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的目的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而研究性学习就是把知识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通过以下途径落实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转化角色,让学生成为研究者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我在课堂上通过预设,提出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角,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营造恰当的情景,设计经典的问题是成功的关键。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章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A、B、C三户人家,如果在三家之间挖一口井,让这三家人与这口井的距离相等,那么这口井应在哪里挖?提出问题后,学生兴趣浓郁,纷纷参与探讨,经过交流得出结论:这口井应挖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上。接着我问:该圆的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这个追问,更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需要结合教材,更深入探究,最后获得对圆这个知识点的深刻认识,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创设问题情境需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既要与我们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又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建立联系。这需要教师精心选取素材,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表述。
二、学会合作,让学生成为参与者
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真正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面,研究性学习不仅仅需要独立的思考,更强调团队的合作,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才会让探究更深刻,才会真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使每个人进步得更快。
例如,在学习“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我让学生思考:“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然后,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首先让各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各小组合作亲手做一做,最后在全班交流。在设计思路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更在合作中密切成员间的感情,为更深层的探究奠定基础。
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三、关注生活,让学生都成为践行者
只有学生用心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改变传统灌输的讲课方式,强调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伴随着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形成结论的学习方式。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参与者,需要设置体验的情境。教师要从情境教学思想出发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体验学习的必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我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
在与生活的接轨中,在对美的体验中,学生对数学的美和对数学思维的认识更深入一步,学生感受到数学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数学的美就在我们身边。这种认识、这种体验会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开拓创新,让学生成为探索者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奥秘的兴趣。
比如,对于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软件来做结论猜想的实验:(1)作线段AB的中点C。(2)过中点C作AB的垂线DE。(3)在DE上任取一点P。(4)连结PA、PB并量出PA、PB的值(如图1)。(5)在DE上拖动P,C观察线段PA、PB测量值的变化(如图2),由此得出PA=PB的结论。
■
在动感的演示中,图形的直观变化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现代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形象,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五、精心设计,高效生成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教育机智,捕捉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价值。教师对每一个研究性学习都要有主体的规划,在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对活动周密设计。对“研究性学习”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其生成性发挥得更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注入式的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只有研究性学习才能让学习更有意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才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探究出知识,更学会了团结协作的品质,更培养出主动思考的习惯,这些品质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是教育追求的方向。
(责编 高伟)
一、转化角色,让学生成为研究者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我在课堂上通过预设,提出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角,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营造恰当的情景,设计经典的问题是成功的关键。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章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A、B、C三户人家,如果在三家之间挖一口井,让这三家人与这口井的距离相等,那么这口井应在哪里挖?提出问题后,学生兴趣浓郁,纷纷参与探讨,经过交流得出结论:这口井应挖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上。接着我问:该圆的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这个追问,更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需要结合教材,更深入探究,最后获得对圆这个知识点的深刻认识,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创设问题情境需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既要与我们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又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建立联系。这需要教师精心选取素材,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表述。
二、学会合作,让学生成为参与者
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真正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面,研究性学习不仅仅需要独立的思考,更强调团队的合作,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才会让探究更深刻,才会真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使每个人进步得更快。
例如,在学习“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我让学生思考:“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然后,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首先让各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各小组合作亲手做一做,最后在全班交流。在设计思路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更在合作中密切成员间的感情,为更深层的探究奠定基础。
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三、关注生活,让学生都成为践行者
只有学生用心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改变传统灌输的讲课方式,强调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伴随着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形成结论的学习方式。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参与者,需要设置体验的情境。教师要从情境教学思想出发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体验学习的必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我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
在与生活的接轨中,在对美的体验中,学生对数学的美和对数学思维的认识更深入一步,学生感受到数学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数学的美就在我们身边。这种认识、这种体验会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开拓创新,让学生成为探索者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奥秘的兴趣。
比如,对于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软件来做结论猜想的实验:(1)作线段AB的中点C。(2)过中点C作AB的垂线DE。(3)在DE上任取一点P。(4)连结PA、PB并量出PA、PB的值(如图1)。(5)在DE上拖动P,C观察线段PA、PB测量值的变化(如图2),由此得出PA=PB的结论。
■
在动感的演示中,图形的直观变化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现代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形象,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五、精心设计,高效生成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教育机智,捕捉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价值。教师对每一个研究性学习都要有主体的规划,在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对活动周密设计。对“研究性学习”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其生成性发挥得更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注入式的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只有研究性学习才能让学习更有意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才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探究出知识,更学会了团结协作的品质,更培养出主动思考的习惯,这些品质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是教育追求的方向。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