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竹子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f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备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一直在假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竹子,除了“国宝”熊猫们会被连累外,人类呢?哦,最起码,将不会再有“席地而坐”这样的典故,可见没了竹子,真真要为难死我们的先人了。
  这当然是一个伪命题!不过,对于在城市钢筋水泥之间待惯了的都市人而言。有时候换个角度设想,或许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与认识。
  比如竹子,当笔者如此这般反问自己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到,不管社会城市化的进程有多快,竹,这一大自然的产物,却从古至今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吃穿用度无所不在。吃饭的用的筷子、夏天铺的凉席、练习书法时的毛笔、春天放飞的风筝,还有竹椅、竹扇、竹箩、竹帘、牙签……甚至竹筏、竹管道、竹屋等等。
  借用一句名言:“什么叫需要,夏天的蒲扇,冬日的皮袄。”你看,竹子不正是如此么?这种需要,是渗透到生活的诸多细节,是一种习以为常却又少了不行。
  有翠竹必离不开鲜笋。笔者的家乡在湖南,对于南方人民而言,笋绝对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材。据说,竹笋低脂肪、低糖、多纤维,因此,吃笋能去油除积食。不过,爱上一道菜,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是因为它有多营养,而是一种色香味的极致诱惑。记得老家有道家常菜叫“红椒炒笋干”, 既然家常,图的就是开胃、下饭,且做法容易——先将笋干用水发过,去其酸味,增加脆感;烹制时将红椒切成丝,配以青蒜叶,当热猪油和着材料下锅的那一声“哧啦”,顿时香辣味扑鼻,叫人欲罢不能。
  除了食用,竹本身还能入药。泡竹叶为饮,可除暑湿、生津降火。总而言之,竹的实用价值,实在一时难以言尽。
  然而,除了表面的实用,仔细一想,竹本身又很有意思、耐人寻味。中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南方,竹随处可见。但就是这样一种常见、丛生的植物,在古典名著、诗词书画中,却往往是与孤傲、高洁等形象联系在一起,林妹妹住的潇湘馆可谓人尽皆知,而当月色朦胧、竹影婆娑之时,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她在竹林前流下的那一滴泪?还有人赞板桥画竹、胸有成竹,但不知那清瘦背后的坚韧不屈品质,会引得多少多少人自叹不如。
  或许有人会说,别光夸竹的好呀,别忘了还有苦竹、恶竹一说呢!其实,好也罢、恶也罢,都无法掩盖竹的特质,它有一种奇妙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是单指生长、存活,而是一种灵动,它流淌在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笔下,洋溢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当习惯的累积酝酿出学问,是多么难得;当这些学问变成一门深奥的文化,除了敬佩和留住,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其他文献
散发着现代气息的长沙简牍博物馆里,静静地躺着一些竹片。循着灯光,仔细地端详,可以发现上面整齐地书写着字,墨迹已有些淡了,字却仍清晰可见。这些看似普通的竹片,已历经1700多年。它们是在纸张发明且广泛使用前,用于书写的材料,被称为简牍。  在南方潮湿的环境里,这些竹简在淤泥中浸泡了漫长岁月,却仍能较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然而,这批简牍也曾险遭厄运。  1996年
期刊
名师高徒 政见各异  康有为与梁启超,在身份上是师徒,在学养上是同志,在阵营里是对手。两人一起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变革之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们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们书法创作以更多的“字外功夫”。康有为以“尊碑拟帖”的惊人之论横扫书坛,同时也奠定了自己在中国书法史中的独特地位;梁启超弃政从文,在人生的最后10年中将毕生的经历化作张张稿纸、本本著作。因此,他们遗留下来的只字片纸
期刊
近日,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民办博物馆设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办馆场所、展品数量、藏品真实性、博物馆负责人以及配备相关人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  据统计,2013年在文物行政部门报送备案的博物馆4165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354家、非国有博物馆811家,非国有博物馆所占比例由2012年的16.7%上升到19.4%。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民办博物馆的分量日渐加重。那么,
期刊
在故宫的东北角有一座特别的宫殿,南北长160米,东西宽不足40米,园地狭长。这座名为宁寿宫的宫殿就是大家熟知的乾隆花园,“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修建的颐养之所,也是故宫鲜为人知的角落。在这个有着20余座建筑的乾隆私人花园中,有一排精致而特别的小房,名叫倦勤斋,预备着弘历厌倦于辛劳的政事时,可以在此休憩放松。虽然乾隆皇帝在退位后并不常来这里,但这个犹如仙馆般的倦勤斋仍被后人视作紫禁城中“最豪
期刊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中国为“竹子文明的国度”。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中国悠久的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以竹子为本体的竹刻更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艺术。  竹刻,又称竹雕,是指在竹材、竹器上雕刻装饰图案或文字,或是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刻艺术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远古时期,南方盛产竹子,则在竹子上刻符号记事。同时,竹材也像石、骨、玉、木
期刊
清末以后,时局动荡,世风变革,竹刻艺术的发展也步入彷徨,但流风之所及,依旧有明清竹刻的续弦之作。民国时期的重要竹人有金西厓、嘉定潘行庸、苏州杨云康等。1949年以后,一部分民国时期的竹刻大师迎来了自己创作的高峰期。到了今天,国内收藏品市场愈发关注优秀竹刻作品,这也为当代竹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江浙地区是竹刻文化的主要传承区域,也是当代竹刻的主要产地。1955年11月,嘉定县人民政府为恢复和
期刊
世界上,再无另外一个地方的人民可以如中国人这般,将竹的实用功能发挥到极致。  若说一个东西的实用性,最重要的莫过于“食”用性,中国的百姓在闲来无事之时最喜欢研究一个“吃”字,炒炸煎蒸炖、煮烤熏腌烧,就地取材的食物经过各地不同的烹饪风格转化为一道道美味,存于唇齿之间,流于传承之内。可以说,中国的美食与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人吃笋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然很难考证,《周礼˙天官冢宰》中说到“
期刊
我有一只荷叶造型的花瓶,想为它配一枝仿真荷花,我几乎跑遍北京东城西城,可一直没有寻找到称心如意的。无奈,买了一枝色彩异常艳丽的荷花,可插入瓶中,无论如何也欣赏不出荷花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傲然风范,甚至还觉得有些艳俗。  一日,在海淀一个文化市场,一个不显眼儿的画店,角落里一枝孤零零、布满灰尘的荷花让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寻觅多日的荷花吗!我急忙打听店主从哪儿买的,店主笑了笑说:“别人送的,你喜欢便
期刊
翻黄竹刻,起源于清同治年间,从现有资料查考,浙江是翻黄竹刻最早的制作产地。而能否做出上好的竹黄,是决定一件竹黄雕刻品质至关重要的环节,其过程相当繁杂精细,令人惊叹。翻黄工艺究竟考究到何种程度?一起来看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竹工艺大师何福礼是如何进行的——  选竹 竹丝选取河边肥土壤中生长的水竹,生长期以二到三年为佳;竹黄选朝南黄土山坡上生长的毛竹,生长期以三到五年为佳,都在立冬后冬至前砍伐,要保证采
期刊
笔者也是爱竹之人,近些年又在景德镇古玩市场淘到一些竹纹瓷片,深感竹文化博大精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不禁想要对竹子“肥与瘦”的不同形象一探究竟。  在古代器物中,历朝历代都有画竹的器物,尤属雍正年间单独画竹纹的瓷器偏多,而元青花中搭配主体图案也常常多竹纹作为装饰,著名的鬼谷子下山图中就有竹纹的装饰图案。同时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竹子与松梅作为装饰元素,常出现在宋元明清的陶瓷器物上,图1是笔者收藏的元代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