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在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呢?
一、 引导质疑,培养探究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性阅读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师应积极加以呵护引导,帮助他们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读中生疑、质疑、辩疑、释疑。学生常有思考、探索,也就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秉笔直书》,我启发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太史伯、仲、叔、季是不是亲兄弟?为什么哥哥被杀,弟弟就要顶替做太史?崔抒难道不能把太史写在竹简上的话涂改掉吗?难道不能找一个遵从自己的人当太史吗?南史氏是官名还是人名?通过学生质疑思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 营造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人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和氛围,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的观念,鼓励学生探索。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导入语要注意激趣,可让学生提出问题:对于时间,你是如何理解的呢?放手让学生谈感受,以便在学习中与作者的感受进行对照,进一步体会时间的可贵,而后话锋一转,问学生:你有过和时间赛跑的经历吗?学生通过谈自己的经历,可以缩短与课文的距离,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然后引导学生读文,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这样,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让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 组织辩论,调动探究积极性
课堂争论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井然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巧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素质。如教学《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一文时,教师布置两个辩论题目:“葛亮的做法错了吗?”、“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以小组辩论的方式进行辩论,学生先用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再运用课文中的事列进行辩论,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引用课外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就调动了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
四、 重视评价,挖掘探究潜能
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赏。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这有利于促进自我发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詹姆斯后悔吗?”、“哪些话会铭刻在詹姆斯的记忆里?”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评价。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同学之间互动互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潜能。
五、 融入情感,促进探究学习
阅读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角色,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与作者和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共鸣,深切感悟文章。以教学古诗《马诗》为例,教师让学生去朗读、感悟,有的读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有的懂得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有的理解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学生走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融入了情感,引发了个人独特的感悟。
六、 填补空间,启发丰富想象
有的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利用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内容之机,诱发学生学习情感,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调动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材料进行想象。如《枫叶如丹》课文第十自然段中作者说“……总觉得缺少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作者觉得缺少的是什么?有的说缺少天真活泼;有的说缺少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的说缺少正在成长的新生命。学生们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懂得“‘丹’又是孕育新生命的颜色”,而且他们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究问题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核心,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自主探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亲自参加阅读实践,让学生从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探究和创新能力。
(泉州市永春县坑仔口中心小学)
一、 引导质疑,培养探究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性阅读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师应积极加以呵护引导,帮助他们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读中生疑、质疑、辩疑、释疑。学生常有思考、探索,也就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秉笔直书》,我启发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太史伯、仲、叔、季是不是亲兄弟?为什么哥哥被杀,弟弟就要顶替做太史?崔抒难道不能把太史写在竹简上的话涂改掉吗?难道不能找一个遵从自己的人当太史吗?南史氏是官名还是人名?通过学生质疑思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 营造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人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和氛围,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的观念,鼓励学生探索。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导入语要注意激趣,可让学生提出问题:对于时间,你是如何理解的呢?放手让学生谈感受,以便在学习中与作者的感受进行对照,进一步体会时间的可贵,而后话锋一转,问学生:你有过和时间赛跑的经历吗?学生通过谈自己的经历,可以缩短与课文的距离,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然后引导学生读文,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这样,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让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 组织辩论,调动探究积极性
课堂争论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井然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巧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素质。如教学《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一文时,教师布置两个辩论题目:“葛亮的做法错了吗?”、“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以小组辩论的方式进行辩论,学生先用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再运用课文中的事列进行辩论,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引用课外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就调动了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
四、 重视评价,挖掘探究潜能
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赏。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这有利于促进自我发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詹姆斯后悔吗?”、“哪些话会铭刻在詹姆斯的记忆里?”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评价。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同学之间互动互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潜能。
五、 融入情感,促进探究学习
阅读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角色,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与作者和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共鸣,深切感悟文章。以教学古诗《马诗》为例,教师让学生去朗读、感悟,有的读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有的懂得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有的理解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学生走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融入了情感,引发了个人独特的感悟。
六、 填补空间,启发丰富想象
有的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利用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内容之机,诱发学生学习情感,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调动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材料进行想象。如《枫叶如丹》课文第十自然段中作者说“……总觉得缺少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作者觉得缺少的是什么?有的说缺少天真活泼;有的说缺少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的说缺少正在成长的新生命。学生们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懂得“‘丹’又是孕育新生命的颜色”,而且他们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究问题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核心,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自主探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亲自参加阅读实践,让学生从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探究和创新能力。
(泉州市永春县坑仔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