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成果主要内容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综合素质评价内容项目化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成三大项。
(1)阶段性综合素质评价
阶段性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平时评价和学期评价两种。平州平价在评价课中进行,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学期评价每学期一次,在每学期末集中组织进行总体上分为“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品质与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当然,根据年龄不同,在具体子项目的设置上可以有所区别。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共有17个评价项目,小学三年级以上至初中各年级综合素质共有28个评价项目,高中各年级综合素质共有31个评价项目。详见《善教基[2005]3号关于下发嘉善县2004学年第一学期期终学生评价操作办法(试行)的通知》。
(2)特定考查项目评价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前的教育现状,暂设定以下三个方面:体育考查、实验操作考查和基本艺术技能与审美素养考查。特定考查项目评价由教育局统一组织进行。
其中,“基本艺术技能与审美素养考查”又设以下四个子项目:(1)视唱或视奏能力,(2)美术作品鉴赏能力,(3)硬笔书写能力,(4)基本文学素养。
(3)特长获奖项目评价
根据历年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学生综合素质特长获奖奖励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A科技类;B体育类;C艺术类;D文化类。特长获奖项目评价由教育局依据有关部门的专业比赛(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可)证书进行。
2.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多元化
△阶段性综合素质评价分为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助评、社会辅评。
△特定考查项目评价和特长获奖项目评价除教育行政部门外,还邀请有关专业部门参与。
3.综合素质评价过程课程化
△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主要在教师指导下的每学期两次评价课中进行;操作方法,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夹》活页卡片。
△教师评价分班主任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
班主任评价的责任,主要有A、在评价课中指导学生进行日常评价;B、主持集中组织进行的学期评价;c、指导家长助评和社会辅评。
任课教师评价,每学期一次,主要负责对本学科任教班内突出的或特殊的或特别的学生作出评价。操作方法,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夹》活页卡片。
△家长助评、社会辅评,在学校指导下进行。家长主要评价学生在家表现,每学期一到两冼操作方法,填写统一设计的表格。社会主要评价节假日期间学生在社区和社会活动中的表现,操作方法,为专门设计的活动册盖章。
(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1.改革重大考试方式与时间
△取消小学终端考,实行初中起始考
△每学期期末考,实行免考、补考、再考制度。
2.改革考试考核统计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对学校、班级的优秀率、平均分统计,改为着重统计后进生率,并实行责任考核。
△高中阶段,取消对学校、班级的升学率统计考核,改为生源比考核。
3.探索学科特长考核评价办法
△实施特定考查项目评价方案,保留特长获奖项目评价做法。
△鼓励探索学科特长日常性评价办法。
(三)学生评价结果的运用
1.每学期学生成绩报告单,以“综合素质成绩+学业考试成绩”方式呈现,并记入学生电子档案,以备日后升学、就业、升迁等查阅。
2.平时评价,以《学生成长记录夹》方式呈现。《学生成长记录夹》随学生成长逐级递传,作为各级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从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3.高中招生,实行“学业考试分+n分”录取模式;其中,“学业考试分”反映的是初中毕业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成绩,“n分”反映的是学生除“基础文化素质”之外的其他“综合素质”成绩。
在保送生中,“学业考试分+n分”均由平时每学期评价分数及等第折算累计而成;在非保送生中,“学业考试分”由“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分数直接计算,“n分”则有平时综合素质成绩等第折算分和平时特定、特色项目考查分累计而成。
二、成果创新性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创新点
1.学生综合素质的平时评价,以《学生成长记录夹》方式呈现。这与一般使用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学生成长记录册》具有明显区别。
《学生成长记录袋》呈袋装形式,平时保管、翻阅很不方便。《学生成长记录册》呈文本形式,虽方便翻阅,但保存不宜,使用受限。
《学生成长记录夹》要求用活页卡片记载评价内容。每次评价根据需要,发放活页卡片,评价结束后将卡片收入《成长记录夹》,这样,不仅方便保管,而且有利于日常查阅和针对l生使用。
2.学生评价,以课程方式实现。每学期至少两堂学生评价课,在老师指导下按规定要求操作。主要规定如下:
学生自评:
a.先阅旧评价,再作新评价,以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品质。
b.写评价卡片,必须写自己至少一条缺点(优点不限),以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的品质。
同学互评:
a.要求每学期初,有针对性地预先确定自己的评价对象,并在平时认真做好跟踪观察,并将观察及思考结果写进评价卡片,以培养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b.写评价卡片,必须写别人至少一条优点,以培养学生宽于待人,善于学习的品质。
C.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的卡片写法,均要求一征一据,即概括一个特征辅以一个事例证据,以培养言必有据、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品质。
3.任课教师评价,要求对象有选择,评价有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评价对象要求选择任教学科中特殊的、突出的、富有特长的学生,并有一定的数量要求;评价也采用填写活页卡片的方法,写法同样要求一征一据。目的是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个体,注重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学习个性与特长。
(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1.取消小学终端考,实行初中起始考,这与一般的“小学毕业统考”和“初中摸底考”不同。
“小学毕业统考”因与学生升学挂钩,可能给小学毕业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而且可能让初中按学业成绩分班得到依据;取消“小学毕业统考”,实行小学生无考升学,有助于消除以上消极作用,但同时使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管理陷于困境。
“初中摸底考”着眼于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学习状况的摸底了解,有助于因材施教策略的有效实施,但对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课堂教学的导向,很难发挥有益影响。
本县实行的“初中起始考”,可以概括为“考在中间,意在两头”。一头是初 中,因为它是脱离了小学课堂教学较为漫长时间(小学毕业后初中入学前的整个暑假)后的测试,其内容已经不可能再是今天复习明天考的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更侧重于对能力和素质的检测,其测试结果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小学毕业生的真实水平和发展潜力,可以成为初中因材施教的比较客观的依据,据此,建立起了初中教学质量增量评价体系。
另一头是小学,首先,这种考试所要求的特有的命题内容和命题方式,能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产生非常良好的导向作用;其次,测试成绩如果回复到各小学生源学校(而非个人)进行统计,运用得好,可以成为对小学教学实行质量管理和科学监控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2.建立以转化后进生、学困生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体系。小学实行对抽测全县后7%到10%的学生逐一写出分析个案教学质量责任制; 初中建立起以转化抽测全县后20%学生为重点的增量评价机制;高中改变了以淘汰后进生为提质手段的传统的升学率评价办法,创立了生源比评价新机制。
(三)学生评价结果运用的创新点
1.将“基础文化素质成绩+综合素质成绩”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终端评价模式直接转化成“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分+n分”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模式。
这样做,首先改变了一般课改实验区将“综合素质成绩”仅作为高中招生录取前置条件(实际上仍然是唯学科成绩分数论)的做法,使“综合素质成绩”在高中招生录取中体现实在的价值,引导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给以更加实质性的关注;其次,让阶段性过程评价和项目评价结果在初中终端评价和高中招生录取中直接体现价值,有助于克服原先那种重终端评价轻过程评价的倾向,有利于推动学生和家长对成长过程质量的关注和追求,也有利于推动学校和教师对教育过程管理质量的关注和追求。
当然,让平时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中以加分方式体现,弄得不好也有可能会造成副作用。比如让过程中的每一阶段行为都体现对未来的责任,会不会造成学生平时过重的心理负担;再比如提倡特定项目和特长项目加分,会不会造成学生和家长过多的功利性追求,从而在学业负担之外增加其它负担;再比如平时的评价行为能否保证公正客观,等等。因此,我们十分强调操作程序规范性、加分适度性,并努力使平时评价切合学生的发展性。
2.对学生评价实行电子化管理。
本县中小学学生评价全部进入电子化学籍管理系统。借助电子管理系统,上级可以对下级的评价行为实行有效的监控,确保评价的规范性和公信力;据此正在研究建立数据资料分析系统,以期通过对分散个体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获得对面上教学行为调整的积极影响。
接下来将考虑建立学生评价网络查阅系统,为家校联系建立实在性的绿色通道。
[作者简介]
吴重秋,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局长。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综合素质评价内容项目化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成三大项。
(1)阶段性综合素质评价
阶段性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平时评价和学期评价两种。平州平价在评价课中进行,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学期评价每学期一次,在每学期末集中组织进行总体上分为“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品质与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当然,根据年龄不同,在具体子项目的设置上可以有所区别。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共有17个评价项目,小学三年级以上至初中各年级综合素质共有28个评价项目,高中各年级综合素质共有31个评价项目。详见《善教基[2005]3号关于下发嘉善县2004学年第一学期期终学生评价操作办法(试行)的通知》。
(2)特定考查项目评价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前的教育现状,暂设定以下三个方面:体育考查、实验操作考查和基本艺术技能与审美素养考查。特定考查项目评价由教育局统一组织进行。
其中,“基本艺术技能与审美素养考查”又设以下四个子项目:(1)视唱或视奏能力,(2)美术作品鉴赏能力,(3)硬笔书写能力,(4)基本文学素养。
(3)特长获奖项目评价
根据历年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学生综合素质特长获奖奖励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A科技类;B体育类;C艺术类;D文化类。特长获奖项目评价由教育局依据有关部门的专业比赛(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可)证书进行。
2.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多元化
△阶段性综合素质评价分为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助评、社会辅评。
△特定考查项目评价和特长获奖项目评价除教育行政部门外,还邀请有关专业部门参与。
3.综合素质评价过程课程化
△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主要在教师指导下的每学期两次评价课中进行;操作方法,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夹》活页卡片。
△教师评价分班主任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
班主任评价的责任,主要有A、在评价课中指导学生进行日常评价;B、主持集中组织进行的学期评价;c、指导家长助评和社会辅评。
任课教师评价,每学期一次,主要负责对本学科任教班内突出的或特殊的或特别的学生作出评价。操作方法,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夹》活页卡片。
△家长助评、社会辅评,在学校指导下进行。家长主要评价学生在家表现,每学期一到两冼操作方法,填写统一设计的表格。社会主要评价节假日期间学生在社区和社会活动中的表现,操作方法,为专门设计的活动册盖章。
(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1.改革重大考试方式与时间
△取消小学终端考,实行初中起始考
△每学期期末考,实行免考、补考、再考制度。
2.改革考试考核统计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对学校、班级的优秀率、平均分统计,改为着重统计后进生率,并实行责任考核。
△高中阶段,取消对学校、班级的升学率统计考核,改为生源比考核。
3.探索学科特长考核评价办法
△实施特定考查项目评价方案,保留特长获奖项目评价做法。
△鼓励探索学科特长日常性评价办法。
(三)学生评价结果的运用
1.每学期学生成绩报告单,以“综合素质成绩+学业考试成绩”方式呈现,并记入学生电子档案,以备日后升学、就业、升迁等查阅。
2.平时评价,以《学生成长记录夹》方式呈现。《学生成长记录夹》随学生成长逐级递传,作为各级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从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3.高中招生,实行“学业考试分+n分”录取模式;其中,“学业考试分”反映的是初中毕业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成绩,“n分”反映的是学生除“基础文化素质”之外的其他“综合素质”成绩。
在保送生中,“学业考试分+n分”均由平时每学期评价分数及等第折算累计而成;在非保送生中,“学业考试分”由“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分数直接计算,“n分”则有平时综合素质成绩等第折算分和平时特定、特色项目考查分累计而成。
二、成果创新性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创新点
1.学生综合素质的平时评价,以《学生成长记录夹》方式呈现。这与一般使用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学生成长记录册》具有明显区别。
《学生成长记录袋》呈袋装形式,平时保管、翻阅很不方便。《学生成长记录册》呈文本形式,虽方便翻阅,但保存不宜,使用受限。
《学生成长记录夹》要求用活页卡片记载评价内容。每次评价根据需要,发放活页卡片,评价结束后将卡片收入《成长记录夹》,这样,不仅方便保管,而且有利于日常查阅和针对l生使用。
2.学生评价,以课程方式实现。每学期至少两堂学生评价课,在老师指导下按规定要求操作。主要规定如下:
学生自评:
a.先阅旧评价,再作新评价,以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品质。
b.写评价卡片,必须写自己至少一条缺点(优点不限),以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的品质。
同学互评:
a.要求每学期初,有针对性地预先确定自己的评价对象,并在平时认真做好跟踪观察,并将观察及思考结果写进评价卡片,以培养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b.写评价卡片,必须写别人至少一条优点,以培养学生宽于待人,善于学习的品质。
C.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的卡片写法,均要求一征一据,即概括一个特征辅以一个事例证据,以培养言必有据、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品质。
3.任课教师评价,要求对象有选择,评价有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评价对象要求选择任教学科中特殊的、突出的、富有特长的学生,并有一定的数量要求;评价也采用填写活页卡片的方法,写法同样要求一征一据。目的是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个体,注重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学习个性与特长。
(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1.取消小学终端考,实行初中起始考,这与一般的“小学毕业统考”和“初中摸底考”不同。
“小学毕业统考”因与学生升学挂钩,可能给小学毕业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而且可能让初中按学业成绩分班得到依据;取消“小学毕业统考”,实行小学生无考升学,有助于消除以上消极作用,但同时使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管理陷于困境。
“初中摸底考”着眼于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学习状况的摸底了解,有助于因材施教策略的有效实施,但对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课堂教学的导向,很难发挥有益影响。
本县实行的“初中起始考”,可以概括为“考在中间,意在两头”。一头是初 中,因为它是脱离了小学课堂教学较为漫长时间(小学毕业后初中入学前的整个暑假)后的测试,其内容已经不可能再是今天复习明天考的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更侧重于对能力和素质的检测,其测试结果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小学毕业生的真实水平和发展潜力,可以成为初中因材施教的比较客观的依据,据此,建立起了初中教学质量增量评价体系。
另一头是小学,首先,这种考试所要求的特有的命题内容和命题方式,能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产生非常良好的导向作用;其次,测试成绩如果回复到各小学生源学校(而非个人)进行统计,运用得好,可以成为对小学教学实行质量管理和科学监控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2.建立以转化后进生、学困生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体系。小学实行对抽测全县后7%到10%的学生逐一写出分析个案教学质量责任制; 初中建立起以转化抽测全县后20%学生为重点的增量评价机制;高中改变了以淘汰后进生为提质手段的传统的升学率评价办法,创立了生源比评价新机制。
(三)学生评价结果运用的创新点
1.将“基础文化素质成绩+综合素质成绩”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终端评价模式直接转化成“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分+n分”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模式。
这样做,首先改变了一般课改实验区将“综合素质成绩”仅作为高中招生录取前置条件(实际上仍然是唯学科成绩分数论)的做法,使“综合素质成绩”在高中招生录取中体现实在的价值,引导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给以更加实质性的关注;其次,让阶段性过程评价和项目评价结果在初中终端评价和高中招生录取中直接体现价值,有助于克服原先那种重终端评价轻过程评价的倾向,有利于推动学生和家长对成长过程质量的关注和追求,也有利于推动学校和教师对教育过程管理质量的关注和追求。
当然,让平时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中以加分方式体现,弄得不好也有可能会造成副作用。比如让过程中的每一阶段行为都体现对未来的责任,会不会造成学生平时过重的心理负担;再比如提倡特定项目和特长项目加分,会不会造成学生和家长过多的功利性追求,从而在学业负担之外增加其它负担;再比如平时的评价行为能否保证公正客观,等等。因此,我们十分强调操作程序规范性、加分适度性,并努力使平时评价切合学生的发展性。
2.对学生评价实行电子化管理。
本县中小学学生评价全部进入电子化学籍管理系统。借助电子管理系统,上级可以对下级的评价行为实行有效的监控,确保评价的规范性和公信力;据此正在研究建立数据资料分析系统,以期通过对分散个体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获得对面上教学行为调整的积极影响。
接下来将考虑建立学生评价网络查阅系统,为家校联系建立实在性的绿色通道。
[作者简介]
吴重秋,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