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19至20世纪中,随着各国文学不断走向国际化,世界文学也日益形成了新格局。要想把握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就会涉及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文学演化的脉搏。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其随着文化移动而发生着微妙的转变。
关键词:世界文学;文学格局;中国文学
作者简介:刘佳(1987.4-),女,河北省唐山市人,学士,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1
在确定的时间定点位置上,对各民族文学当时集合状态下的剖视切面进行审视,民族文学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价值定位,所体现出来的力学结构关系,就是世界文学格局。文学就是地域文学、国别文学,长期以来,文学被束缚于时空的瓶颈中。中国文学应与时俱进,向开发文学迈进,走向世界,同时,世界文学也需要中国文学的参与,没有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也就会存在缺憾。
一、西方文学世界中的自赎与解放
文学世界化格局正式形成于20世纪,文学世界化与资本世界化、意识形态世界化的转变过程一致相对,同时也与后两者相互磨礲浸灌,并且逐步超越后两者。文学的世界化赋予文学更加蓬勃的文化天地,赋予资本文化领域以本真,赋予意识文化领域以润泽。西方文学世界化历经了三个转折。
首先是意识形态文学的兴盛衰败。意识形态文学是近代工业文化一体化的产物,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就已经萌发了意识形态文学,在17世纪文学意识开始蓬勃发展,并为文学留有一定程度的原生性。在18世纪,文学被纳入政治经济机制,从而文学意识形态转变为意识形态文学。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意识形态文学的批判日益强烈,20世纪开始,现代主义文学本能地排斥意识形态文学,意识形态文学成为了抨击的对象。意识形态化文学由兴盛到衰败成为了自赎的标签。
其次,是民族国家文学的消减。民族国家不仅是文明的政治运行机制,同时也是文学的关键代表。西方文学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成为了西方文化无法解开的秘密。文学走出国家主义的瓶颈可以说是西方文化卓越的腾飞,是西方文化自我批判的重要崛起。文学跨越国家主义走得十分困难,跨越民族主义更为艰难。直至文学摆脱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代表着西方文化彻底走向成熟。
再者,是人本主义文学的演变。西方文学从神文主义升华为人文主义,同时,人文的优点及弊端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20世纪中叶到本世纪,西方文化从人文主义逐渐渡向了化人化文的层次。更为高深的是,在众文学巨匠的笔下,不仅“上帝消失”了,而且还将“人”予以潜藏,使文学得以主体风化、人文谦隐。
二、中国文学的嬗变
20世纪,中国文学开启了传统文学的桎梏之门,并且与西方文学相互磨合。新思潮对中国文学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在19至20世纪中中国受到了严重的外来侵略,这个时期也是社会、文化转变最为震荡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就是四千年的君主专制分崩离析,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学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中国文学在百年之前以激进主义文学为主流,充满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迫切的民族救亡风潮,并且极具文学功能取向。革命文化成就熠熠生辉,同时也使得左倾政治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几代人。20世纪的中国文学已经开始向成熟迈进,如以新文化为主旨的鲁迅、郭沫若、茅盾、沈从文等文学大师的笔下行云流水,至今让人拍案叫绝。与激进主义文学相抗衡的就是学衡思潮,两者的流派大相径庭。学衡思潮包括了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钱钟书等很多优秀的学者,学衡思潮强调改良、融会贯通。不过在当时政治大环境下,这种思潮受到了严重的抑制,甚至一些人被社会视为封建遗老。
20世纪中国文学趋向较为单调,整个文学界都弥漫着西方文学的气息,学者们都努力“推陈出新”,想要创造一种更加适合的新文化。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泉,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原理。特别是在我们深入了解了西方后现代思想之后,才慢慢发现被我们遗忘的华夏文学传统一直在暗自萌芽,准备冲破黎明的黑暗。
上个世纪前半叶,文艺社会政治学驾驭着中国文学思想理论的取向,而文艺社会政治学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核心。毫无疑问,再者对于中国文学而言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不过,其仍然是一孔之见的流派。这种流派是西方的单向度文化现象,在19世纪末开始转变,与20世纪末的后现代主义构成了非逻各斯中心化的新景观。西方文学走出单向度文化现象历经了大约100多年,我国对西方文艺思潮的磨合也将近100年的经历。然而,中西文学同步对话处理缺席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西方崛起的后现代主义可以与中国先秦的百家争鸣抗衡。
中国文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文学视野不够宽广,在文学的文化价值取向方面,主流话语将一种观点视为提高。从文化时空思想方面来看,对史无新旧、学无古今的观念完全予以忽视。然而,时代在不断更新,文学在不断开放,正在走向21世纪的人文化境。中国文学与国家的改革政策共同步入了开放的时代,其承担着唤醒民众实现民族解放的启蒙责任。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将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在文学史上写下宏伟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张未民.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从“天下之文”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化[J]. 中国比较文学,2011,04:10-23.
[2]白杨,崔艳秋. 英语世界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格局与批评范式[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6:41-48 172.
[3]朱德发. 论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J]. 中国社会科学,2002,06:140-150 207.
关键词:世界文学;文学格局;中国文学
作者简介:刘佳(1987.4-),女,河北省唐山市人,学士,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1
在确定的时间定点位置上,对各民族文学当时集合状态下的剖视切面进行审视,民族文学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价值定位,所体现出来的力学结构关系,就是世界文学格局。文学就是地域文学、国别文学,长期以来,文学被束缚于时空的瓶颈中。中国文学应与时俱进,向开发文学迈进,走向世界,同时,世界文学也需要中国文学的参与,没有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也就会存在缺憾。
一、西方文学世界中的自赎与解放
文学世界化格局正式形成于20世纪,文学世界化与资本世界化、意识形态世界化的转变过程一致相对,同时也与后两者相互磨礲浸灌,并且逐步超越后两者。文学的世界化赋予文学更加蓬勃的文化天地,赋予资本文化领域以本真,赋予意识文化领域以润泽。西方文学世界化历经了三个转折。
首先是意识形态文学的兴盛衰败。意识形态文学是近代工业文化一体化的产物,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就已经萌发了意识形态文学,在17世纪文学意识开始蓬勃发展,并为文学留有一定程度的原生性。在18世纪,文学被纳入政治经济机制,从而文学意识形态转变为意识形态文学。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意识形态文学的批判日益强烈,20世纪开始,现代主义文学本能地排斥意识形态文学,意识形态文学成为了抨击的对象。意识形态化文学由兴盛到衰败成为了自赎的标签。
其次,是民族国家文学的消减。民族国家不仅是文明的政治运行机制,同时也是文学的关键代表。西方文学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成为了西方文化无法解开的秘密。文学走出国家主义的瓶颈可以说是西方文化卓越的腾飞,是西方文化自我批判的重要崛起。文学跨越国家主义走得十分困难,跨越民族主义更为艰难。直至文学摆脱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代表着西方文化彻底走向成熟。
再者,是人本主义文学的演变。西方文学从神文主义升华为人文主义,同时,人文的优点及弊端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20世纪中叶到本世纪,西方文化从人文主义逐渐渡向了化人化文的层次。更为高深的是,在众文学巨匠的笔下,不仅“上帝消失”了,而且还将“人”予以潜藏,使文学得以主体风化、人文谦隐。
二、中国文学的嬗变
20世纪,中国文学开启了传统文学的桎梏之门,并且与西方文学相互磨合。新思潮对中国文学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在19至20世纪中中国受到了严重的外来侵略,这个时期也是社会、文化转变最为震荡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就是四千年的君主专制分崩离析,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学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中国文学在百年之前以激进主义文学为主流,充满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迫切的民族救亡风潮,并且极具文学功能取向。革命文化成就熠熠生辉,同时也使得左倾政治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几代人。20世纪的中国文学已经开始向成熟迈进,如以新文化为主旨的鲁迅、郭沫若、茅盾、沈从文等文学大师的笔下行云流水,至今让人拍案叫绝。与激进主义文学相抗衡的就是学衡思潮,两者的流派大相径庭。学衡思潮包括了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钱钟书等很多优秀的学者,学衡思潮强调改良、融会贯通。不过在当时政治大环境下,这种思潮受到了严重的抑制,甚至一些人被社会视为封建遗老。
20世纪中国文学趋向较为单调,整个文学界都弥漫着西方文学的气息,学者们都努力“推陈出新”,想要创造一种更加适合的新文化。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泉,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原理。特别是在我们深入了解了西方后现代思想之后,才慢慢发现被我们遗忘的华夏文学传统一直在暗自萌芽,准备冲破黎明的黑暗。
上个世纪前半叶,文艺社会政治学驾驭着中国文学思想理论的取向,而文艺社会政治学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核心。毫无疑问,再者对于中国文学而言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不过,其仍然是一孔之见的流派。这种流派是西方的单向度文化现象,在19世纪末开始转变,与20世纪末的后现代主义构成了非逻各斯中心化的新景观。西方文学走出单向度文化现象历经了大约100多年,我国对西方文艺思潮的磨合也将近100年的经历。然而,中西文学同步对话处理缺席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西方崛起的后现代主义可以与中国先秦的百家争鸣抗衡。
中国文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文学视野不够宽广,在文学的文化价值取向方面,主流话语将一种观点视为提高。从文化时空思想方面来看,对史无新旧、学无古今的观念完全予以忽视。然而,时代在不断更新,文学在不断开放,正在走向21世纪的人文化境。中国文学与国家的改革政策共同步入了开放的时代,其承担着唤醒民众实现民族解放的启蒙责任。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将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在文学史上写下宏伟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张未民.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从“天下之文”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化[J]. 中国比较文学,2011,04:10-23.
[2]白杨,崔艳秋. 英语世界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格局与批评范式[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6:41-48 172.
[3]朱德发. 论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J]. 中国社会科学,2002,06:140-150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