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守一个秘密你能够付出多少?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x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生死朗读》再次让人们看到爱情的产生和年龄,身份,地位无关紧要,而怎样守住一分爱情却是人们一生都在学习的。这部电影的女主人公是战争的亲历者,男主人公是=战后德国的第:代人,故事围绕他们的爱情展开,女主人公被判终身监禁,本来是要用自由来赎罪,而电影中她是在此期间学会了写字,从此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感情了,也不用再隐瞒她是文盲了,最后她也是借着知识带给她的勇气去寻找另一个彼岸!
  关键词 爱情 保密 战争 审判 救赎
  
  引言
  
  电影《生死朗读》获得了2009年第81届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奖,它改编自德国作家伯恩哈德·旌林克德同名小说,整部影片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影片开始讲述了一个15岁的高中生米夏埃尔爱上了比他年长21岁的电车售票员汉娜,“朗读,沐浴,做爱”,这是他们的约会方式。而这段快乐的时光只持续了一个夏天,随着汉娜的不辞而别而告一段落:再次相遇时是八年后,这时的汉娜成为罪犯站在审判席上,米夏埃尔已是海德堡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大学生。正好来旁听审判过程。当米夏埃尔再次听到恋人熟悉的声音时。还是无法抑制住心中曾经的那份爱,他心情忐忑,坐立不安,并且有些无所适从,因为这时的汉娜已从他的恋人,变成了罪犯。而且是在二战中帮助纳粹残杀无数犹太人的帮凶。于是米夏埃尔决定埋藏这份感情,影片最后一部分讲述了汉娜在狱中的生活,这时的汉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过得充实,因为米夏埃尔又把以前给她朗读过的书全部录成磁带寄给汉娜,有了爱情的日子。生活是件美好的事情,汉娜也在此期间学会了识字,出狱前夕,他们两人再次相见,而这次见面打破了汉娜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最终她选择永远的离开!
  
  一、爱情
  
  影片刚开始有一段米夏埃尔和一个女人的对话,那个女的说道:“到底有没有一个女人和你待足够长时间,可以了解你脑子里想了些什么?”这句话也勾起了米夏埃尔对往事的回忆,整个故事就是在回忆与现实镜头的切换中展开。而关于他们爱情的描述贯穿整部影片。如果说男人为爱而哭了,那是真的爱了。所以我想从男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爱情,影片中米夏埃尔总共哭了五次,每次都和汉娜有关,可见这是一份刻骨铭心,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爱。
  第一次流泪是在他们初次相遇时,米夏埃尔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生病了,头晕,呕吐,于是坐在一间过道中休息,这时汉娜下班回家正好看到米夏埃尔,她走上前去。关心地问道:“怎么了,孩子?”然后又把地板冲洗干净,并把米夏埃尔送回家。这些在汉娜看来也许只是小事一桩,助人为乐而已,可是米夏埃尔却感动哭了。这一次的哭还不是为了爱情,它是人类在感受到温暖时。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激之情:
  第二次哭是他们一次吵架后:
  米夏埃尔说:“我没想惹你不开心。”
  汉娜说:“让我不开心你还不够格。你对我还没重要到那个程度。”
  汉娜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情窦初开的米夏埃尔,他悄悄的走到门外哭了一场,然后又进屋说道:“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以前从未和女人交往过。我们在一起四周了,没有你我不能活,我不能没有你,只是想一想都会要了我的命。你说的是真的,我对你不重要,你原谅我吗?你爱我吗?”这样的话也只有在初次体验到爱情时才说得出来。而且是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我曾经读到这样一句话:“男人对爱情的激情只有一次,那就是初恋的时候。”当时没有理解,看完这部电影,懂了,米夏埃尔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他后来也有结婚,生子,但是他始终没有摆脱汉娜对他人生的影响。
  第三次哭是在法庭上,当米夏埃尔听到汉娜被判终身监禁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落,他是为恋人的委屈在哭。也是在为自己的胆怯懦弱在哭,因为直到此时他才明白,原来汉娜喜欢听他朗读,是因为她不识字,而她为了保守这个秘密,或者说一种羞耻感,她宁愿终身在监狱度过,也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可是米夏埃尔明知道汉娜是冤枉的,却也没有勇气站出来,把事情澄清,一方面他说是被告人自己决定保守秘密,另一方面他也在担心,畏惧,或者说汉娜是战争的亲历者,米夏埃尔作为战后第二代德国人。他不愿自己卷入和战争有关的事情中,于是他选择和汉娜一起保守这个秘密。
  第四次流泪。是米夏埃尔在收拾汉娜遗物时,管理员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告诉米夏埃尔,我问他好!”这是他再也忍不住。再次哭了。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对方有多重要。就是他和汉娜最后见面那次对话。打破了汉娜对他们爱情的坚持,才选择离开。
  米夏埃尔:你有想过以前的事吗?
  汉娜:和你在一起的事?
  米夏埃尔:不。
  汉娜:在审判之前,我从没想过以前的事,我从来没那个必要。
  米夏埃尔:现在呢?你现在怎么认为?
  汉娜:我怎么认为根本不重要,我怎么想也不重要,人死不能复生。
  在他们说话时,影片里还有一个细节。他们刚见面,汉娜说道:“孩子,你长大了。”并高兴地把手伸到米夏埃尔面前,本希望得到热情的回应,可米夏埃尔只轻轻握了一下。就把手拿开了。我想就是这一刻,汉娜意识到,一切都回不去了,米夏埃尔已经不是那个吵完架还给她道歉的那个男孩了,此时坐在她对面的是想弄清她历史的战后德国第二代。
  第五次哭是他为了完成汉娜遗愿去找那个犹太幸存者的女儿时,当对方追问:“你们到底什么关系?”米夏埃尔眼角湿润,心中忍不住的那份痛楚,也许连汉娜自己都不知道。她居然影响了米夏埃尔的一生,可是长大的米夏埃尔没有直接面对,他把爱埋在了心底,他也很苦恼,“痛苦在于,是爱情将自己与罪犯联系了起来。”米夏埃尔是在汉娜死后10年才将自己与汉娜的故事写下来,可见对于米夏埃尔来说这是他珍藏了一生一世的爱,人生一辈子有一份这样的爱,足矣!
  
  二、审判
  
  电影第二部分主要把观众的视线转移到对战争和历史的思考上。汉娜曾经是为纳粹服务过的一名看守,而在战争结束几十年后,她又被作为罪犯接受审判。因为她当年参与了一次称作“死亡之旅”的转移犹太人的任务,而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由于失火造成300多犹太人死亡。和她一起的被告还有五人,但她们都否认自己的罪行。并把罪责都推脱给汉娜,说是汉娜一个人起草了当年的一份报告。当法官要汉娜提供笔迹来验证时,汉娜犹豫了一下,然后说:“没这个必要,是我写的。”她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宁愿把所有罪责自己承担,看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影片早在之前米夏埃尔上的一堂文学课上就有埋下伏笔,这段话是这样的:“西方文学的核心在于保密的观念。可以说人物性格整个建立在人们之间未能公开的某些信息上,其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或卑劣,或高尚,以至于人们决心守口如瓶。”
  汉娜最后被判终身监禁,作为观众我会同情她,因为一方面她的确参与到战争中,可她不过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法庭上, 当法官问她:“你为什么不开门?”汉娜说道“我们不能,我们是看守,我的工作就是看守囚犯,我们不能让他们逃跑。如果我开了门,场面会混乱。那时我们怎么恢复秩序!”这一点在米夏埃尔上的一堂讨论课上,教授说过:“社会认为自己是靠道德维系的,其实不对,维系社会的是法律,仅仅是在奥斯威辛工作不会被判有罪。在那工作过的有八千人,其中19个人被判有罪,而谋杀罪名成立的只有6人。为了证实谋杀,必须先核实意图,这就是法律。问题从来不是对与错,而在于是否合法,而且所依据的并非我们的法律,而是事发当时的法律。”是的,按照事发当时的法律,汉娜是看守,要服从命令和履行职责,在她看来,不管发生什么事,现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其实这一点体现了德国人理性的思考方式,但也不能说汉娜是冷酷残忍的,她也有乐于助人的时候。另一方面,汉娜本身不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吗?她当时去西门子找工作,被选去作看守,这都只不过是为了生活。可是就是这份工作使她成了纳粹残害犹太人的帮凶,她就这样被卷入了政治和战争,成了谋杀者,并要为此付出一生的自由。
  
  三、救赎
  
  电影最后一部分发生在汉娜服役期间,起初她的生活毫无色彩,直到受到米夏埃尔寄给她的磁带。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她双手颤抖着,时光似乎一下又回到了从前。从此以后她的生活有了色彩,她也又燃起了对未来的期望,于是有一天,她决定学习识字,从“the”开始,这样她就能给她的“孩子”米夏埃尔写信了,可是米夏埃尔只给汉娜寄他朗读的磁带,却从不回信,不知是懦弱还是走不出历史,或是想和历史划清界线。
  故事安排汉娜识字作为结局,应该是想告诉大家,只有知识可以使人辨别是非,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汉娜在影片中遇到两次升职去作文员,她都放弃离开了,第一次是在西门子,她选择去作看守,第二次是从电车售票员提升为办公室助理,她也不辞而别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守她的那个秘密,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知识,想要了解自己以外的世界,从她作看守时。就让年轻识字的女孩为她朗读,到后来米夏埃尔为她一生一世朗读。这些说明汉娜本身是一个孤独的人,渴望从朗读中听到别人的故事,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从电影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知识的力量。电影最后她和米夏埃尔的对话中,米夏埃尔问:“那你究竟学会了什么?”她说:“我学会了识字”。那么肯定的语气,她终于可以不用在羞于自己是文盲了,后来她自杀时,也是光着脚站在一堆书上,似乎暗示着,不能亵渎知识,只有借着知识的力量才能到达天堂!
  就让我用电影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不畏惧,我无所畏惧,受伤越深,我的爱也越炽热,危险只会增添这份爱。让它更清晰,更丰富,我会是你唯一的天使,你生命的结局会比开端更加美丽,连对你敞开怀抱的天堂也会说‘只有一样东西能让一个灵魂如此完整,那就是爱情’”。
其他文献
【摘要】 侯孝贤的影片《咖啡时光》在主题、内容、电影语言、叙事等多个方面均与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呼应,值得关注与探讨。  【关键词】小津 《咖啡时光》 侯孝贤    台湾导演侯孝贤于2003年拍摄的影片《咖啡时光》,是一部纪念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诞生一百周年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咖啡时光》与小津的作品都存在着不少共鸣,同时也显示出诸多差异。本文试图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
【摘要】电影的商品性使它在诸多艺术样式中饱受诟病,类型片即因商业化动机而形成但电影人在类型片的既定模式内,并非不可作为,在重复中打磨技艺,在市场的基本保证下拓展深度和广度,最后得以实现自我创作意图在目前投资居高不下的国产电影市场,丰富适合本土的类型片片种,改变大片加特技的单一模式,可以培育业内新人与稳固受众群,并改善产业链高危的现状。  【关键词】资本市场小成本类型片  本土化  全球化  【DO
[摘要]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被誉为一部“女性电影”,但是影片中的几个意象却表达了男性权力的不可解构性,以及女性对自我存在的追寻不过是一场华丽的梦。  [关键词] 歌唱 傀儡戏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完成于1991年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充满宿命感的故事:两个女孩,一样的名字,一样的身体,一样的音乐天赋,一个生活在波兰,一个生活在法国,她们互不相识,有
摘要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因其诗首句为“渭城朝雨渑轻尘”,入乐后称为《渭城曲》。其诗无具体事件所指,受到普遍欢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随被指代为远离故乡之语。原诗为七言绝句,难以直接入乐调,诗人遂以叠加的唱法,至使三叠而尽抒其声,《阳关曲》专指声,不为曲名,谓三叠之意。三叠之法流传有三十余种,另有苏东坡考证之七声叠。  关键词 阳关 《阳关三叠》 句叠 语叠
[摘要]从小说《山楂树之恋》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纠结曲折的爱情故事,还有那个令人压抑、迷茫而又残忍的社会现实。而电影《山楂树之恋》让观众感受到的是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里青年人萌动的爱情和严酷环境下爱情带给他们的丝丝温情。张艺谋拍的这部电影相对于小说原作而言,在主题内涵上并无偏颇,是对小说原作形异而实同的再创作。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 故事情节 表现手法 艺术效果    读者从几十
【摘要】 美国纪录片作者怀斯曼常年坚持不懈地将摄像机贴近一个社会的公共机构:医院、学校、军队、法庭、警察局、精神病院、福利院……他的一系列纪录电影可以看作是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像标本,纪录片作者的主旨之一也是让影片“上升到一个抽象的层次,在这个抽象的层次上,电影就成了一个对社会问题的隐喻。”这也正是怀斯曼作品价值所在。【关键词】 “直接电影” 戏剧性 暧昧性 “存在主义”  弗雷德里克·不斯曼作为美国
[摘要]在电视剧《家有九凤》中,男权中心意识被作为一种隐性的话语方式进行整体叙事。剧中的许多细节凸显了“小老爷们儿”男性角色的强势。在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思想意识及价值取向均服从于男权中心意识。《家有九凤》从艺术角度真实再现了男权文化笼罩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家有九凤》 小老爷们儿 男权中心意识    电视剧《家有九凤》是平民大戏中的经典之作。《家有九凤》以亲情为主题。以时代
摘要 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被打上了激情和反叛的烙印。当时的美国好莱坞通过塑造大批以年轻人为主的文化叛逆者影像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这些文化逆子形象以不同的姿态展现了当时青年们的精神和生活状态,为人们了解、洞察美国当代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觉。  关键词 六十年代 美国电影 反文化运动 年轻人    在美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60年代是一个喧嚣的时代,当时的美国文化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婴儿潮”中出生的
[摘要]从小说《寻枪记》到电影《寻枪》,除了警察马山丢枪和找枪的基本线索不变,电影删掉了小说中许多枝枝蔓蔓的情节和人物,增加很多戏剧化的冲突。从影视剧作的情境设置与冲突制造和观众移情效果两方面来看,电影《寻枪》对于小说《寻枪记》的改编是一次成功的改编。  [关键词]《寻枪》 情境 冲突 移情    经过两年时间,八稿的磨砺,《寻枪》剧本终于辗转出世。从《寻枪记》到电影《寻枪》,我们看到大刀阔斧的改
[摘要]影片《我是传奇》遵循了整合多种类型元素的新模式,并在情节和特技安排方面、在人物形象方面,突破传统类型电影的束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类型片的未来创作趋势。  [关键词]整合 情节 人物    一部圣诞档期推出的《我是传奇》出人意料地书写了票房“传奇”,“在公映首日便拿下票房3012万美元,影史排名第18位;首周末票房7653万美元。创下有史以来12月美国本土票房最高纪录。”该片讲述变异病毒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