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课程标准意识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wewrasf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修订后课标的主要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早在1997年便率先在各学科中使用课程标准,取代了之前一直采用的教学大纲。作为德育课程的准则和规范,《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在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实验稿(以下简称“原实验课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后的新课标在原有基础上与时俱进,更加科学合理,我个人学习体会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未变,内容框架调整得更为合理清晰
  新课标仍然是以初中学生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方面具体内容。这种“三经四纬”交织的思想品德课程,定性为“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在原实验课标中,三组关系表述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显然第三组关系内容太厚重,新课标将“与集体的关系”调至第二组,合并为“我与他人和集体”,这样不仅是字面和内容份量的均衡,而且更加符合中学生交往的实际。虽然“他人”的范围广泛,但学生自我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主要是在班级学校集体之中产生的,“他人”和“集体”是紧密联系的。“国家与社会”则是在一个层次上,第三组关系表述为“我与国家和社会”也是恰当的。
  在第三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新课标将原实验课标课程内容的(一)、(二)两部分合并为“(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将原实验课标的(四)“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调为新课标课程内容的(二)。这样,三组关系都由三部分构成,且都是法律常识压轴。新课标删除了原实验课标内容标准各部分前有重复之嫌的目标阐述。因此说,新课标在设计思路的表述上更明确,内容框架调整得更为合理简洁清晰。
  下面是笔者根据新课标列出的课程内容框架表格,其中的内容结构、递进层次一目了然。
  2.课程基本理念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
  课程基本理念是课程价值取向的追求和灵魂。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原实验课标课程理念的第二条,修订表述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并将此条提升为新课标的首位课程理念。在新课标各部分中,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总述中,提出“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新增“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中,至少有9处明确提出了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活动主题与方式建议。例如在新课标三、(三)3.4中明确表述为“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公民意识教育之所以在新课标中凸显,首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其次是公民意识教育体现了德育课程的本质和价值。从育人的角度来讲,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意义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科学理性意识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个“人”我个人认为:既不是奴性十足的顺民,也不是浑身反骨的刁民暴民,而是通情达理、有良好素养的好公民。从促进社会文明民主进步的角度看,公民意识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所以新课标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课程内容对法律常识做了调整和充实
  首先新课标对分置在三组关系中的法律常识条目作了有层次的统整编排。第一组关系“成长中的我”中,法律常识部分的标题由原实验课标的“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主要内容为法律的定义、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非法与犯罪的区别和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等,本部分增加了“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条重要内容;在第二组关系“我与他人和集体”中,法律常识部分标题仍为“权利与义务”,主要是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重点是受教育权、经济权利和消费者权益,帮助学生懂得正确行使和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本部分删除了原实验课标中关于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个人隐私权等具体条目,渗透到其他条目中;在第三组关系“我与社会和国家”中,法律常识部分标题由原来实验课标的“法律与社会秩序”改为“法律与秩序”,主要内容为宪法的性质和宪法意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立和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删并了原实验课标的3.3条,新增了“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和“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样两条体现爱国主义的重要法律内容。
  新课标对法律常识三部分层层递进的整合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和“突出重点”的教学原则,更加切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和掌握法律常识的要求。我个人认为,法律常识的课程内容统整与增加的目的意义在于,守法是做人的底线,民主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法律意识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最重要的内容。
  4.课程目标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
  用新课标和原实验课标相对照,不难看出,原实验课标的知识目标为4条,共100个字,新课标知识目标为5条,共192个字。新课标在本部分新增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等。
  新课标在“三维目标”中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针对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以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比较强调知识体系的教学,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对知识目标的定位是“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但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忽视知识的学习,使得品德教学因缺乏知识内涵的支撑而呈现肤浅苍白效果差的缺憾;原因之二是原实验课标存在着知识要求不到位的问题。我们知道,思想品德的研习与修炼需要有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德育需要有科学理论支撑即知识工具的支持,否则德育就是浅薄的无底气的说教而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新课标课程目标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对有效实现课程“三维目标”是必要的。   二、教师要增强课标意识
  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注重对教材的研究而忽略对课程标准的研习。但是要做一个高屋建瓴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落实课标,增强课标意识。
  1.从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看,课程标准是上位的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的“跑道”,后引用到教育上转意为学生学习的路线与进程。现代学者们一般认为,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的总和。课程具体且重要的体现之一是教材。教材有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师用书、学生辅助读物等;还有视听教材,如挂图、投影幻灯片、磁带、录像、多媒体软件等多种形式。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教科书,即学生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之一。教材是依据什么进行编写的呢?是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各项要求的具体化。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和系列教材都是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日常教学的依据和中考考纲制定及命题的依据,也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范教学与评价的纲领性文件。
  2.从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教学水准的需要看,增强课标意识是必须的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为“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虽然条文比较简洁,但却是我们这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思品课教师只有树立课标是统领的意识,认真研习新课标,才能明确思品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与追求、课程的“三维目标”内容及其关系,才能够了解思品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才能够系统地知晓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并且能够倾听课标给我们提出的教学与评价等建议。
  有了对上述思品新课标精神的理解掌握,教师对依据课标要求编写的《思想品德》教科书就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这是一种居高临下、从宏观到微观、从目标到内容、从整体到部分、从理论到实践的审视和理解把握,这是我们当一个称职的思品课教师的基本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内容不精、方法不当的低效教学。所以说,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教学水准,必须增强课标意识。
  三、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教师应客观辩证地看待教材
  教材是相关专业人员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学的基本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从编写、出版到使用是有周期的,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所以教材一般具有滞后性。因此我们既要尊重教材,以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抓手,又不能把它奉为圣经而迷信和拘泥于教材。
  2.教师要做教材建设的主人
  由于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滞后性和容量的局限性,又由于我们思想品德课程育人的特殊要求,需要我们思品教师树立做教材建设者的主人翁责任感。我们应根据新课标“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抓住社会热点和自己学生的思想脉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取教学主题和事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特别是目前课标已修订,教材还未及时修订到位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新增内容要求,做教学内容的补充。参与教材建设既是我们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
  3.整合地方教材和项目活动到思想品德课程中,使教学更加丰富有活力
  江苏省根据国家中宣部、民委、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编写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地方教材,初中有七年级、八年级两册,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呈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我省各地中小学开展多年的项目活动,属于德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范畴,该课题的研究荣获教育部2010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我们如果将上述地方课程和项目活动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做整合安排实施,正是落实了新课标的“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新增加的教学内容“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符合我们思品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要求,可以提高德育的效益。
  4.参考课标的教学建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有了课标意识,就能够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课程标准,设立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合理裁剪补充、重组处理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主题教学法、问题引领法、案例分析法、思辨讨论法、综合探究法、活动体验法、社会实践法等等,优化教学过程,使思品教学从具体到抽象,有理论有实践。教学中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密切关注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引领学生学习做健康阳光的有责任感的现代社会好公民。
  (杜文艳,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0013)
其他文献
摘要:进入新时期,在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的路上,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注重内涵发展,积极推行《教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激励着广大教师将投身教科研工作的热情升华为个人专业成长的行动自觉。学校教科研工作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量化考核还应从数量与质量、级别与依据、考核与奖惩三方面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教科研;量化考核;完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儿童常常因其不成熟的特点而成为教师眼中被质疑、被否定的对象,教师也常常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来强有力地塑造着儿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往往只是教师挂在嘴边的口号。“教育应当解蔽”,师生交往中,教师应确立儿童立场,让儿童真正拥有主体的地位,拥有独立的人格,真正享有思想的自由,享有话语的权利,从而实现自主成长、自觉成长与自我成长。而确立这样的儿童立场
前些日子,我和本校教师发展学校的学员们认真读完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美学与美育》(第二版)一书。书中的不少观点与阐述,我很认同。该书对“美”所下的定义为“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无功利和具有感染力的活的形象。”众所周知,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而该书强调了人类的实践是“符号实践”,我觉得很有道理。德国卡西尔曾说:“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中。语言、
课堂,应该是为学而教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建构促进学生需要的课堂,才会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是真正具有发展性的课堂。语文课堂,在科学地确定利用文本“学什么”的问题之后,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完善“怎么学”。以学定教,以人为本,来促进儿童的“学”,可以使语文学习在发展学生阅读、思考、表达能力等方面更为有效,也更有意义。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为例,谈一谈自己“以学定教”突破传统路径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转型驱动下的教育转型时期的到来,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通过转变教育研究方式,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在分析当今教育发展方式发生的重大转变对教育科研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和条件基础之上,以“加强精品课题建设,转变教育研究方式”为抓手,从教育研究方式的转变、精品课题的建设、全省教育科研管理和激励制度的
摘要:职业学校班级教育小组实行班级管理集体负责制,克服了传统班级管理中的弊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班级常规过程管理——“引企入班”的全新模式实现了校企的深度合作。“引企入班”不仅建立了“全员德育”管理体制,而且促进了企业、学校、家庭之间的信息互通,有利于班级职业文化建设,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开辟了职业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引企入班;班级教育小组  中图分
摘要: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需要依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职后培训是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职后培训的规划、内容和效果等方面尚存问题,加强整体规划、课程资源建设、校本研修指导等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关键词: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职后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摘要:由于近年来中职校生源素质的下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遇到了巨大挑战。“基于现代职业人培养的中等职校‘成功教育’实践研究”可更好地解决中等职业教育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成功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让中职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激励中职生的学习欲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校;课堂教学;成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2-0
摘要:调查显示,L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中老年教师数量偏多、工作压力较大、专业知识薄弱、教育实践能力偏弱、专业发展认识不足等问题。依据《教师专业标准》,从生态哲学的视域来审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开展师德教育,提升农村教师的师德素养;强化专业规划,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调控能力;实施研训计划,促进农村教师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发挥提能效应,增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正能量;科学合理评价,发
【背景】  在新上岗教师培训会中,一位青年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不同年级教材中有不同的课文。三年级的课文如果放在二年级,或者四年级,还能教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选文组成的。选文选编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有其相对科学的依据。然而,正因为选编的依据只是相对科学的,所以,同一篇课文在不同年段教,或许真有可能。  2013年12月18日,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举行了“同一篇课文不同年段教”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