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介入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运用得也越来越普遍。公开课、示范课没有了多媒体似乎就不成课,一些教师甚至热衷到了所有的课都想用多媒体的程度。在这一番“热”中,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能深入学生中间,又不能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这就决定了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
因此,制作多媒体的课件,要注意融入情感调动因素,如音乐、朗读、录音等。教学时,要关注课件运行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快慢和启发方式,用积极的情感交流带动知识的学习运用。在多媒体的使用时间比例上,要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不能以“机”取而代之。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声音图像与想象联想
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课文内容,通常选取许多声音图像参与其中,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和联想,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这个图景可以因人而异。老师用现成的声音图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受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是却忽视了这样做的同时也以自己或别人的想象取代他人,忽视了个体差异,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这种将学生看做是一种容器,将自己对文章的意境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做法无异于是另一种“填鸭”,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试问创新思维从何而来?
因此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声音图像资料的应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而过多地添加。对于学生比较陌生或缺少相关生活画面但又与课文理解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中加以呈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和再现有关图景。例如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生动画面,并把它们画下来,再用实物投影仪等设备展示出来。这样,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又保护了他们的想象力,还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借助声音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其终极目标是用声音图像唤醒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体验。所以展示声音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和联想,在多媒体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拓展、丰富的作用。
教学设计与灵活运用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语文是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课堂气氛与知识掌握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的特点,寻找事物的规律,发现现象的本质等等。这样做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整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一两个问题去比较发现。一节课下来,头脑里似乎仍然空空如也,只是得出了课本上就有的几个结论或观点。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可课后学生脑子却空空荡荡,所获甚微。
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能有助于课堂上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也要能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中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演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兴趣,甚至改变学生对这门学科教学的不好印象,这是老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即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一定能做到的。兴趣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要在课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向课外拓展,把问题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能深入学生中间,又不能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这就决定了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
因此,制作多媒体的课件,要注意融入情感调动因素,如音乐、朗读、录音等。教学时,要关注课件运行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快慢和启发方式,用积极的情感交流带动知识的学习运用。在多媒体的使用时间比例上,要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不能以“机”取而代之。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声音图像与想象联想
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课文内容,通常选取许多声音图像参与其中,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和联想,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这个图景可以因人而异。老师用现成的声音图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受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是却忽视了这样做的同时也以自己或别人的想象取代他人,忽视了个体差异,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这种将学生看做是一种容器,将自己对文章的意境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做法无异于是另一种“填鸭”,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试问创新思维从何而来?
因此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声音图像资料的应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而过多地添加。对于学生比较陌生或缺少相关生活画面但又与课文理解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中加以呈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和再现有关图景。例如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生动画面,并把它们画下来,再用实物投影仪等设备展示出来。这样,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又保护了他们的想象力,还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借助声音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其终极目标是用声音图像唤醒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体验。所以展示声音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和联想,在多媒体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拓展、丰富的作用。
教学设计与灵活运用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语文是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课堂气氛与知识掌握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的特点,寻找事物的规律,发现现象的本质等等。这样做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整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一两个问题去比较发现。一节课下来,头脑里似乎仍然空空如也,只是得出了课本上就有的几个结论或观点。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可课后学生脑子却空空荡荡,所获甚微。
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能有助于课堂上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也要能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中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演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兴趣,甚至改变学生对这门学科教学的不好印象,这是老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即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一定能做到的。兴趣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要在课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向课外拓展,把问题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