电影;学习《火烧云》、《爬山虎的脚》、《白鹅》等课文之前或之后,我选择适当时机带领学生或让学生观察火烧云、爬山虎、鹅,并要求学生进行评论发表见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所做、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学生在此类活动中会经历“行、做、看、说、感”这样诸多的个性发挥过程,在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时,便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从客体的自我变成主体化的自我,同时让阅读教学、让各种活动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大舞台。
尤其要强调的是,阅读教学中注重活动的开展,突破了“课堂唯一”的做法,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不同时间、空间中,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是有价值的。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由、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让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活动中得以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