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主动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关键词]问题意识 质疑意识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76-01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课堂提问是当前教育领域里的热门话题,很多人都在探究,都在尝试,想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找到更好的契机。在教学中,很多孩子不举手,不提问题,老师在上面讲解,到了提问环节,下面就一片死静;假如让学生提问,那就更加安静,很多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有的即使提出问题,也是不痛不痒的。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勇敢地、充满自信地提问题,要用多种办法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小的问题入手,发散思维,找出更好的质疑问题。很多时候,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意识来授课,在课堂中,教师总是压制学生的提问欲望;还有很多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图思考、去提问,很多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定好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权利提新问题,更是不敢提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疑”的时间和空间,致使学生不敢大胆向教师质疑,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受到老师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遭同学的取笑,即对质疑有心理负担。
怎样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敢于质疑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教师要从学生的思想上进行转变,教会学生怎样来思考,教会他们该如何看问题,如何在知识中寻找疑点,进而提出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些关于名人质疑的故事,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质疑,也是让学生学问提问题,并对提出问题充满兴趣。
其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探讨问题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幼稚的、无价值的,有的甚至是明显的错误观点,特别是低、中年级的时候,学生很难做到抓住所学内容的重点来提问。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批评,也无需急于纠正,要耐心地倾听,适时地给他们以鼓励的笑容、温和的话语,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宽松民主的探讨问题的氛围,允许学生慢慢思考,逐步分析并解决问题。
第三,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迅速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提出质疑。
1.引导学生从教学重点、难点处提问。教学重点、难点往往也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师在教学时要首先提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如在学习《谁先迎来黎明》这一内容时,在让学生明确研究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后,学生自然会对地球自转方向产生兴趣,同时也会对“为什么谁先迎来黎明和地球自转方向有关”产生疑问。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对所学内容探究兴趣浓厚,学起来也就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教师在课堂上要常常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在学习《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时,可引导学生针对“浮在水面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展开讨论。有的学生提出:“物体既然沉在水底,它怎么还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呢?”有的学生提出:“下沉指的就是物体和容器底部相接触,都挨在一起了,就不会有浮力作用于它们”……就这样,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解决,思想得到碰撞,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每一次带领学生上完课后,都要督促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理解了知识点,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再次回顾所学的知识时,他们会真正地发现问题,或者能更准确地提出质疑。
4.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动手操作中质疑。在课堂上,让学生比较不同小组间的数据,他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进而有效地提出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的问题意识。例如:《摆的研究》一课,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制作摆,知道什么叫“摆动一次”,然后再让学生记录自己小组做的摆动15秒的次数。这个实验完成以后,学生自己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相同的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摆的速度呢?这样,不需教师刻意启发,学生也无须刻意思考,问题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会了学生提问题,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受用终身。”总之,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疑和分析能力,教师就要用心来引导学生,尽量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会用自己的智慧,独立地提出问题;还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兴趣,让他们有成功感,有自豪感;并及时鼓励学生用提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相信这样,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们定会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更多的小手将在课堂上高高地举起。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问题意识 质疑意识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76-01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课堂提问是当前教育领域里的热门话题,很多人都在探究,都在尝试,想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找到更好的契机。在教学中,很多孩子不举手,不提问题,老师在上面讲解,到了提问环节,下面就一片死静;假如让学生提问,那就更加安静,很多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有的即使提出问题,也是不痛不痒的。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勇敢地、充满自信地提问题,要用多种办法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小的问题入手,发散思维,找出更好的质疑问题。很多时候,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意识来授课,在课堂中,教师总是压制学生的提问欲望;还有很多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图思考、去提问,很多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定好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权利提新问题,更是不敢提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疑”的时间和空间,致使学生不敢大胆向教师质疑,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受到老师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遭同学的取笑,即对质疑有心理负担。
怎样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敢于质疑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教师要从学生的思想上进行转变,教会学生怎样来思考,教会他们该如何看问题,如何在知识中寻找疑点,进而提出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些关于名人质疑的故事,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质疑,也是让学生学问提问题,并对提出问题充满兴趣。
其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探讨问题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幼稚的、无价值的,有的甚至是明显的错误观点,特别是低、中年级的时候,学生很难做到抓住所学内容的重点来提问。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批评,也无需急于纠正,要耐心地倾听,适时地给他们以鼓励的笑容、温和的话语,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宽松民主的探讨问题的氛围,允许学生慢慢思考,逐步分析并解决问题。
第三,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迅速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提出质疑。
1.引导学生从教学重点、难点处提问。教学重点、难点往往也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师在教学时要首先提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如在学习《谁先迎来黎明》这一内容时,在让学生明确研究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后,学生自然会对地球自转方向产生兴趣,同时也会对“为什么谁先迎来黎明和地球自转方向有关”产生疑问。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对所学内容探究兴趣浓厚,学起来也就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教师在课堂上要常常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在学习《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时,可引导学生针对“浮在水面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展开讨论。有的学生提出:“物体既然沉在水底,它怎么还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呢?”有的学生提出:“下沉指的就是物体和容器底部相接触,都挨在一起了,就不会有浮力作用于它们”……就这样,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解决,思想得到碰撞,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每一次带领学生上完课后,都要督促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理解了知识点,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再次回顾所学的知识时,他们会真正地发现问题,或者能更准确地提出质疑。
4.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动手操作中质疑。在课堂上,让学生比较不同小组间的数据,他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进而有效地提出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的问题意识。例如:《摆的研究》一课,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制作摆,知道什么叫“摆动一次”,然后再让学生记录自己小组做的摆动15秒的次数。这个实验完成以后,学生自己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相同的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摆的速度呢?这样,不需教师刻意启发,学生也无须刻意思考,问题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会了学生提问题,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受用终身。”总之,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疑和分析能力,教师就要用心来引导学生,尽量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会用自己的智慧,独立地提出问题;还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兴趣,让他们有成功感,有自豪感;并及时鼓励学生用提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相信这样,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们定会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更多的小手将在课堂上高高地举起。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