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中,共描述了5个人的死亡,有明治天皇的自然死亡、乃木大将的殉死、父亲的病死、K的自杀和先生的自杀。本文重点从乃木大将、K和先生的自杀这一点上来考察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我们更深地了解明治结束前后的日本人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自杀 殉死 武士道 明治精神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写下了《我是猫》、《哥儿》、《草枕》、《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心》、《明与暗》等数十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心》连载于1914 年4 月20 日至8 月11 日的《朝日新闻》上,共分为《上·先生和我》、《中·父母和我》、《下·先生和遗书》三章,共描述了明治天皇、乃木大将、父亲以及K和先生5个人的死亡。本文通过对乃木大将对明治天皇的“殉死”、K和先生对“明治精神”的“殉死”可以了解到夏目漱石《心》这本小说在当时具有的深刻意义。
一 乃木大将对明治天皇的“殉死”
在《先生和我》一章中,明治天皇患病一事公诸民众,7月30日,天皇去世。9 月13 日,举行明治天皇葬礼。此日,乃木希典(1849-1912)大将和夫人乃木静子在自己的家中剖腹自杀。乃木大将殉死的消息轰动国内外。据乃木的遗书,他的死是因为“西南战争”时丢失军旗这一过错,他一直想死,总在寻找机会。天皇驾崩,使他终于等到一个效忠天皇的机会, 携妻子双双“ 殉死”。
日本武士把战败、被俘或者死在他人刀下当作耻辱,自杀就成为保名节、全忠义的最高体现。而这种自杀不仅是统治阶级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也是崇尚武士道的日本人所高度评价的道德规范,在日本人看来,自杀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就可以洗清耻辱, 恢复名誉,且看作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是值得尊敬的行为。
但是,夏目漱石是否赞美这种行动呢?他在给桥口贡的书信中写道:“今天是全国的大丧,所有的人是想吃不能吃、想喝不能喝,真是奇怪的日子。”他在给松根东洋城的信中写道:“葬礼结束后,想必您很疲劳吧。明后天您休息的日子里玩一天如何?”天皇的葬礼被说成“奇怪的日子”,一心想着要去“玩一天”,这说明在夏目漱石心中,对天皇并没有过多的敬重或敬意。在夏目漱石心中,明治精神与明治天皇不是一回事。乃木希典是明治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后被夏目漱石写进小说《心》中,作为他对传统武士道文化的一种象征。
二 K和先生对“明治精神”的“殉死”
在此作品《心》中,夏目漱石所说的“明治精神”的实质就是伴随着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而来的那种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然而,在那个并未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由外到内”开化的时代,那种精神总是与“孤独”和“寂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是整个时代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换个角度讲,背叛朋友并导致朋友自杀的先生,那种“孤独”和“寂寞”并不是在他的心中一下子形成的,而是萌芽后渐渐长大的。先生因为明治天皇的去世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那绝不是对天皇的殉死,那是对明治时代形成的“明治精神”的殉死。这其中的缘由,夏目漱石在小说中讲得非常清楚:
“妻笑着,不来理我。可是不知她想到了什么,突然对我开玩笑说:‘那么,你就殉死好了。’
‘殉死’这话,我几乎已经忘了。因为这个词在平常没有必要使用,显然已沉到记忆的底里,在开始朽灭了。这时听到妻的玩笑,才想了起来。
我对妻说:‘如果我殉死的话。那是打算殉明治精神而死的呢!’我的回答。当然也不过是开玩笑,可不知什么缘故,好像这个古老的、用不到的词,又加进了新的意义。这以后过了两三天,我终于下了自杀的决心。”
可见,先生一直“‘想死、想死’念头”的根源就是明治精神,或者说,来自地方到东京求学的先生和朋友K,都喜欢上了“东京人”阿静,在这种三角关系导致的悲剧中,先生虽然如愿以偿地结婚了,但自责和孤独却贯穿他的一生。先生把自己这种孤独的命运冠以“明治精神”之名,这就给“明治精神”一词赋予了新的意义。K的自杀亦如此。K的自杀只不过是明治时期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具有独立自由精神的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孤独情绪下,比先生先走一步的悲剧,因为K是比先生更加无法忍耐那“寂寞和孤独”的人。
K在遗书的末尾这样写道:“早就应该死啦,为什么要活到今天呢?”这听来莫名其妙的话,喻示着K早就有自杀的念头,他身上更多传统文化的素质使他比先生更加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对明治精神的殉死,曾袭击过朋友K,现在又向先生袭来:
“我终于逐渐怀疑K不要也是像我这样,一个人孤零零地寂寞得没有办法,结果才突然自尽的吧。这样,又使我凛然一惊,因为我也是在K走过的道路上,像K一样摸索前进,这个预感,那时像风一样开始掠过我的心头。”
先生所要面对的,是在自由和独立的现代精神出现后,那种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感受,引发悲哀失落、失去生活勇气的导火索。
三 结论
乃木大将对明治天皇的“殉死”,就是日本传统武士道的一种象征,用自杀来寻找心灵的解脱,被日本人认为是高尚的行为。也是他失去军旗战败后谢罪的一种表现。而通过对K和先生对“明治精神”的“殉死”的描写,来反映当时日本年轻人追求自由独立的同时,又难以摆脱孤独寂寞和利己的困扰,最终也只能选择自杀。
综上所述,乃木之死与先生之死,虽有不同,但都带着孤独感,自己选定死于当死之时。其悲凉程度与高举自主独立精神的明治时代的结束,是十分吻合的。
参考文献:
[1] 李光贞:《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9月。
[2] 秋山公南:《〈心〉的死和理论》,有精堂,1982年。
作者简介:孙英,女,1971—,辽宁省北宁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工作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自杀 殉死 武士道 明治精神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写下了《我是猫》、《哥儿》、《草枕》、《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心》、《明与暗》等数十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心》连载于1914 年4 月20 日至8 月11 日的《朝日新闻》上,共分为《上·先生和我》、《中·父母和我》、《下·先生和遗书》三章,共描述了明治天皇、乃木大将、父亲以及K和先生5个人的死亡。本文通过对乃木大将对明治天皇的“殉死”、K和先生对“明治精神”的“殉死”可以了解到夏目漱石《心》这本小说在当时具有的深刻意义。
一 乃木大将对明治天皇的“殉死”
在《先生和我》一章中,明治天皇患病一事公诸民众,7月30日,天皇去世。9 月13 日,举行明治天皇葬礼。此日,乃木希典(1849-1912)大将和夫人乃木静子在自己的家中剖腹自杀。乃木大将殉死的消息轰动国内外。据乃木的遗书,他的死是因为“西南战争”时丢失军旗这一过错,他一直想死,总在寻找机会。天皇驾崩,使他终于等到一个效忠天皇的机会, 携妻子双双“ 殉死”。
日本武士把战败、被俘或者死在他人刀下当作耻辱,自杀就成为保名节、全忠义的最高体现。而这种自杀不仅是统治阶级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也是崇尚武士道的日本人所高度评价的道德规范,在日本人看来,自杀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就可以洗清耻辱, 恢复名誉,且看作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是值得尊敬的行为。
但是,夏目漱石是否赞美这种行动呢?他在给桥口贡的书信中写道:“今天是全国的大丧,所有的人是想吃不能吃、想喝不能喝,真是奇怪的日子。”他在给松根东洋城的信中写道:“葬礼结束后,想必您很疲劳吧。明后天您休息的日子里玩一天如何?”天皇的葬礼被说成“奇怪的日子”,一心想着要去“玩一天”,这说明在夏目漱石心中,对天皇并没有过多的敬重或敬意。在夏目漱石心中,明治精神与明治天皇不是一回事。乃木希典是明治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后被夏目漱石写进小说《心》中,作为他对传统武士道文化的一种象征。
二 K和先生对“明治精神”的“殉死”
在此作品《心》中,夏目漱石所说的“明治精神”的实质就是伴随着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而来的那种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然而,在那个并未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由外到内”开化的时代,那种精神总是与“孤独”和“寂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是整个时代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换个角度讲,背叛朋友并导致朋友自杀的先生,那种“孤独”和“寂寞”并不是在他的心中一下子形成的,而是萌芽后渐渐长大的。先生因为明治天皇的去世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那绝不是对天皇的殉死,那是对明治时代形成的“明治精神”的殉死。这其中的缘由,夏目漱石在小说中讲得非常清楚:
“妻笑着,不来理我。可是不知她想到了什么,突然对我开玩笑说:‘那么,你就殉死好了。’
‘殉死’这话,我几乎已经忘了。因为这个词在平常没有必要使用,显然已沉到记忆的底里,在开始朽灭了。这时听到妻的玩笑,才想了起来。
我对妻说:‘如果我殉死的话。那是打算殉明治精神而死的呢!’我的回答。当然也不过是开玩笑,可不知什么缘故,好像这个古老的、用不到的词,又加进了新的意义。这以后过了两三天,我终于下了自杀的决心。”
可见,先生一直“‘想死、想死’念头”的根源就是明治精神,或者说,来自地方到东京求学的先生和朋友K,都喜欢上了“东京人”阿静,在这种三角关系导致的悲剧中,先生虽然如愿以偿地结婚了,但自责和孤独却贯穿他的一生。先生把自己这种孤独的命运冠以“明治精神”之名,这就给“明治精神”一词赋予了新的意义。K的自杀亦如此。K的自杀只不过是明治时期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具有独立自由精神的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孤独情绪下,比先生先走一步的悲剧,因为K是比先生更加无法忍耐那“寂寞和孤独”的人。
K在遗书的末尾这样写道:“早就应该死啦,为什么要活到今天呢?”这听来莫名其妙的话,喻示着K早就有自杀的念头,他身上更多传统文化的素质使他比先生更加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对明治精神的殉死,曾袭击过朋友K,现在又向先生袭来:
“我终于逐渐怀疑K不要也是像我这样,一个人孤零零地寂寞得没有办法,结果才突然自尽的吧。这样,又使我凛然一惊,因为我也是在K走过的道路上,像K一样摸索前进,这个预感,那时像风一样开始掠过我的心头。”
先生所要面对的,是在自由和独立的现代精神出现后,那种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感受,引发悲哀失落、失去生活勇气的导火索。
三 结论
乃木大将对明治天皇的“殉死”,就是日本传统武士道的一种象征,用自杀来寻找心灵的解脱,被日本人认为是高尚的行为。也是他失去军旗战败后谢罪的一种表现。而通过对K和先生对“明治精神”的“殉死”的描写,来反映当时日本年轻人追求自由独立的同时,又难以摆脱孤独寂寞和利己的困扰,最终也只能选择自杀。
综上所述,乃木之死与先生之死,虽有不同,但都带着孤独感,自己选定死于当死之时。其悲凉程度与高举自主独立精神的明治时代的结束,是十分吻合的。
参考文献:
[1] 李光贞:《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9月。
[2] 秋山公南:《〈心〉的死和理论》,有精堂,1982年。
作者简介:孙英,女,1971—,辽宁省北宁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工作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