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记》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人类教育史上最早的极为重要的教育文献。《学记》篇幅虽短小,但内容颇丰,几乎包含了现代教学论的全部思想,对教育功能、原则,教学方法、原则及学校制度与管理等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这些内容对我们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在教学实践方面有极大的启示。本文旨在通过对《学记》中的一些启发笔者的内容联系实际,去探讨如何进行更好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记》;教学实践;教学启发
一、《学记》产生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教育。中国和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之下,升华出如此精湛的教育理论。
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封建制度刚刚确立,封建专制统治尚不牢固,能够从根源上树立道德标准的最好途径莫过于教育,于是《学记》应运而生。这时社会主要表现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显现。
(二)作者思想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它的作者历来纷说不断,大部分研究者确定《学记》成书于战国,并对《学记》是集成孔孟学说的儒家教育抱肯定态度。[1]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在《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教育著作中,都对教育教学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但这些儒家教育的论述除《荀子·劝学》外,关于教与学都是穿插于某一篇而论的,没有一个专题性。《学记》的出现改变了这种零散的局面,对儒家的教育和教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二、《学记》内容简介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文字言
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学记》教育思想内涵主要有:
(一)教育目的论
1.教育的稳定功能:教育能建国君民,促使国家长治久安。
2.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能化民成俗,提高受教育者人格修养的完成。
(二)教育原则论
1.因材施教:《学记》在因材施教教育教学原则下,首先秉承的是语文教育“育人”的理念,人即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老师的教学不是自己唱独角戏,去灌输给学生知识等,而应清楚师生之间的位置,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学的主体。
2.豫、时、孙、摩:这是《学记》的语文教学基本原则之一,语文课上如果把这四个灵活运用好,语文教学任务就会顺利轻松的完成,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就会树立。
3.长善救失:这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改过迁善”,它侧重于道德方面的教育,《学记》从教学的角度发展了这一思想。
(三)教学法则论
1.教学相长:《学记》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相长”语文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就
是说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它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学习,体验,同时进步。
2.藏息相辅:新课程要求语文学习要融入生活内容,把课内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3.启发性:《学记》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进行了新的总结和发现,他借助“喻”等方
式来表示启发性原则的精神,这些启发性的教学引导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动脑的能力,开启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想象空间。
4.知类通达:“知类通达”中“知类”强调对语文课文篇章的基础训练,“通达”在于寻求
语文基础知识的迁移、应用,用我们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举一反三”。
三、《学记》评价
《学记》作为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历来受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梁
启超先生曾说:“《学记》一篇,乃专标诲人之术,以告天下之为人师者。”《学记》中这些进步的教学方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同时《学记》中的一些封建思想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影响。[2]
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制约,从某程度上来讲,《学记》中的某些思想有种近乎迎合统治者
的意味,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教育和政治过度密切的联系,使得每代所培养的教育精英实质上只不过是统治者的鹰爪,这给教育带来的空难是可想而知的。《学记》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对中国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会导致学生思想陈旧,创新精神的缺失。当然,尊师重道也不见得一无是处,至少它使中国历代来都有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只不过,是很多老师都曲解了其中的含义,过分地夸大了自己的权威,从而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由此看来,《学记》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然而,这似
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吸取其的进步思想来促进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从中吸取教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教育的独立性等等。
四、現实意义
《学记》,这一本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今天重新
阅读,依旧有很大的意义。这样的一本著作,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教育等等有太多的启发。作为师范生的我,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试着去更深一步学习,思考这些教学思想对我的教学实践有哪些启示。下面我将着重叙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的启示。
(一)对于国家教育的意义
《学记》中所透露出来的国家教育思想,如“建国君命,教学为先”,强调教育对于国
家的重要性。现如今,在国家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养,建设学习型社会。我们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提升中国在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是现实意义。 (二)对于学校教育的意义
《学记》中所透露出来的“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关系,以及挖掘学生潜能等思想内涵,
对于当今学校“学生观”的建立发展,学校教育都有启示意义。
(三)对于教师教学的意义
1.教学相长
教与学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相长这样一个理念使得学生的不断
学习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依靠教师来考核和评定,使学生获得矫正性信息,改善自己的学习,包括学习态度和方法。
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授,“满堂灌”,在实现自身教学信息输出
的同时,要注意学生是否已经接受。这一点,在我们见习中会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内安排了太多的教学内容,导致一味地在赶进度,未关注到学生的学,很多内容也使教师之际给出。这样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学习效果不敢想象。
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这时教师的做法另
显得非常重要了。很多老师往往还是会按自己预设的方向进行下去,不管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其实这就失去了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绝佳机会。而如果此时教师能借此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盲点,进行学习反思,就能促进自身提升。
2.师生关系
《学记》认为教学中师生关系应是和谐共生的,这样才能达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同时又认为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应是相互平等,相互促进的“学学半”的关系。这种关系下教师的“善教”、“善喻”才能体现出来,学生在思想上才能“乐其友,亲其师”。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将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认为教师就是权威。我在小学教习时,还听到过非常压抑的课堂,教师全程一个人讲,语速较快,语气严厉,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严厉指出,这样的行为显然没有做到师生平等。笔者在教室后面听得“心惊胆颤”,更何况课堂中的学生呢?
《学记》对于实践教学还有非常多的意义,《学记》中的很多思想也依舊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田国励.《学记作者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10)
[2]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12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关键词:《学记》;教学实践;教学启发
一、《学记》产生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教育。中国和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之下,升华出如此精湛的教育理论。
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封建制度刚刚确立,封建专制统治尚不牢固,能够从根源上树立道德标准的最好途径莫过于教育,于是《学记》应运而生。这时社会主要表现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显现。
(二)作者思想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它的作者历来纷说不断,大部分研究者确定《学记》成书于战国,并对《学记》是集成孔孟学说的儒家教育抱肯定态度。[1]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在《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教育著作中,都对教育教学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但这些儒家教育的论述除《荀子·劝学》外,关于教与学都是穿插于某一篇而论的,没有一个专题性。《学记》的出现改变了这种零散的局面,对儒家的教育和教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二、《学记》内容简介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文字言
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学记》教育思想内涵主要有:
(一)教育目的论
1.教育的稳定功能:教育能建国君民,促使国家长治久安。
2.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能化民成俗,提高受教育者人格修养的完成。
(二)教育原则论
1.因材施教:《学记》在因材施教教育教学原则下,首先秉承的是语文教育“育人”的理念,人即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老师的教学不是自己唱独角戏,去灌输给学生知识等,而应清楚师生之间的位置,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学的主体。
2.豫、时、孙、摩:这是《学记》的语文教学基本原则之一,语文课上如果把这四个灵活运用好,语文教学任务就会顺利轻松的完成,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就会树立。
3.长善救失:这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改过迁善”,它侧重于道德方面的教育,《学记》从教学的角度发展了这一思想。
(三)教学法则论
1.教学相长:《学记》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相长”语文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就
是说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它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学习,体验,同时进步。
2.藏息相辅:新课程要求语文学习要融入生活内容,把课内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3.启发性:《学记》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进行了新的总结和发现,他借助“喻”等方
式来表示启发性原则的精神,这些启发性的教学引导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动脑的能力,开启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想象空间。
4.知类通达:“知类通达”中“知类”强调对语文课文篇章的基础训练,“通达”在于寻求
语文基础知识的迁移、应用,用我们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举一反三”。
三、《学记》评价
《学记》作为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历来受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梁
启超先生曾说:“《学记》一篇,乃专标诲人之术,以告天下之为人师者。”《学记》中这些进步的教学方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同时《学记》中的一些封建思想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影响。[2]
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制约,从某程度上来讲,《学记》中的某些思想有种近乎迎合统治者
的意味,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教育和政治过度密切的联系,使得每代所培养的教育精英实质上只不过是统治者的鹰爪,这给教育带来的空难是可想而知的。《学记》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对中国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会导致学生思想陈旧,创新精神的缺失。当然,尊师重道也不见得一无是处,至少它使中国历代来都有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只不过,是很多老师都曲解了其中的含义,过分地夸大了自己的权威,从而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由此看来,《学记》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然而,这似
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吸取其的进步思想来促进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从中吸取教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教育的独立性等等。
四、現实意义
《学记》,这一本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今天重新
阅读,依旧有很大的意义。这样的一本著作,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教育等等有太多的启发。作为师范生的我,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试着去更深一步学习,思考这些教学思想对我的教学实践有哪些启示。下面我将着重叙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的启示。
(一)对于国家教育的意义
《学记》中所透露出来的国家教育思想,如“建国君命,教学为先”,强调教育对于国
家的重要性。现如今,在国家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养,建设学习型社会。我们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提升中国在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是现实意义。 (二)对于学校教育的意义
《学记》中所透露出来的“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关系,以及挖掘学生潜能等思想内涵,
对于当今学校“学生观”的建立发展,学校教育都有启示意义。
(三)对于教师教学的意义
1.教学相长
教与学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相长这样一个理念使得学生的不断
学习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依靠教师来考核和评定,使学生获得矫正性信息,改善自己的学习,包括学习态度和方法。
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授,“满堂灌”,在实现自身教学信息输出
的同时,要注意学生是否已经接受。这一点,在我们见习中会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内安排了太多的教学内容,导致一味地在赶进度,未关注到学生的学,很多内容也使教师之际给出。这样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学习效果不敢想象。
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这时教师的做法另
显得非常重要了。很多老师往往还是会按自己预设的方向进行下去,不管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其实这就失去了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绝佳机会。而如果此时教师能借此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盲点,进行学习反思,就能促进自身提升。
2.师生关系
《学记》认为教学中师生关系应是和谐共生的,这样才能达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同时又认为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应是相互平等,相互促进的“学学半”的关系。这种关系下教师的“善教”、“善喻”才能体现出来,学生在思想上才能“乐其友,亲其师”。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将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认为教师就是权威。我在小学教习时,还听到过非常压抑的课堂,教师全程一个人讲,语速较快,语气严厉,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严厉指出,这样的行为显然没有做到师生平等。笔者在教室后面听得“心惊胆颤”,更何况课堂中的学生呢?
《学记》对于实践教学还有非常多的意义,《学记》中的很多思想也依舊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田国励.《学记作者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10)
[2]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12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