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常常听课,常常听到不同年龄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现在不会教语文了?难道我们过去的做法都不对吗?”是呀,每每上课,很多老师左思右想,总觉得这个上法好,那个上法也不错。但真正到课堂去实践,却发现,现实和理想真的差之千里。最近通过学习培训,我似乎也对课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如何教,怎样教,如何用课本教好语文,真正让孩子学到扎实的语文知识,提升高素质的语文素养。作为一个从教了17年的语文老师,我觉得任重而道远。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去体味、感悟眼前的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从而成为学生盼望的、能从中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学堂。
那么具体到教学,怎样来用课本教语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设计中的语文
任何文本都有语言材料,都是语文味的散发源,只不过有浓有淡而已。文本是语文味的散发源,但是,学习文本并不等于课堂就充满语文味。只有合适的设计和正确的引导,才是充盈语文味的保证。对同一个文本,如果这样设计,语文味就会很浓,而那样设计,语文味就可能很淡。请看《去年的树》的两个设计思路:
第一个设计:
A小鸟和好朋友树有什么约定?、
B第二年,小鸟去的时候没有见到树,它问了哪些东西?、(学生朗读对话)
D想一想:找不到树,为什么还要去问树根、大门、火柴、灯火?
E再想一想:树根、大门、火柴、灯火与树有没关系?它们与树的关系是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
F是的,灯火与树的关系已经非常远了,可是小鸟最后为什么还要为灯火唱歌?
G它是怎么唱的?
H它為什么要这样?你从这里看出了什么?
第二个设计:
A小鸟去寻找好朋友树,为什么找不到?、
B没有找到后,它问了哪些东西?
C它们有什么对话?(学生朗读对话)
D从这些行为和对话中可以看出小鸟的什么品质?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个设计语文味浓,它紧紧抓住文本主题“友情与诚信”,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不空泛,不粗略。而第二个设计,没有深入到语言内部去,相当粗略,有点像文学课而不像语文课。
教学设计中语文味的体现,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切入口要对准文本的主题,不能远离或游离主题,像上例设计一中的第一问“小鸟去寻找好朋友树,为什么找不到?(树被砍了)”,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树是怎么没有的,与主题无关,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有关保护生态方面的误导。而设计二中的第一问“小鸟和好朋友树有什么约定?(小鸟答应明年再为树唱歌)”,这一问就对准了主题,非常好。二是设计努力凸现文本的表达个性,强化最鲜明的写作特色,不但要研究“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研究是“怎么写的”。三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来落实,抓住关键性词句,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的高空。
二、朗读指导的语文味
语文课上,最美丽的声音就是书声!朗读,自然无痕地浸润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首先,读要强调整体性。要实实在在地读整篇课文,不怕占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整体读对学生的感知获得很重要。
其次,读要有连贯性。如教学《风筝》一课时,以读为主要形式,不断地深入,读出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自由地读,感知主要内容;在音乐渲染中,在生动画面中入情地朗读,读做风筝的快活心情;在孩子们放飞风筝心情变化时,结合句子,读出快乐、着急、失望、追寻……整节课的读环节似一条风筝线,由心情牵引着,鲜明而连贯。
第三,读要有层次递进性。我们都知道,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读,要有情绪的投入,要有老师的指点,才能有质的递进。
三、品词品句中的语文
“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什么?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品好词佳句,这需要教师对语言有独特的敏感。有些好词佳句,文本中表现的比较显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应该细细品。
例如人教版入选的丰子恺的《白鹅》中有这样一段话: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我是这样教学:
师:读读这几句话,找一找哪个词连续出现了三次?
生:“一样”这个词语连续出现了三次。
师: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用词不要重复,一个文学大师是不是在这里出现了用词重复的错误?(学生一段时间的沉思。)
师:去掉“一样”我们读读看,味道哪个更好?(学生比较朗读)
汉语真的是极具灵性,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由于教师的调拨和学生的意会之下,领略了文学大师在语言运用上的考究,也品出了文章中的味道,让它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四、拓展延伸中的语文
在新课程教材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认为在教学时一般都有必要安排拓展延伸的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拓展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要牢牢把握住形式和内容这两大方向,让其拓展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有关语言的训练,训练的要点要放在学生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是否连贯,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积累。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孩子们在理解了文本之后,我专门在上完这节课后,让孩子们想象:1.青蛙听从了小鸟的话,跳出来之后,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2.青蛙跳出来后,看到肮脏的池塘,满池的垃圾,它为什么又跳回井里呢?让孩子们进行写话训练。
这个拓展训练,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语言的训练,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因此,我们在安排拓展训练时,就要使拓展具有实效性、具有“语文味”。
或许,以上谈到的一些名词术语并非令人耳目一新,但原汁原味的朴实如同萝卜大米饭一样滋养人。做足语文味,岂是一页白纸上的黑字所能写尽的?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深入文本,让语文味充满我的语文课堂。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去体味、感悟眼前的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从而成为学生盼望的、能从中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学堂。
那么具体到教学,怎样来用课本教语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设计中的语文
任何文本都有语言材料,都是语文味的散发源,只不过有浓有淡而已。文本是语文味的散发源,但是,学习文本并不等于课堂就充满语文味。只有合适的设计和正确的引导,才是充盈语文味的保证。对同一个文本,如果这样设计,语文味就会很浓,而那样设计,语文味就可能很淡。请看《去年的树》的两个设计思路:
第一个设计:
A小鸟和好朋友树有什么约定?、
B第二年,小鸟去的时候没有见到树,它问了哪些东西?、(学生朗读对话)
D想一想:找不到树,为什么还要去问树根、大门、火柴、灯火?
E再想一想:树根、大门、火柴、灯火与树有没关系?它们与树的关系是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
F是的,灯火与树的关系已经非常远了,可是小鸟最后为什么还要为灯火唱歌?
G它是怎么唱的?
H它為什么要这样?你从这里看出了什么?
第二个设计:
A小鸟去寻找好朋友树,为什么找不到?、
B没有找到后,它问了哪些东西?
C它们有什么对话?(学生朗读对话)
D从这些行为和对话中可以看出小鸟的什么品质?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个设计语文味浓,它紧紧抓住文本主题“友情与诚信”,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不空泛,不粗略。而第二个设计,没有深入到语言内部去,相当粗略,有点像文学课而不像语文课。
教学设计中语文味的体现,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切入口要对准文本的主题,不能远离或游离主题,像上例设计一中的第一问“小鸟去寻找好朋友树,为什么找不到?(树被砍了)”,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树是怎么没有的,与主题无关,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有关保护生态方面的误导。而设计二中的第一问“小鸟和好朋友树有什么约定?(小鸟答应明年再为树唱歌)”,这一问就对准了主题,非常好。二是设计努力凸现文本的表达个性,强化最鲜明的写作特色,不但要研究“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研究是“怎么写的”。三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来落实,抓住关键性词句,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的高空。
二、朗读指导的语文味
语文课上,最美丽的声音就是书声!朗读,自然无痕地浸润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首先,读要强调整体性。要实实在在地读整篇课文,不怕占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整体读对学生的感知获得很重要。
其次,读要有连贯性。如教学《风筝》一课时,以读为主要形式,不断地深入,读出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自由地读,感知主要内容;在音乐渲染中,在生动画面中入情地朗读,读做风筝的快活心情;在孩子们放飞风筝心情变化时,结合句子,读出快乐、着急、失望、追寻……整节课的读环节似一条风筝线,由心情牵引着,鲜明而连贯。
第三,读要有层次递进性。我们都知道,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读,要有情绪的投入,要有老师的指点,才能有质的递进。
三、品词品句中的语文
“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什么?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品好词佳句,这需要教师对语言有独特的敏感。有些好词佳句,文本中表现的比较显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应该细细品。
例如人教版入选的丰子恺的《白鹅》中有这样一段话: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我是这样教学:
师:读读这几句话,找一找哪个词连续出现了三次?
生:“一样”这个词语连续出现了三次。
师: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用词不要重复,一个文学大师是不是在这里出现了用词重复的错误?(学生一段时间的沉思。)
师:去掉“一样”我们读读看,味道哪个更好?(学生比较朗读)
汉语真的是极具灵性,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由于教师的调拨和学生的意会之下,领略了文学大师在语言运用上的考究,也品出了文章中的味道,让它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四、拓展延伸中的语文
在新课程教材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认为在教学时一般都有必要安排拓展延伸的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拓展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要牢牢把握住形式和内容这两大方向,让其拓展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有关语言的训练,训练的要点要放在学生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是否连贯,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积累。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孩子们在理解了文本之后,我专门在上完这节课后,让孩子们想象:1.青蛙听从了小鸟的话,跳出来之后,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2.青蛙跳出来后,看到肮脏的池塘,满池的垃圾,它为什么又跳回井里呢?让孩子们进行写话训练。
这个拓展训练,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语言的训练,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因此,我们在安排拓展训练时,就要使拓展具有实效性、具有“语文味”。
或许,以上谈到的一些名词术语并非令人耳目一新,但原汁原味的朴实如同萝卜大米饭一样滋养人。做足语文味,岂是一页白纸上的黑字所能写尽的?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深入文本,让语文味充满我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