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体现了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体育本质的回归;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贯彻反对“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领会新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内涵,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本质回归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主张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期达到自我实现;主张将情、智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和智、德融为一体的人格教育及价值观的意义学习;主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决定于教师良好的态度品质;承认儿童的学习方式同成熟学者的研究活动有重大的质的差异;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的学习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而且还有助于了解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和教育改革的走向及其心理学的根据。
1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体育本质的回归
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活动,应该说从孔子开始,儒家教育家他们都非常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潜能的发展与完善,重视个性的培养,从《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起,直到清末龚自珍的“天地至顽也,得课书而灵”止,己形成了重视人,“人为贵”,“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使人高尚而文明,使整个社会进步、和谐、自然。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人的真正本质并非是人的生物性,而是人的意义性和价值性。人类对现实世界物质财富及其利益的追求,仅仅是人在创造自身生存的基础,并不是人的意义本身。根据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认为教育的职能和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实现。体育教学在满足社会需要时对人的需要满足,只是对人的一种物质需要的间接满足形式,这也只是实现自己本质意义的基础,而不是人本质意义的实现本身。可見,学生的需要是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包括学生追求身心健康的身体需要,学生通过体育达成自己的社会化的需要,学生追求娱乐的需要。体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个人的需要,都是通过需要来驱动的。正如马斯洛所说:“人生活在稳定的价值观的体系中,而不是生活在毫无价值观的机器人世界里。”因此,停留在满足社会需要层次上的体育教育和其他的教育还不是意识和思想成熟进步的教育,其教育思想与观念还需要升华与发展。淡化了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忽视了在人的本质层面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体育教育必将变得虚伪和世俗,而蜕变为贪欲和功利的工具。人本精神贯穿体育教育就是从追求物的层面向着实现教育观超越和向教育本质回归以达到人类“真、善、美”高尚境界。
2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程度。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都应由学习者自由讨论决定。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以教学手段为中介,把教育的目的、意志、思想、活动传导给学生并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和个性的独特性、多样性的培养,窄化了人的价值标准,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自由探索,甚至是相当程度上的限制。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体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内容。其次,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课堂常规严明,不管是在练习还是在其它时间都要求学生每时每刻队伍整齐。整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统一行动和步调一致。这种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好动的天性,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丧失对体育课的积极态度和浓厚的热情,最终导致对体育课的厌恶和恐惧。再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现在的人”的重视,更是为“未来的人”做准备。学生的能力有运动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适应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都能通过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相应提高。
3反对“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的是从“完整的人”来全面发展人,把教育的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本位,强调的一切为了学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应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发展的机会,使体育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而在“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把学生视为“身体的人”、“社会的人”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缺乏完整而正确的理解,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这也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过分强调社会利益、国家集体与利益的后果或附产品。
4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关注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尊严,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领会新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内涵,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处理好双主体教学关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条件和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发展校本教材,实现教材乡土化、民族化、弹性化。在教学中,尽量创设条件,灵活、大胆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手段,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宜少、宜精,实施应精讲、多练,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价值开发、潜能发掘。
参考文献:
[1]吴晓农.新世纪体育的“以人为本”观.[J].体育研究,2001.(9).32-33.
[2]曹卫.弘扬人文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基础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98-801.
[3]杜雪兴.论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的2,(2):36-40.
[4]邹循豪.人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5]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本质回归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主张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期达到自我实现;主张将情、智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和智、德融为一体的人格教育及价值观的意义学习;主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决定于教师良好的态度品质;承认儿童的学习方式同成熟学者的研究活动有重大的质的差异;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的学习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而且还有助于了解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和教育改革的走向及其心理学的根据。
1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体育本质的回归
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活动,应该说从孔子开始,儒家教育家他们都非常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潜能的发展与完善,重视个性的培养,从《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起,直到清末龚自珍的“天地至顽也,得课书而灵”止,己形成了重视人,“人为贵”,“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使人高尚而文明,使整个社会进步、和谐、自然。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人的真正本质并非是人的生物性,而是人的意义性和价值性。人类对现实世界物质财富及其利益的追求,仅仅是人在创造自身生存的基础,并不是人的意义本身。根据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认为教育的职能和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实现。体育教学在满足社会需要时对人的需要满足,只是对人的一种物质需要的间接满足形式,这也只是实现自己本质意义的基础,而不是人本质意义的实现本身。可見,学生的需要是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包括学生追求身心健康的身体需要,学生通过体育达成自己的社会化的需要,学生追求娱乐的需要。体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个人的需要,都是通过需要来驱动的。正如马斯洛所说:“人生活在稳定的价值观的体系中,而不是生活在毫无价值观的机器人世界里。”因此,停留在满足社会需要层次上的体育教育和其他的教育还不是意识和思想成熟进步的教育,其教育思想与观念还需要升华与发展。淡化了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忽视了在人的本质层面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体育教育必将变得虚伪和世俗,而蜕变为贪欲和功利的工具。人本精神贯穿体育教育就是从追求物的层面向着实现教育观超越和向教育本质回归以达到人类“真、善、美”高尚境界。
2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程度。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都应由学习者自由讨论决定。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以教学手段为中介,把教育的目的、意志、思想、活动传导给学生并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和个性的独特性、多样性的培养,窄化了人的价值标准,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自由探索,甚至是相当程度上的限制。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体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内容。其次,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课堂常规严明,不管是在练习还是在其它时间都要求学生每时每刻队伍整齐。整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统一行动和步调一致。这种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好动的天性,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丧失对体育课的积极态度和浓厚的热情,最终导致对体育课的厌恶和恐惧。再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现在的人”的重视,更是为“未来的人”做准备。学生的能力有运动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适应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都能通过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相应提高。
3反对“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的是从“完整的人”来全面发展人,把教育的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本位,强调的一切为了学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应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发展的机会,使体育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而在“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把学生视为“身体的人”、“社会的人”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缺乏完整而正确的理解,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这也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过分强调社会利益、国家集体与利益的后果或附产品。
4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关注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尊严,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领会新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内涵,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处理好双主体教学关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条件和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发展校本教材,实现教材乡土化、民族化、弹性化。在教学中,尽量创设条件,灵活、大胆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手段,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宜少、宜精,实施应精讲、多练,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价值开发、潜能发掘。
参考文献:
[1]吴晓农.新世纪体育的“以人为本”观.[J].体育研究,2001.(9).32-33.
[2]曹卫.弘扬人文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基础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98-801.
[3]杜雪兴.论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的2,(2):36-40.
[4]邹循豪.人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5]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