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 亲近诗歌 探古典诗歌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5333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畅游诗中的意境,体验诗中之情的困境,本文尝试从“创设诗歌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善于留白,让学生敢于想象”,“逐层引导,让学生易于想象”这三方面来谈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驱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步入诗境的看法。
  [关键词]古典诗歌 想象 诗境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209-01
  一首诗歌的诞生就是诗人运用想象的结果。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歌教学务必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想象,否则,不可能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诗歌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鉴赏所授诗歌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认识活动,就是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教师在实际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畅游诗中的意境,体验诗中之情的困境,特别是面对中下层学生进行教学时。这种困境的产生主要包含有以下两个的原因:
  一、诗歌语言本身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再加上比喻、象征、典故的运用,表情达意含蓄、深邃。这一本质导致诗歌教学有一定难度,需要很厚实的文学素养和品析、鉴赏能力,也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步入诗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受到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初中生虽然在小学背诵过一些诗,但主要以“囫囵吞枣”式记忆为主,对诗歌的了解还浮于表面,对诗歌之美虽有一些朦胧的认识,但还未升华为对诗歌的理解、体验、感悟的层面,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如何在古诗教学中驱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下面笔者就这方面的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诗歌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
  那该如何创设情境呢?
  1、知人论世,还原写作背景。
  由于古诗的写作时间与初中生生活的年代相隔久远,学生有时难以一下子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这时通过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作者作品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描述作者生平故事、写作背景入手,还原一个时代情景,让学生知其人、知其境遇,可以创造出与诗相协调的气氛和诗境,有利于学生拿捏情感,为进入诗歌意境的铺路。
  如:在《归园田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描述诗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让学生们理解当时官场的黑暗进而顺势引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此时可以播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教学录像,展示有关的图片。
  2、转换角色,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通过拟定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作者的眼光、身份去观赏诗中之景,揣摩诗人内心之情。可与使学生更快地走进是人的情感世界,在脑海中浮现诗中情景。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适宜编演课本剧的文本,比如南北朝的民歌《木兰诗》,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发挥想象,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这场戏。学生会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结合古诗文中的语境,想象情景,改编台词进行表演,在这样一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人物性格。
  3、配乐朗读,体验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
  诗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入情入境,在古诗教学中,可以给学生示范配乐朗诵,借读出的强烈情感和诗歌的音乐美感染学生让同学们沉浸在在那悠悠音乐中,来体会那中如梦如幻的诗歌,,对学生是一种审美的熏陶。选择一首和古诗相适应的音乐对营造气氛会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起学生的内心的共鸣。如《钱塘湖春行》可以配以有流水鸟鸣的音乐,借大自然的声音营造出春天的气氛。
  二、善于留白,让学生敢于想象
  诗歌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点拨,点拨当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描述,不过,绝不是越俎代庖的详解细说,不是灌输。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词,而一味地讲解,整首诗词全由教师包办灌输,生怕漏掉一词一句。这样一来很容易把诗词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和机会。这种灌输只能是以教师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而最终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因此,教师的讲解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性,以诱导学生创造性地描画自己想象中的图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如《观沧海》的教学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句诗的写景是非常成功的,它的绝妙之处是不仅给我们描绘出了大海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描绘出了大海的性格。这里有动有静、有光有影、有声有色、有写实有想象。如此壮观的场面,如果一字一句进行简单的翻译讲解会使诗味大减,此时可以通过图片的辅助,调动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对于日月星辰的感受,根据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画一幅简笔,再转为文字进行描述。这样学生能对诗句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感受其壮阔。
  三、逐层引导,让学生易于想象
  诗歌言简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为想象力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在对诗歌内容、意境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抓住意象、推敲字词,经过合理想象,扩展成一篇与诗歌相互辉映的散文。
  1、抓住意象。
  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构筑的,要让学生走进诗境,想象、体味诗境并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要从细处入手,如典型的意象,诗眼等等。好像《天净沙·秋思》,此曲通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用一组组景物组成色彩浓郁的画面来传达感情,效果极佳。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体会“藤”、“树”、“鸦”、“道”、“风”、“马”、 “枯”、“老”、“昏”、“古”、“西”、“瘦”等詞,进而理解这些意象组合之后承载了主人公孤寂荒凉萧瑟的感情色彩,然后再将夕阳下漂泊异乡的“断肠人”形象点染出来。最后,教师可以通过问“因何断肠”,同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流浪在天涯的作者,学生会更易理解前面温情暖暖的“人家”与“人”颠沛流离的凄凉处境的对比,从而理解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2、推敲字词。
  诗歌的艺术,也就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文字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大都是比较妥帖、精当的,贾岛“推敲”诗的故事正可以给我们的教学一些启示:教师可以从细处着手,大胆质疑用字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进行想象。例如提出:一首诗,为什么选择这个“字”或“词”,而不用别的“字”或“词”,是不是一定就是最合理的呢?我们是否还能找到更好的“字”或“词”来代替这个“字”或“词”呢?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不妨大胆一试,寻找相近或相似的“字”或“词”来代替,对用来替换的“字”或“词”,要和原字、原词认真比较,看看那一个效果更好,原诗好的地方我们要仔细玩味,体咏。例如在《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可以质问:“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学生通过反复推敲可以体会到:“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说明初春的鸟儿还不多。“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一幅初春的图景自然而然就浮现在学生眼前。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自然走进诗境,自我体验品味是诗歌诗歌教学改革的方向。只有让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想象才能更深入感受到古典诗歌中丰富的内涵,贴近作者真挚的情感。展开想象将成为支撑诗歌教学庞大躯体的脊梁。
  参考文献
  [1]蒋民主.欣赏想象:诗歌学习的钥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2]陈文举.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2001(3).
  [3]赵春凤.初中语文名师课堂[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