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在阅读课堂中进行练笔,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独特的风景。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语言训练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只停留在纯客观的知识层面上,它必须同时拥有心灵的感受和理性的解读,形成认知、情绪和训练内容的对接状况。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练笔;文本;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2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意喻深远,或空灵和谐……许多课文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需要去研磨,诸多背后精神需要去探讨。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感悟去解读文本,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丰富,或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充盈。在此基础上进行练笔,就可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上作文素养快速提高。那么怎样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做到练笔生花呢?
一、在情感喷薄点练笔
“感悟”是指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学生自身的独特体会感受。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有深深的感染力。教学中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感染,这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文本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也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即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就可较好地达到了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课时,教师煽情道:“母爱是多么伟大啊!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朴实,此时此刻你会想到自己的亲人的爱吗?他们的爱体现在哪儿些细微之处呢?你想说些什么?”这时孩子们纷纷拿起笔写道:妈妈您辛苦了,我知道你担心我学习好不好,你担心我中午午托有没有吃好睡好,还要担心我和同学们相处的好不好,这就是母爱啊!这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啊……又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在讲到国宝被掠夺后悲愤地问道:“我们的国宝哪里去啦?现在的圆明园已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片废墟前,你想说什么呢?”孩子们写道:我们不要忘记国耻,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欺负!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一定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这样抓住了课堂练笔的时机,孩子们写出来的文字都是有血有肉的。
二、在文本留白处练笔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指出: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因为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能把根据自己原来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或感悟,自主的发现“言外之意”。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常有一些留白之处,有时出现故事情节中,有时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教师可利用这些“留白点”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也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当讲到爸爸要求“我”把刚钓到的大鲈鱼放了的时候,“我”先急切的问,再大声争辩,最后无奈乞求,依依不舍地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这时教师适时引导说:“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作者,你的心情会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呢?”这样的一个练笔时机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就很容易身临其境地写道:我手里拿着鲈鱼迟迟不肯放回湖里,大声说:“爸爸这么大的雨,我们很难再钓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人看到呀……”引导学生这样补白的练笔,就巧妙地在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设了情感共鸣的桥梁,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诠释,文本的内涵、塑造的形象也因此丰满,文本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也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在知识技能迁移时练笔
知识迁移是指引领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掌握相应的语言范式,进行迁移运用。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许多都是名家名篇,这些课文体现了作家多样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风格。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合理的对其进行迁移利用,准确的讲解,适时练笔,将有助于学生掌握该写作方法,又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句式“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去赞颂身边的人。于是学生就写道:警察叔叔从来都是这么忙碌,哪儿交通拥堵了,他们就出现在哪儿疏导车辆;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这样的练习既积累了学到的写作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了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同步发展。
四、在意象还原处练笔
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段落、句子、词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意境,感悟他们的内在情感,通过练笔把它们还原成具体可感的鲜明形象或情境,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如在教学《将相合》一课,讲到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出门迎接,文中只有几句话,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廉颇有什么动作呢?心里有什么感想又会说些什么呢?当时的场面情景是怎样的?于是让学生创作了《负荆请罪》小剧本并现场表演。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的想象力极大地被激发,写作的热情也高涨起来,创造的潜能也被唤醒了,使得阅读教学课堂生动有趣,还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
五、在思维发散处练笔
有些课文,高潮过后便戛然而止,没有明显的把事情结局写出来,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便可启发学生按故事情节合理的展开想象,给故事安上一个漂亮的尾巴,既活跃了思维,又开阔了思路。这种训练不仅学生乐于去尝試,而且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想象空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如《半截蜡烛》这课,课文结尾时杰奎琳端着蜡烛,走上楼梯便戛然而止,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楼下德国军官走了吗?最后妈妈怎样把秘密送出去了呢?又如教学《穷人》一课,教师让学生先想象再动笔: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他们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呢?这就使得课文的情节得以延伸和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实证明,只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效的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发掘文本内涵,借助阅读教学课堂进行练笔,打开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窗口,打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通道,在阅读教学中明确“何时练”“怎么练”“练什么”“为何练”和“何处练”等问题,寻觅出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课堂就会因此而精彩,孩子们手中的妙笔就会开出最灿烂的花儿。
参考文献
[1]杨海英.《利用文本语言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年.
[2]金毅.《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年.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练笔;文本;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2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意喻深远,或空灵和谐……许多课文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需要去研磨,诸多背后精神需要去探讨。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感悟去解读文本,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丰富,或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充盈。在此基础上进行练笔,就可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上作文素养快速提高。那么怎样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做到练笔生花呢?
一、在情感喷薄点练笔
“感悟”是指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学生自身的独特体会感受。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有深深的感染力。教学中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感染,这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文本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也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即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就可较好地达到了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课时,教师煽情道:“母爱是多么伟大啊!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朴实,此时此刻你会想到自己的亲人的爱吗?他们的爱体现在哪儿些细微之处呢?你想说些什么?”这时孩子们纷纷拿起笔写道:妈妈您辛苦了,我知道你担心我学习好不好,你担心我中午午托有没有吃好睡好,还要担心我和同学们相处的好不好,这就是母爱啊!这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啊……又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在讲到国宝被掠夺后悲愤地问道:“我们的国宝哪里去啦?现在的圆明园已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片废墟前,你想说什么呢?”孩子们写道:我们不要忘记国耻,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欺负!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一定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这样抓住了课堂练笔的时机,孩子们写出来的文字都是有血有肉的。
二、在文本留白处练笔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指出: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因为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能把根据自己原来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或感悟,自主的发现“言外之意”。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常有一些留白之处,有时出现故事情节中,有时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教师可利用这些“留白点”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也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当讲到爸爸要求“我”把刚钓到的大鲈鱼放了的时候,“我”先急切的问,再大声争辩,最后无奈乞求,依依不舍地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这时教师适时引导说:“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作者,你的心情会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呢?”这样的一个练笔时机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就很容易身临其境地写道:我手里拿着鲈鱼迟迟不肯放回湖里,大声说:“爸爸这么大的雨,我们很难再钓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人看到呀……”引导学生这样补白的练笔,就巧妙地在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设了情感共鸣的桥梁,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诠释,文本的内涵、塑造的形象也因此丰满,文本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也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在知识技能迁移时练笔
知识迁移是指引领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掌握相应的语言范式,进行迁移运用。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许多都是名家名篇,这些课文体现了作家多样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风格。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合理的对其进行迁移利用,准确的讲解,适时练笔,将有助于学生掌握该写作方法,又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句式“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去赞颂身边的人。于是学生就写道:警察叔叔从来都是这么忙碌,哪儿交通拥堵了,他们就出现在哪儿疏导车辆;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这样的练习既积累了学到的写作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了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同步发展。
四、在意象还原处练笔
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段落、句子、词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意境,感悟他们的内在情感,通过练笔把它们还原成具体可感的鲜明形象或情境,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如在教学《将相合》一课,讲到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出门迎接,文中只有几句话,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廉颇有什么动作呢?心里有什么感想又会说些什么呢?当时的场面情景是怎样的?于是让学生创作了《负荆请罪》小剧本并现场表演。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的想象力极大地被激发,写作的热情也高涨起来,创造的潜能也被唤醒了,使得阅读教学课堂生动有趣,还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
五、在思维发散处练笔
有些课文,高潮过后便戛然而止,没有明显的把事情结局写出来,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便可启发学生按故事情节合理的展开想象,给故事安上一个漂亮的尾巴,既活跃了思维,又开阔了思路。这种训练不仅学生乐于去尝試,而且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想象空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如《半截蜡烛》这课,课文结尾时杰奎琳端着蜡烛,走上楼梯便戛然而止,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楼下德国军官走了吗?最后妈妈怎样把秘密送出去了呢?又如教学《穷人》一课,教师让学生先想象再动笔: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他们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呢?这就使得课文的情节得以延伸和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实证明,只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效的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发掘文本内涵,借助阅读教学课堂进行练笔,打开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窗口,打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通道,在阅读教学中明确“何时练”“怎么练”“练什么”“为何练”和“何处练”等问题,寻觅出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课堂就会因此而精彩,孩子们手中的妙笔就会开出最灿烂的花儿。
参考文献
[1]杨海英.《利用文本语言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年.
[2]金毅.《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