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与可行性发展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涂鸦一词源于我国唐朝卢仝的诗句“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形容书画或文字稚劣。涂鸦英文翻译为graffiti,表示一种指以墙体、空间为载体进行创作的街头艺术形式。由此,我们可以从涂鸦艺术的中文与英文名字中看出,中国的涂鸦从一诞生就带有被歧视的命运。然而,存在即合理,涂鸦在中国发展了三十年,其必有积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文章将广州涂鸦艺术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至今广州街头涂鸦艺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手段,探明广州街头墙绘艺术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后续发展的可行性。
  关键词:广州;街头墙绘艺术;现状;可持续发展
  涂鸦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迅速在欧洲发展。1990年前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涂鸦艺术传播至世界各地。广州是中国涂鸦艺术的起源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香港回归的日期临近,加之改革开放的热潮,涂鸦艺术经由港澳台和国外电视电影媒体的传播为广州市民群众所认识,并由此激发了部分的年轻人开始从事涂鸦艺术的创作。随着主流艺术家与有美术基础的艺术生的参与,以及商业利益的推动,涂鸦逐渐成为当代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根据笔者调查分析,当代涂鸦艺术已逐步突破了早期的创作行为,并逐渐脱离作品对于城市空间的依赖,即当代涂鸦艺术从“地下”走到了“地上”,非法的自发的涂鸦作品越来越少,而具有美化功能的合法的涂鸦作品则越来越多了。
  一、从市民群众的角度分析广州涂鸦的现状
  随着涂鸦艺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媒体和普罗大众的视野中,一些商家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市场需求与潜在的商业价值。商业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是否具有群众基础,因而关于涂鸦艺术的现状与后续发展方向离不开涂鸦艺术的公众性研究。
  为了更好地解决涂鸦艺术与公众的矛盾,探究涂鸦艺术商业化的新形式,使公众能更好地欣赏、使用、消费涂鸦艺术,本文借助对公众的调查问卷和深度采访来分析市民对涂鸦艺术的理解与观念。以下为调研情况:
  问卷调查的调查时间为2019年4月至6月,调查地点为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道、琶洲街道,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街道,广州市越秀区梅花村街道等地。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以年龄段为主要划分基准进行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围绕三个主要内容展开调查研究:第一,市民群众对于广州涂鸦艺术的了解程度与参与情况;第二,市民群众对于广州涂鸦艺术的本土化、商业化的期许;第三,市民群众对于广州涂鸦艺术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态度与建议。
  第一,大部分市民群众曾在各种渠道接触过涂鸦艺术作品,并普遍对涂鸦艺术作品有着深刻而固定的印象。他们对于涂鸦艺术作品持有好奇并关注的态度。现阶段,保留下来的涂鸦艺术作品聚集地大多是创意园、网红点、废墟等默认可以涂鸦的地方。对于出现在合理合法区域的,美观的街头墙绘艺术作品是能得到市民群众的认可与喜爱的。同时,在线下接触到街头墙绘艺术的市民群众比在线上接触到街头墙绘艺术的市民群众要多。这一方面说明,“看得见摸得着”的街头墙绘艺术作品更能吸引到市民群众的关注。另一方面说明,街头墙绘艺术的线上宣传不足,现阶段大部分市民群众并不认为街头墙绘艺术是艺术,而更偏向于实用性的装饰图案。这也说明了街头墙绘艺术的商业化体系并不完善。
  第二,大部分受访的市民群众认可涂鸦的本土化与商业化,并认为这是涂鸦最好的发展方向。随着近年来版权意识的增强,市民群众经济水平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以金钱来支持艺术工作者,而非仅仅是口头上的支持或精神上的支持。涂鸦艺术的本土化,中国风的涂鸦创作是有利于其商业发展的。涂鸦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风的创作讲究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这不仅仅是对涂鸦艺术后续创作的启示,也是对公共艺术创作的要求。同时,涂鸦艺术工作者通过其作品与产品营生,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并以此支持他们持续创作。
  第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群众对于广州涂鸦艺术的现状是满意的,对其后续发展也是有信心的。城市的发展在影响涂鸦艺术的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改变了涂鸦艺术在城市中的位置。除了广州作为一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化都市所拥挤的千变一律的高楼大厦与商业街,市民群众想要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本次调查以及其结果也表明,大部分的市民群众是站在理解、认可和好奇的角度看待涂鸦这一新生的小众文化的。这种正向的态度,必将给广州,乃至中国的涂鸦艺术工作者以启示,也应该给广州对于涂鸦艺术的管理、监督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从涂鸦艺术工作者的角度分析广州涂鸦的
  现状与可行性发展
  广州是中国涂鸦艺术发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广州涂鸦艺术的发展对中国涂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广州是中国涂鸦艺术的起源地,拥有较为庞大的涂鸦艺术社群,也是涂鸦艺术工作者的聚集地。长期活跃的涂鸦艺术工作者有50人以上。同时,关于涂鸦艺术的展览、讲座和比赛等活动也逐渐增加。综上,选取广州作为研究地域是有合理性的。
  2017年至2019年期间,笔者先后参与了多个涂鸦社群活动,实地调查了广州室内包括但不仅限于红专厂、小洲村玻璃厂、晓港停车场等13个主要涂鸦聚集地,寻找了9名涂鸦艺术工作者进行深度采访,采访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和深度采访结果整理分析得出,现阶段不少涂鸦艺术工作者针对涂鸦文化爱好者作出了一系列商业化创作。一方面涂鸦艺术工作者,将涂鸦独有的元素应用到不同的产品外观上,以文身、插画、服装、布景工作室为代表,广州的涂鸦艺术的衍生品产业生态逐渐丰富起来。且一系列衍生品不仅有线下实体店展示,也有线上网店宣传。另一方面,涂鸦艺术工作者活用资本的力量,举办涂鸦活动、展览、讲座以推广涂鸦文化的良性发展。涂鸦文化不再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地下”文化,而是利用商业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地上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起源于街头文化的涂鸦文化,除了进行一系列艺术化、商业化的改进,还保持着合法的“街头创作”,力求与环境艺术相结合,发挥美化城市空间的作用。近年来,广州各类城市政策的推动,催生了大量设计创意园、文化创意园等。同时,房地产与商圈也在城市发展中遍地开花。摘掉“叛逆、草根、非法、破坏”等标签后的涂鸦文化,成为了创意、潮流、时尚的代名词。与各类新生的创意园、房地产、商圈相结合,涂鸦得以成为实用性的装饰,实现空间的再生产,涂鸦师的作品也在此类合作中得以长期合法地公开给市民观众。资本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以空间景观的形式,扩大了涂鸦艺术的传播与影响力。
  除了商家,政府无疑也摆出了“招安”的姿态。近年来,广州政府举办了不少的活动,以官方的力量支持涂鸦,如有轨电车涂鸦活动、水上巴士涂鸦活动、青年绘活动、地铁涂鸦活动等等(图1)。总结而言,现阶段涂鸦文化完成了從地下走到地上的转变,而现阶段合法、商业、稳定的发展态势是最可持续,最具备可行性也是最良性的发展方向。
  三、结语
  涂鸦作为亚文化被大众所认知,在传统的理解中,涂鸦艺术总是被贴上破坏环境、影响市容等非法或不符合社会道德的标签。这与涂鸦的起源和文化背景相关联。然而,作为“舶来品”的涂鸦艺术在中国发展了30年,无疑受到各项城市管理方针、政策法规的影响而发生转变。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涂鸦艺术在中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诸如北京的奥运涂鸦墙、重庆的涂鸦一条街、济南的百面文化墙、广州的陈家祠涂鸦墙等等。中国对于合法的涂鸦采取了相对宽容并支持的态度,从而使涂鸦艺术对倡导空间创新、优化空间治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启示意义。这也表明涂鸦艺术本身是把双刃剑,只要能以合法、合理、系统的方式去管理,涂鸦也能成为美化环境、让城市迸发出新活力的艺术形式。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  作品说明:   本产品心心相“莲”,创意灵感来源于荷花花叶。以荷叶叶瓣元素变形为类似水滴。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打着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体的颜色是小清新的淡绿到白渐变,俏皮中彰显青春的活力,诗与现代产品结合,简约而不失雅致。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当前热议的“地摊经济”背景,通过考察摆摊最为密集的澳门历史城区,探讨澳门特别行政区摆摊设施或临时性建筑的类型,从澳门摆摊的由来、澳门对小摊贩的城市管理条例、摆摊设施或临时性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等内容来阐述当前澳门摆摊的需求功能与市井文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澳门摆摊经济的现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经济复苏措施与建议,同时提升人们对目前澳门摆摊设施或临时性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及文化保护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商业综合体建设量的急剧增长,千城一面的设计使本土文化大量缺失,景观设计作为文化体现的重要载体,文脉传承在其中的应用尤为重要。文章以深圳市深国际智慧港先期启动项目中的商业街区式综合体景观设计为例,融合当地特色文化,以链接、人文、弹性、品质为理念,从入口广场、植物营造、道路铺装、景观小品、标识系统五个方面对商业景观进行设计,为恢复地域文脉,提升适宜本土的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在商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实体书店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许多书店谋求转型变化,新型书店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生机,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文章以新型书店中的优秀代表南京先锋书店为例,通过与同类型书店相比较的方式,来分析先锋书店的发展优势。通过分析先锋书店新颖的功能与经营服务理念、品牌化的成熟商业经营方式、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别致环境,在服务、商业、设计、精神等多个层次解读了先锋书店发展优势,并提出新型书店面临的
期刊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  作品简介:   名稱:「灼园」   尺寸:384cm×214cm   创作年份:2018年
期刊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力建设发展无障碍设备与设施,体现了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及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也凸显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是展示城市的窗口之一。我国的盲道在建设数量上属国际领先,其有效设置能大大减少视残者的出行不便,但是调研发现,大量盲道的建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部分盲道建设与后续管理不规范、障碍物占道等问题凸显,使得盲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背离了决策者的初衷。文章针对以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为契机,把乡村建设和党基层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乡村发展的软实力。增城乡野文化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文章主要以增城乡野文化中的建筑文化、美食文化、人文情怀三大模块为代表,研究与探讨乡野文化对地区的影响,通过对增城乡野文化内涵
期刊
摘 要:钟坝村是百年流传的茶马古镇,它曾是明清时期商贸来往的重要驿道,入选了我国第一批传统古村落名录,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山地自然资源。但随时代技术的变迁,古驿道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现今几乎沦为一座空城。在乡建热潮下,思考如何保护钟坝村、传承其文化,以振兴其发展是关键。文章旨在基于重庆新生镇钟坝村的现状问题,试图从文化、生态、产业方面探讨对钟坝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以期为当前乡建提供一定的
期刊
摘 要:上海作为世界闻名的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城市,其七百多年的城市建筑史沉淀了厚重且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合了世界各国风情样式的多样的历史建筑,是上海对全世界亮出的“城市名片”之一。在经历了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需求之间巨大的碰撞与激烈的冲突之后,在秉持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理念的今天,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已经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一环,通过对经典历史建筑的重构,建构出符合城市发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及其理念,探析展览建筑空间、观众角色、展览作品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结合矶崎新成长与学习的经历,以及对建筑的构建、空间形态等方面的梳理,进而剖析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空间表达,借此学习其建筑理念和对空间的理解。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是矶崎新打破固有思想,从空间入手设计建筑之路的开端。在今天,人、建筑、展览作品之间越来越具有一种强烈的关联性,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