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高校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阐述了高校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预防与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心理辅导 辅导员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52-02
随着我国高校持续扩招,独生子女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多元的社会化思潮、社会压力之下,心理上正趋于成熟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思想问题、身心问题、职业发展问题。他们需要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思想,同时还要解决一系列的身心问题,如身体早熟而心理晚熟的身心不平衡、多元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冲突、学业与爱情交友以及职业自我追寻中的诸多心理困惑等。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辅导员有义务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一些辅导员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及辅导员自身素质的缺乏,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偏差,这些偏差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纠正,从而引发诸多校园恶性事件。目前高校休学、留级、退学乃至自杀、凶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象入手,对其存在心理动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
在大学持续扩招,社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根据其普遍性,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新生入学环境适应问题
高中阶段,生活在父母身边,家长将他们的生活问题基本包揽,进入大学,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同学难以适应;另外,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家长身边,因上大学分开,思乡情切,心理上难以适应。
(二)学习不适问题
通过高中的拼搏,好不容易进入大学,“六十分万岁”的思想在大学生中广泛蔓延,大学的学习成绩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所以,许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好、动力不足。由于学习上没有动力,较多学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投入到虚拟世界中,目前高校学生中沉迷网络游戏的比例很大。
(三)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交往恐惧、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与技能、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代沟等。如在交往方面,因恐惧而不能交往,因孤僻而不愿交往,因自卑而不敢交往,因自负而不屑交往,从而陷入孤独、封闭的境地。也有的学生虽主动交往,但对他人情感上缺乏理解和尊重,对他人的行为挑剔、被动或矜持,有的学生太过固执、任性、偏激,因而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被他人接受。良好的交友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导致一些大学生内心的冲突,出现心理失调。[1]
(四)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随着性意识的萌发和成熟,恋爱与性问题不可避免。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五)求职与择业问题
这一问题常见于毕业生群体,从相对单纯的校园跨入社会时,对社会的未知使他们感到迷茫与担忧。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问题,都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扰与忧虑。
二、大学生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存在以上问题,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
(一)独生子女失宠
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辈的溺爱使他们过于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新的环境难以适应。另一方面,高中阶段的“分数就是一切”的教育现状,使得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自信十足;而来到大学这个全面发展百花齐放的大舞台,学习的定义得到极大扩充,高中时代成绩优异的学生优越感尽失,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失宠”的感受。
(二)社会负面因素
当今社会发展极为迅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因素。例如,拜金现实主义,“学习再好不如有个有钱的老爸”等。很多庸俗的观念被广为流传:“学的好不如嫁的好”“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面笑”。另外,国家扩招过快,就业措施未能及时配套,使得大学生实际就业率并不高,专业对口的就业就更少了。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三)家长错误的培养方式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2],容易导致子女形成自私自利,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因此,造成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与其他的同学难以相处。
(四)教育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恋爱和性的需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与爱情。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性教育缺乏;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没有人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因此,在面临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手足无措,感情无处倾诉。
(五)高校与社会衔接度不高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工作之间衔接度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难以迅速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比较迷茫,觉得学无所用。另外,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并无明确规划,求职目标不明确。再者,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而有的大学生则对自己期望过高,因此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的心理问题
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和任务的要求,他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行为规律和特点也较熟悉,因此,通过适当的方法,高校辅导员可以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辅导员应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心理学知识
辅导员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与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辅导员的心理品质能对大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并不是心理咨询师,所以在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会常常感到知识欠缺。辅导员应挤出时间,加强自身学习,研究教育、心理学,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总揽全局、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二)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学生心理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由于辅导员面对的是数以百计的学生,个人不可能将这些学生的情况全部记录在大脑中,因此,有必要利用电脑建立学生档案。新生入学阶段,要求学生填写家庭情况简表、个人简历,入学之后参加学校的新生体检等,并将这些资料录入档案库中,然后分别与这些学生谈心,了解其心理动向,并记录相关信息。对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以及性格内向孤僻等特殊学生倾注更多的关心。心理档案要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及时更新。
(三)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气氛
丰富的校园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生活充实。因此,在高校中成立各种社团,群众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3]
(四)多方面的情感沟通
辅导员要多与学生沟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平常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适时排解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应该与学生建立朋友间的友谊,经常与学生面对面的谈心,而对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经济困难的“三难”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
另外,同辈间的沟通更为容易,也更加深入。因此,辅导员需要建立合适的班集体制度、室友帮扶制度。由于同辈之间的交谈容易引起共鸣,由班干部和室友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沟通,更易于使其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五)利用互联网与学生沟通
通过面对面的谈心,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极少数对师生当面交流产生压力的学生,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MSN、博客、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更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由于是匿名交谈,所以学生会畅所欲言,说出平时不敢说的真实想法,增强了了解学生的彻底性和深入性。
(六)建立健全信息渠道
辅导员工作繁杂,面对的学生多,很难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此,需要在学生中培养一些信息员,以班级、宿舍为单位,培养信息员。同学们天天相处在一起,可以更早的发现问题,反馈给辅导员。这样辅导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更早地处理其心理问题。
另外,很多学生心理问题由家庭因素引起。家庭是人的心灵港湾,辅导员需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双方合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总之,辅导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学生沟通。当然,在遇到某些辅导员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必须马上向上级领导反映,请求协助解决。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和谐校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伟.高校政治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当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3]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心理辅导 辅导员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52-02
随着我国高校持续扩招,独生子女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多元的社会化思潮、社会压力之下,心理上正趋于成熟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思想问题、身心问题、职业发展问题。他们需要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思想,同时还要解决一系列的身心问题,如身体早熟而心理晚熟的身心不平衡、多元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冲突、学业与爱情交友以及职业自我追寻中的诸多心理困惑等。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辅导员有义务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一些辅导员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及辅导员自身素质的缺乏,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偏差,这些偏差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纠正,从而引发诸多校园恶性事件。目前高校休学、留级、退学乃至自杀、凶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象入手,对其存在心理动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
在大学持续扩招,社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根据其普遍性,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新生入学环境适应问题
高中阶段,生活在父母身边,家长将他们的生活问题基本包揽,进入大学,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同学难以适应;另外,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家长身边,因上大学分开,思乡情切,心理上难以适应。
(二)学习不适问题
通过高中的拼搏,好不容易进入大学,“六十分万岁”的思想在大学生中广泛蔓延,大学的学习成绩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所以,许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好、动力不足。由于学习上没有动力,较多学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投入到虚拟世界中,目前高校学生中沉迷网络游戏的比例很大。
(三)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交往恐惧、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与技能、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代沟等。如在交往方面,因恐惧而不能交往,因孤僻而不愿交往,因自卑而不敢交往,因自负而不屑交往,从而陷入孤独、封闭的境地。也有的学生虽主动交往,但对他人情感上缺乏理解和尊重,对他人的行为挑剔、被动或矜持,有的学生太过固执、任性、偏激,因而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被他人接受。良好的交友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导致一些大学生内心的冲突,出现心理失调。[1]
(四)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随着性意识的萌发和成熟,恋爱与性问题不可避免。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五)求职与择业问题
这一问题常见于毕业生群体,从相对单纯的校园跨入社会时,对社会的未知使他们感到迷茫与担忧。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问题,都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扰与忧虑。
二、大学生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存在以上问题,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
(一)独生子女失宠
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辈的溺爱使他们过于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新的环境难以适应。另一方面,高中阶段的“分数就是一切”的教育现状,使得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自信十足;而来到大学这个全面发展百花齐放的大舞台,学习的定义得到极大扩充,高中时代成绩优异的学生优越感尽失,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失宠”的感受。
(二)社会负面因素
当今社会发展极为迅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因素。例如,拜金现实主义,“学习再好不如有个有钱的老爸”等。很多庸俗的观念被广为流传:“学的好不如嫁的好”“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面笑”。另外,国家扩招过快,就业措施未能及时配套,使得大学生实际就业率并不高,专业对口的就业就更少了。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三)家长错误的培养方式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2],容易导致子女形成自私自利,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因此,造成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与其他的同学难以相处。
(四)教育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恋爱和性的需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与爱情。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性教育缺乏;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没有人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因此,在面临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手足无措,感情无处倾诉。
(五)高校与社会衔接度不高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工作之间衔接度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难以迅速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比较迷茫,觉得学无所用。另外,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并无明确规划,求职目标不明确。再者,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而有的大学生则对自己期望过高,因此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的心理问题
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和任务的要求,他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行为规律和特点也较熟悉,因此,通过适当的方法,高校辅导员可以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辅导员应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心理学知识
辅导员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与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辅导员的心理品质能对大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并不是心理咨询师,所以在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会常常感到知识欠缺。辅导员应挤出时间,加强自身学习,研究教育、心理学,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总揽全局、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二)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学生心理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由于辅导员面对的是数以百计的学生,个人不可能将这些学生的情况全部记录在大脑中,因此,有必要利用电脑建立学生档案。新生入学阶段,要求学生填写家庭情况简表、个人简历,入学之后参加学校的新生体检等,并将这些资料录入档案库中,然后分别与这些学生谈心,了解其心理动向,并记录相关信息。对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以及性格内向孤僻等特殊学生倾注更多的关心。心理档案要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及时更新。
(三)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气氛
丰富的校园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生活充实。因此,在高校中成立各种社团,群众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3]
(四)多方面的情感沟通
辅导员要多与学生沟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平常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适时排解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应该与学生建立朋友间的友谊,经常与学生面对面的谈心,而对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经济困难的“三难”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
另外,同辈间的沟通更为容易,也更加深入。因此,辅导员需要建立合适的班集体制度、室友帮扶制度。由于同辈之间的交谈容易引起共鸣,由班干部和室友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沟通,更易于使其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五)利用互联网与学生沟通
通过面对面的谈心,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极少数对师生当面交流产生压力的学生,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MSN、博客、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更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由于是匿名交谈,所以学生会畅所欲言,说出平时不敢说的真实想法,增强了了解学生的彻底性和深入性。
(六)建立健全信息渠道
辅导员工作繁杂,面对的学生多,很难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此,需要在学生中培养一些信息员,以班级、宿舍为单位,培养信息员。同学们天天相处在一起,可以更早的发现问题,反馈给辅导员。这样辅导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更早地处理其心理问题。
另外,很多学生心理问题由家庭因素引起。家庭是人的心灵港湾,辅导员需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双方合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总之,辅导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学生沟通。当然,在遇到某些辅导员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必须马上向上级领导反映,请求协助解决。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和谐校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伟.高校政治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当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3]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