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使用蓝墨云班课的教学实践,提出在线上教学过程,使用云班课的测试活动,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事先选定的几个时间点,进行重复测试,能取得较优的学习效果。其测试方法是,在每周课程学习时间,进行测试活动,要求限时完成,允许重做一次,即事先将记忆周期间隔设为10分钟、30分钟和7天进行重复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重复三次测试,试验对象答题准确率平均值达70%以上;重复五次测试,准确率平均值达80%以上;因此,建立课程知识内容的测试活动库,并进行多次重复测试,可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云班课;线上教学;遗忘曲线;重复测试;高职教育
一、绪论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交流带来了新的方式,通过智能手机或者个人电脑平台,教学也能够方便的在线上开展直播和互动,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形势的变化,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做到适应教育教学技术快速发展需求。
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习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我们课题组在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线上教学实践中,应用蓝墨云班课APP辅助完成教学中的作业任务,并选取两个平行课程班级的学生作为测试对象,通过蓝墨云班课的测试活动,进行线上教学的重复测试实践研究。
经过约两个月的线上教学重复测试实验,总结得出一种蓝墨云班课测试活动,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方法。该测试研究由遗忘曲线,测试对象、题目和方法,测试结果分析等三部分组成,现将各部分内容详细说明如下。
二、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赫尔曼(H.Ebbinghaus Hermann)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刚学习完的记忆量是100%,则0.33小时后记忆量是58.2%,一天后为33.7%,两天后为27.8%,6天后的记忆量为25.4%[1]。在记忆学中称此为遗忘曲线,其量化函数式是:p(t,k)=p0e-kt,t∈(0,∞)。式中:p0为初始记忆量,k是遗忘速率[2]。
2008年,美国学者杰弗里·卡皮克通过实验证明,重复测试(Repeated Testing)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回忆,人们在进行测试或从事类似的活动时,为了获得问题的答案,必须提取相关的信息,而提取(Re-trieve)是测试中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对巩固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3]。
学习过程应遵循上述规律,并利用云班课测试活动可以重复使用的优点,进行多次重复测试练习,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测试对象、题目和方法
(一)测试对象
测试研究对象是学院2019级计算机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学生数分别是46人(文中以下称甲组)和47人(以下称乙组)。这两组试验对象,在测试实验中互为对照组。
(二)测试题目
测试题目选自文献[4]单元3课后单选练习题中的第6~10题,其中,识记类型3题,理解类型2题,共5道选择题。以下文中所提到的干扰题,也是选自该单元练习中的单选题,所有测试题目,一共为20道选择题。将上述测试题目导入云班课题库,制作成测试活动任务,设置允许重做一次,限时完成,手动设置任务开始测试时间。
(三)测试方法
课程教学安排为每周一次,故在试验中将记忆间隔设为10分钟、30分钟和7天三个周期,每次完成测试所需时间大约五到十分钟。设置重做一次,是在完成测试时,若出现有错误答题,学生为了得到更高分数,会立即进入第一个记忆周期(10分钟)的重复测试活动,同时达到修正错误目的;第二个记忆周期复习时间点(30分钟),是教师在本节课程接近结束时,对测试结果进行点评,等同于复习一次;第三个记忆周期(7天),一周后重新测试,是重复以上测试过程。
甲组共施测八次。其中,前六次是上述说明的第6~10选择题目的测试活动(文中以下称常规测试),第七次是加入其他不同的五道选择题目,作为干扰项,干扰题目占一半,称1/2干扰测试;第八次则是加入十五道其他选择题目作为干扰项,称1/4干扰测试。
乙组共施测六次,前四次是常规测试,第五、六次分别是1/2干扰测试、1/4干扰测试。甲、乙两班常规测试的次数不相同,乙组比甲组共少测试两次。甲、乙两班进行1/2、1/4干扰测试时,均不允许重做。
成功进行重复测试的关键,是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程学习,认真完成测试。测试实施中,始终假定认为,所有试验对象愿意为了获得到更多的云班课经验值,关注并诚实完成测试内容。为了使测试对象,尽可能的达到上述测试要求,宜公开课程成绩的评分方法,使学生明白,每次测试、作业等各项活动的经验值累积,会影响课程平时成绩的高低,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云班课中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施行上述说明的重复测试活动,能提高测试效果。
四、测试结果分析
从表1甲、乙两组试验对象常规测试平均分表中可以得出,甲组前五次连续间隔一周、常规测试的平均分值分别是:53、62.2、71.7、78.7、86.5,测试的平均分值逐步提高,最后一次常规测试,与前一次间隔两周,平均分(80.9)有下降。甲组测试结果表明,连续多次重复测试,能得到较高的平均分值(86.5),间隔两周后,第6次测试,平均分值下降,表明“搁置时间越久,遗忘就越多”[1]。
乙组前三次连续间隔一周、常规测试的平均分值分别为:55.4、64.2、71.9,平均分值也均有提高,最后一次測试与前一次间隔四周,平均分值分别是72.9和71.9,两者分值基本持平。乙组测试结果表明,重复测试三次以后,试验对象对测试知识内容,也可以达到长时记忆,但是总体记忆水平低于甲班。 从表1中还可以得出,1到3次测试的平均分值,甲组共增加18.7分,乙组共增加16.5分,且第三次测试甲组71.7分与乙组71.9分相近,即前三次常规测试表明,甲、乙两组试验对象,在每隔一周的常规测试中,初始能力水平相近,学习提高程度相似,可以认为甲、乙两组是属于同类型的研究对象,差异很小,可以作为对照组。
甲组在3到5次重复测试平均分增加了14.8分,此结果表明,每隔一周的常规测试,每次重复测试都能使试验对象提高答题的正确率。乙组停止第4、5次重复测试,间隔四周后,进行第6次常规测试,乙组的平均分值比甲组低8分,这说明甲组的5次重复测试方式,更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新知识,即多次重复测试,会得到较优秀的结果。
表2是甲、乙两组测试各次答题正确率汇总表,以分析干扰测试下,各答题的正确率。从表中可以看出,前3次测试,甲、乙两班测试的正确率平均值差异<2.2%;乙组缺少两次测试,第6次测试的答题正确率平均值低于甲组8%;甲组间隔一周后,第7次为1/2干扰测试,答题正确率平均值下降1.6%;乙组间隔两周后,进行1/2干扰测试,正确率平均值下降3.8%;第8次1/4干扰测试,甲、乙两个班的答题正确率平均值比第7次分别提升6.4%、6.2%。以上表明,有干扰下的重复测试,也能提高知识记忆效果。
从表2中还可以得出,乙组比甲组少进行两次重复测试,最终答题正确率平均值比甲组低10.2%。由此可以推断,在应用云班课的测试活动时,可以多次使用重复测试,加深知识记忆,以提高学习效果。
五、结语
试验结果表明,重复测试(Repeated Testing)对巩固知识记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重复测试次数为3次时,甲、乙两组试验对象的答题正确率平均值均大于70%;当甲组重复测试次数增加至5次时,答题正确率平均值大于80%。因此,建立课程内容的测试活动题库,每次测试练习设置少量题目(例如5道测试题),利用蓝墨云班课的经验值激励机制,以及“碎片”时间进行的重复测试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能够较高效率的完成课程知识学习任务;通过测试实验还发现,学生愿意参与这种短时间的测试练习活动,特别是设置重做一次,学生更乐意追求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测试任务。
综上所述,根据遗忘曲线和卡皮克记忆理论,将重复测试活动周期间隔设为10分钟、30分钟和7天,利用蓝墨云班课的自动批改、转发,多次重复使用测试活动的功能,能实现文中所提出的重复测试活动,并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德)艾宾浩斯著,王迪菲编译.记忆的奥秘[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7.
[2]于洪涛,崔瑞飛等.基于遗忘曲线的微博用户兴趣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35(10):3367-3372+3379.
[3]赵国庆,郑兰琴.重复提取胜过细化学习——卡皮克记忆研究进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16-21.
[4]汤智华主编.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74.
基金项目:2020年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在线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编号:2020CG015.
作者简介:吴天强(1977— ),男,浙江天台人,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教学。
关键词:云班课;线上教学;遗忘曲线;重复测试;高职教育
一、绪论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交流带来了新的方式,通过智能手机或者个人电脑平台,教学也能够方便的在线上开展直播和互动,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形势的变化,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做到适应教育教学技术快速发展需求。
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习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我们课题组在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线上教学实践中,应用蓝墨云班课APP辅助完成教学中的作业任务,并选取两个平行课程班级的学生作为测试对象,通过蓝墨云班课的测试活动,进行线上教学的重复测试实践研究。
经过约两个月的线上教学重复测试实验,总结得出一种蓝墨云班课测试活动,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方法。该测试研究由遗忘曲线,测试对象、题目和方法,测试结果分析等三部分组成,现将各部分内容详细说明如下。
二、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赫尔曼(H.Ebbinghaus Hermann)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刚学习完的记忆量是100%,则0.33小时后记忆量是58.2%,一天后为33.7%,两天后为27.8%,6天后的记忆量为25.4%[1]。在记忆学中称此为遗忘曲线,其量化函数式是:p(t,k)=p0e-kt,t∈(0,∞)。式中:p0为初始记忆量,k是遗忘速率[2]。
2008年,美国学者杰弗里·卡皮克通过实验证明,重复测试(Repeated Testing)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回忆,人们在进行测试或从事类似的活动时,为了获得问题的答案,必须提取相关的信息,而提取(Re-trieve)是测试中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对巩固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3]。
学习过程应遵循上述规律,并利用云班课测试活动可以重复使用的优点,进行多次重复测试练习,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测试对象、题目和方法
(一)测试对象
测试研究对象是学院2019级计算机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学生数分别是46人(文中以下称甲组)和47人(以下称乙组)。这两组试验对象,在测试实验中互为对照组。
(二)测试题目
测试题目选自文献[4]单元3课后单选练习题中的第6~10题,其中,识记类型3题,理解类型2题,共5道选择题。以下文中所提到的干扰题,也是选自该单元练习中的单选题,所有测试题目,一共为20道选择题。将上述测试题目导入云班课题库,制作成测试活动任务,设置允许重做一次,限时完成,手动设置任务开始测试时间。
(三)测试方法
课程教学安排为每周一次,故在试验中将记忆间隔设为10分钟、30分钟和7天三个周期,每次完成测试所需时间大约五到十分钟。设置重做一次,是在完成测试时,若出现有错误答题,学生为了得到更高分数,会立即进入第一个记忆周期(10分钟)的重复测试活动,同时达到修正错误目的;第二个记忆周期复习时间点(30分钟),是教师在本节课程接近结束时,对测试结果进行点评,等同于复习一次;第三个记忆周期(7天),一周后重新测试,是重复以上测试过程。
甲组共施测八次。其中,前六次是上述说明的第6~10选择题目的测试活动(文中以下称常规测试),第七次是加入其他不同的五道选择题目,作为干扰项,干扰题目占一半,称1/2干扰测试;第八次则是加入十五道其他选择题目作为干扰项,称1/4干扰测试。
乙组共施测六次,前四次是常规测试,第五、六次分别是1/2干扰测试、1/4干扰测试。甲、乙两班常规测试的次数不相同,乙组比甲组共少测试两次。甲、乙两班进行1/2、1/4干扰测试时,均不允许重做。
成功进行重复测试的关键,是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程学习,认真完成测试。测试实施中,始终假定认为,所有试验对象愿意为了获得到更多的云班课经验值,关注并诚实完成测试内容。为了使测试对象,尽可能的达到上述测试要求,宜公开课程成绩的评分方法,使学生明白,每次测试、作业等各项活动的经验值累积,会影响课程平时成绩的高低,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云班课中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施行上述说明的重复测试活动,能提高测试效果。
四、测试结果分析
从表1甲、乙两组试验对象常规测试平均分表中可以得出,甲组前五次连续间隔一周、常规测试的平均分值分别是:53、62.2、71.7、78.7、86.5,测试的平均分值逐步提高,最后一次常规测试,与前一次间隔两周,平均分(80.9)有下降。甲组测试结果表明,连续多次重复测试,能得到较高的平均分值(86.5),间隔两周后,第6次测试,平均分值下降,表明“搁置时间越久,遗忘就越多”[1]。
乙组前三次连续间隔一周、常规测试的平均分值分别为:55.4、64.2、71.9,平均分值也均有提高,最后一次測试与前一次间隔四周,平均分值分别是72.9和71.9,两者分值基本持平。乙组测试结果表明,重复测试三次以后,试验对象对测试知识内容,也可以达到长时记忆,但是总体记忆水平低于甲班。 从表1中还可以得出,1到3次测试的平均分值,甲组共增加18.7分,乙组共增加16.5分,且第三次测试甲组71.7分与乙组71.9分相近,即前三次常规测试表明,甲、乙两组试验对象,在每隔一周的常规测试中,初始能力水平相近,学习提高程度相似,可以认为甲、乙两组是属于同类型的研究对象,差异很小,可以作为对照组。
甲组在3到5次重复测试平均分增加了14.8分,此结果表明,每隔一周的常规测试,每次重复测试都能使试验对象提高答题的正确率。乙组停止第4、5次重复测试,间隔四周后,进行第6次常规测试,乙组的平均分值比甲组低8分,这说明甲组的5次重复测试方式,更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新知识,即多次重复测试,会得到较优秀的结果。
表2是甲、乙两组测试各次答题正确率汇总表,以分析干扰测试下,各答题的正确率。从表中可以看出,前3次测试,甲、乙两班测试的正确率平均值差异<2.2%;乙组缺少两次测试,第6次测试的答题正确率平均值低于甲组8%;甲组间隔一周后,第7次为1/2干扰测试,答题正确率平均值下降1.6%;乙组间隔两周后,进行1/2干扰测试,正确率平均值下降3.8%;第8次1/4干扰测试,甲、乙两个班的答题正确率平均值比第7次分别提升6.4%、6.2%。以上表明,有干扰下的重复测试,也能提高知识记忆效果。
从表2中还可以得出,乙组比甲组少进行两次重复测试,最终答题正确率平均值比甲组低10.2%。由此可以推断,在应用云班课的测试活动时,可以多次使用重复测试,加深知识记忆,以提高学习效果。
五、结语
试验结果表明,重复测试(Repeated Testing)对巩固知识记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重复测试次数为3次时,甲、乙两组试验对象的答题正确率平均值均大于70%;当甲组重复测试次数增加至5次时,答题正确率平均值大于80%。因此,建立课程内容的测试活动题库,每次测试练习设置少量题目(例如5道测试题),利用蓝墨云班课的经验值激励机制,以及“碎片”时间进行的重复测试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能够较高效率的完成课程知识学习任务;通过测试实验还发现,学生愿意参与这种短时间的测试练习活动,特别是设置重做一次,学生更乐意追求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测试任务。
综上所述,根据遗忘曲线和卡皮克记忆理论,将重复测试活动周期间隔设为10分钟、30分钟和7天,利用蓝墨云班课的自动批改、转发,多次重复使用测试活动的功能,能实现文中所提出的重复测试活动,并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德)艾宾浩斯著,王迪菲编译.记忆的奥秘[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7.
[2]于洪涛,崔瑞飛等.基于遗忘曲线的微博用户兴趣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35(10):3367-3372+3379.
[3]赵国庆,郑兰琴.重复提取胜过细化学习——卡皮克记忆研究进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16-21.
[4]汤智华主编.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74.
基金项目:2020年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在线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编号:2020CG015.
作者简介:吴天强(1977— ),男,浙江天台人,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