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44-02
流年逝水,蓦然回首,中国电视艺术由发轫之初迄今已将近二十年了。历史的车轮折入九十年代以后,盖时势所趋,电视剧的发展逐渐向市场靠拢,生产日益商品化、制度化、并且垄断的倾向也依约可见。可以说,这道来还长的七八年,是电视剧编导和生产组织者思想观念的转型阶段。“一只眼向上,一只眼向下”,两效并重,雅俗兼顾或许便是特定历史时期他们的共有心态。格式化严重的肥皂剧《渴望》播出造成轰动,已成为电视剧正式迈向市场的标志,显然它也意味着电视剧创作大阵营的二极分化。过眼九十年代中国荧屏,长幅的古装改编戏尽占风流。相比之下,短剧甚是寂寞冷落、顾影自怜。这是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平心而论,这段时间的剧作个里虽不乏经典,然相当部分却是差强人意的,诘诎聱牙之类自不必多述。
牛年虎岁之交,值巨制长篇连续剧《三国演义》在江西电视台复播。此前,该剧也已在中共台及地方台与观众巡回见面过多次了。而今,再议及这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称得上规模宏大的史诗般力作,也许人们会觉得阵辞旧调、不时之论,何苦是为?其实未然。尽管《三国演义》开播至今已有好几度春秋,观摩也好,评说亦罢,都似乎是众所周知、无需置喙的了。然而,只要细细翻阅湖海散人原著《三国演义》,再将电视剧《三国演义》与之对照,便不难发现此剧存在一处不该的歪曲——第一部《群雄逐鹿》第10集片尾吕布弑董卓后,貂蝉驾车而隐及独唱插曲的悖谬实在是令人不解。可想而知,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近年来观评此剧者多少,研阅过原著者又几何。若小国寡民,尚不足为奇,然以如此之众,竟被放过,却是咄咄怪事了。本文单为此红颜故,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证及分析。该剧能否告诉人们历史未曾讲过的故事及主题与现实意义如何,自是别话。
一、两相对照 顺水行舟
《三国演义》的拍摄历时一载有余,投入之巨,规模之大,工作人员之多,观众效应之热都是罕见的。时至今日,其播放仍还颇受观众青睐。貂蝉计就身隐,盖也成了人们头脑中的固定印象。毋庸讳言,欲淡化这样一个已被连续性错觉强化的视屏形象,取而代之以另外的印象,并非此若干文字所能及,故本文题有平章之语。貂蝉跻身于中国四大美女之行列,考证其生平命运似乎也不至于怎么困难。可真一着手时,我们会发现这是项相当棘手的工作,并不同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翻阅正史,我们如梦初醒,貂蝉此人有名无“实”,原来只不过是以美而名贯千古罢了。要从那些纷繁琐碎的传奇及评论性文章里寻找证据则近乎大海捞针、捕风捉影。对于貂蝉的结局,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只字未提,无从查考。电视剧《三国演义》既然冠以《三国演义》之名,且部集的拍摄均按小说回目,不言而喻,编剧、导演是以罗先生原著为模本和依据的。小说理所当然也应成为评价此剧的试金石。诚然,旁门左道的邪说终不可信。那么,司徒计除国贼之后,旷世红颜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呢?我们还是先打开这部断代历史小说来看看。为简明起见,姑且逐回抄出清列如下(据通行读本,岳麓书社出版,1986年6月第1版,1993年5月第12次印刷):
却说李催、郭记、张济、樊稠闻董卓已死吕布将至,便引了飞熊军连夜奔凉州去了,吕布至郿坞,先娶了貂蝉。——第九回P45页
数日之后,董卓余党李蒙、王方在城中为贼内应,偷开城门。四路贼军一拥而入,吕布左冲右突,拦挡不住,引数百骑往青琐门,呼王允曰:“势急矣!请司徒上马,同出关去,别图良策。”王允曰:“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不一时,各门火焰竟天。吕布只得弃却家小,引有余骑飞奔出关,投袁术去了。——第九回P47页
布乃去投张扬,扬纳之。时庞舒在长安城中,私藏吕布妻小,遂还吕布。李催、郭记知之,遂斩庞舒,写书与张扬,教杀吕布。布因弃张扬去投张邈……——第十一回P55页
胤到徐州见布,称说:“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原来吕布有二妻一妾,先娶严氏为正妻,后娶貂蝉为妾;及居小沛时,又娶曹豹之女为次妻。曹氏先亡无出,貂蝉亦无所出,惟严氏生一女,布最钟爱——第十六回P86页(附注:古代中国妇女以有出生子者位尊,史料传说皆录貂蝉患不育,其位卑为妾缘此。)
严氏泣曰:“……将军前程万里,请勿以妾为念!”言罢痛哭。布闻言愁闷不决,入告貂蝉。貂蝉曰:“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布于是终日不出,只同严氏、貂蝉饮酒解闷。——第十九回P103页
郭嘉曰:“某有一计,下邺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下邺一城,只剩东门无水;其余各门,都被水淹。……乃日与妻妾痛饮美酒,因酒色过伤,形容稍减,一日取镜自照。惊曰:“吾被酒色伤矣!自今日始,当戒之。”遂下令城中,但有饮酒者皆斩。——第十九回P104页
魏续大叫:“已生擒吕布矣!”夏侯渊尚未信,宋宪在城上掷下吕布画戟来,大开城门,曹兵一拥而入。高顺、张辽在西门,水围难出,为曹兵所擒。陈宫奔出南门,为徐晃所获。——第二十回P105页
将吕布妻女载回许都。大犒三军,拔寨班师。——第二十回P107页
以上所叙,虽系片言数语,毫芒微末,非舆薪显而易见。然研阅者芸芸,竟为熟视无睹,粗疏忽略,未免也说不过去。引文中“家小”、“妻小”、“妻妾”、“妻女”等词的意义圈是否均具有交集呢?回答是肯定的。交集便是“妻妾”。它一方面说明了作者行文注意用词的变化,另一方面则表明作者有所偏重。窃以为,对貂蝉此等扬芳人物的归宿,罗先生是不至于没个交待,不了了之的。而或编导者曲意为彼,别有所寄,则又未可知矣。虽然,由是观之,貂蝉未曾隐逸,却是不容置疑的铁的事实。绝非似剧中拍摄的那段,貂蝉亲见董卓之死,举城军民欢庆,随之便被人为地乘驿车消逝。且以董卓入朝受禅途中所费时日来估算,郿坞距长安有约百里之遥,身陷囹圄的貂蝉莫非有分身之术不成?当然,这些仅是一种单纯的资料考证。但兀的也间接表明,遴选的演员受文学修养等诸因素之局限,无法吃透原著及剧本,依旧缺乏创造性的表演。 二、探赜索隐 归纳演绎
也许,对小说人物关系及性格进行分析,来推究这一代红颜的命运更有信服力。汉献帝成为傀儡,董太师把持朝细且欲篡位之时,王允父女与董卓父子之间是排斥对峙的。这种排斥对峙仍源于封建时代的忠君、“三立”思想,是意识形态中道义上的对立,而非社会地位、个人恩怨、性格兴趣上造成的对立。
事实上,上图(一)的主要关系是王允、董卓二人的对立,貂蝉与吕布只是附庸的连带关系而已,他们两人的对立无足轻重。恨的焦点是董卓。王允对董卓的恨实际上分了三条途径:①王允直接对董卓的公恨,②是通过深厚的父女情间接引发貂蝉对董卓的公恨,③是以联姻为由间接使吕布产生对董卓的公恨。后二者因为是附属关系,故用虚线表示,而董卓父子间的私恨则是因貂蝉而起,加深了吕对董的公恨,并且最终使父子情破裂消解。王允对吕布的爱显然是公的,而貂蝉对吕布之爱则是公私兼有,起初公爱是显著的(主导实线),而私爱则是隐现的,当恨的焦点不复存在后,他们之间的隔阂也随之消失。虚线私爱取代了公爱,成为实线(主导),见图(二)。当然,他们二人之间爱的桥梁(中介)是王允。
萨特曾经指出:“说话就是行动,任何人为人们所称呼的东西都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它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清白”。对物重要性的强调表明了人的意识进行“消毒”,从而使物(包括意识在内)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的企图。我们回到原著小说,从行为主义(一切社会行为都是目的性的),精神分析(潜意识、下意识)、人本主义(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三方面来论证。原著第九回P43页:
允跪谢曰:“汉祀不斩,皆出将军之赐也。切勿泄漏,临期有计,自当相报。”布慨诺而去。
事成后王允并未再计吕布,已示其愿。青锁门外,王允辞诀之语,足见他对吕布予了挽朝纲、定天下的厚望。貂蝉与吕布有过婚约,国贼已灭,自然当归其配。对图(二)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如下更为重要的信息:
母庸置疑,这种客观存在的邻近互补是急需的。此处有两点最值得注意:王允对貂蝉的恋女情结与貂蝉对王允的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吕布与王允之间的女婿与岳父的私爱。吕布成为入赘女婿的可能性是万万不可忽视的。这是条耐人寻味的线索。因为第九回之后我们能够依约地感到那份潜意识的外流,似休眠火山欲喷涌而出。温侯其人,多情优柔,恃勇孤傲,坦直平正,对貂蝉之恋,是志在必得的。作者此处注曰:缓辔望尘,拍案掷盏,情愫可鉴。遗憾的是,他偏激易怒……”云云。他偏激易怒,肚里缺少几根花花肠子,以至蒙谖而殁。然貂蝉爱吕布,也是真心可见的。试看P41页:
布曰:“我今生不能以汝为妻,非英雄也。”蝉曰:“妾度日如年,愿君怜而救之。”……言讫,泪下如雨。
其怀柔矣。其衷若无真情,惟做作安能至此境界?美人英雄,两相仰慕、自古而然。况且,貂蝉亦非那种慷慨服志之裙衩,一颦一笑,或谈或吐,均不外是一介随遇而安的脆弱女子所为,焉会做隐逸之想?
三、删“繁”就“简” 逻辑推理
其实,当我们把眼光移到具体事物上,以一种“截断众流”的方式来关注它时,内中情理也就昭然了。封建时代,女子是位卑无权的,为三从四德、纲常女规等所桎梏。刘豫州夺剑止张飞自戕之言,猎户刘安杀妻款待玄德,中国古代女子的命运何其悲惨!在男权社会中,意识形态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文法与秩序,正是这一秩序为每一个体规定了他的适当位置,即作为主体的类型。每个人都是按照其自身的位置来观察自己的,他/她发现不了自己——自然这是说在他/她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不过越位、错位的情况也会发生,这时他/她可能发现个别自我。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她力求按照被指派给他/她的位置来扮演。他/她不允许自己超过这个限度。他/她自己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当然最后的总导演是意识形态。他完全可以期望某些新的位置,但是他/她达到新的位置之前,只能扮演原来的角色,因为他/她不可能建立新的自信、新的感觉。家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嗅感召作用在第十九回之前貂蝉、严氏与吕布的对白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它对人的控制支配已达到无法描绘的地步。爱情本身就是这一秩序所设置的。我们分析董卓身败名裂之时的貂蝉,彼时彼刻她的情绪应当是喜悦的。精神上处于兴奋的健康状态,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外部刺激使她产生人格分裂,看破红尘。突如其来的心理变异的假设显然是荒唐的。是编剧导演的形式冲动使然么?我们知道,家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的意识形态是铁石心肠的。它对你的呼唤是你不能抗拒也无法抗拒的。因为它只要对你发出这种呼唤,就说明你是被选中的,你适合担任你被呼唤去担任的角色。除此以外,你别无选择。这种呼唤的魔力委实神奇莫测。人的本能对人的呼唤,尤其是令人难以拒绝的,下面依旧以图列进行阐释:
上图中a与b相叠加恰好空缺消失,符合文法规则或曰游戏规则。事实上,家庭是对爱情(本能)的一种规范与固定,爱情成了家庭这扇围墙中的花园。现代社会任何一夫一妻的家庭中男女的结合都只能说是近中性对位,相互之间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心理及生理满足。但绝难达到完全满足,男女双方均有婚外恋的可能(情夫情妇或嫖宿)。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中一夫多妻的家庭则属于阳性对位,女性的满足是受到强烈抑制的。阴性对位也许只存在母系氏族时期。
最后,从当时天下的局势来察,我们也易探知貂蝉的结局。貂蝉所处之际,已非鸿钧可安,而是诸侯争霸,干戈四起的乱世。汉末纷争,不啻于春秋无义战的重演。“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何处可为长久的栖身之所?惟朝夕惶遽,傃隅掩泣而已。罹罶河鲂,劫数已定,如何离得开富贵繁嚣地,告别那龙争虎斗门?哪有化作一缕白云随清风飘去的顺当事儿?此外,纵使原著《三国演义》第九回之后来再言及倾国之容的貂蝉,我们对貂蝉、孟德的年庚粗略地思索一下,我想,也断不致出现此许“笑剧”。白门楼吕布兵败之时,貂蝉正是风姿绰约的少妇,孟德则逾不惑未久。阿瞒宛城寝邹氏,不想归期,则水淹下邳之时,绝色貂蝉岂具有逃脱的可能?理之也可见端的。
如此说来,剧中貂蝉之隐、“凤尾”固然浪漫,但却是有失于法则的。貂蝉的结局理应或杀或掳,想必这不是一种偶然。是以曰:白云虽可偕风去,只是佳人数未然。
流年逝水,蓦然回首,中国电视艺术由发轫之初迄今已将近二十年了。历史的车轮折入九十年代以后,盖时势所趋,电视剧的发展逐渐向市场靠拢,生产日益商品化、制度化、并且垄断的倾向也依约可见。可以说,这道来还长的七八年,是电视剧编导和生产组织者思想观念的转型阶段。“一只眼向上,一只眼向下”,两效并重,雅俗兼顾或许便是特定历史时期他们的共有心态。格式化严重的肥皂剧《渴望》播出造成轰动,已成为电视剧正式迈向市场的标志,显然它也意味着电视剧创作大阵营的二极分化。过眼九十年代中国荧屏,长幅的古装改编戏尽占风流。相比之下,短剧甚是寂寞冷落、顾影自怜。这是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平心而论,这段时间的剧作个里虽不乏经典,然相当部分却是差强人意的,诘诎聱牙之类自不必多述。
牛年虎岁之交,值巨制长篇连续剧《三国演义》在江西电视台复播。此前,该剧也已在中共台及地方台与观众巡回见面过多次了。而今,再议及这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称得上规模宏大的史诗般力作,也许人们会觉得阵辞旧调、不时之论,何苦是为?其实未然。尽管《三国演义》开播至今已有好几度春秋,观摩也好,评说亦罢,都似乎是众所周知、无需置喙的了。然而,只要细细翻阅湖海散人原著《三国演义》,再将电视剧《三国演义》与之对照,便不难发现此剧存在一处不该的歪曲——第一部《群雄逐鹿》第10集片尾吕布弑董卓后,貂蝉驾车而隐及独唱插曲的悖谬实在是令人不解。可想而知,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近年来观评此剧者多少,研阅过原著者又几何。若小国寡民,尚不足为奇,然以如此之众,竟被放过,却是咄咄怪事了。本文单为此红颜故,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证及分析。该剧能否告诉人们历史未曾讲过的故事及主题与现实意义如何,自是别话。
一、两相对照 顺水行舟
《三国演义》的拍摄历时一载有余,投入之巨,规模之大,工作人员之多,观众效应之热都是罕见的。时至今日,其播放仍还颇受观众青睐。貂蝉计就身隐,盖也成了人们头脑中的固定印象。毋庸讳言,欲淡化这样一个已被连续性错觉强化的视屏形象,取而代之以另外的印象,并非此若干文字所能及,故本文题有平章之语。貂蝉跻身于中国四大美女之行列,考证其生平命运似乎也不至于怎么困难。可真一着手时,我们会发现这是项相当棘手的工作,并不同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翻阅正史,我们如梦初醒,貂蝉此人有名无“实”,原来只不过是以美而名贯千古罢了。要从那些纷繁琐碎的传奇及评论性文章里寻找证据则近乎大海捞针、捕风捉影。对于貂蝉的结局,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只字未提,无从查考。电视剧《三国演义》既然冠以《三国演义》之名,且部集的拍摄均按小说回目,不言而喻,编剧、导演是以罗先生原著为模本和依据的。小说理所当然也应成为评价此剧的试金石。诚然,旁门左道的邪说终不可信。那么,司徒计除国贼之后,旷世红颜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呢?我们还是先打开这部断代历史小说来看看。为简明起见,姑且逐回抄出清列如下(据通行读本,岳麓书社出版,1986年6月第1版,1993年5月第12次印刷):
却说李催、郭记、张济、樊稠闻董卓已死吕布将至,便引了飞熊军连夜奔凉州去了,吕布至郿坞,先娶了貂蝉。——第九回P45页
数日之后,董卓余党李蒙、王方在城中为贼内应,偷开城门。四路贼军一拥而入,吕布左冲右突,拦挡不住,引数百骑往青琐门,呼王允曰:“势急矣!请司徒上马,同出关去,别图良策。”王允曰:“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不一时,各门火焰竟天。吕布只得弃却家小,引有余骑飞奔出关,投袁术去了。——第九回P47页
布乃去投张扬,扬纳之。时庞舒在长安城中,私藏吕布妻小,遂还吕布。李催、郭记知之,遂斩庞舒,写书与张扬,教杀吕布。布因弃张扬去投张邈……——第十一回P55页
胤到徐州见布,称说:“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原来吕布有二妻一妾,先娶严氏为正妻,后娶貂蝉为妾;及居小沛时,又娶曹豹之女为次妻。曹氏先亡无出,貂蝉亦无所出,惟严氏生一女,布最钟爱——第十六回P86页(附注:古代中国妇女以有出生子者位尊,史料传说皆录貂蝉患不育,其位卑为妾缘此。)
严氏泣曰:“……将军前程万里,请勿以妾为念!”言罢痛哭。布闻言愁闷不决,入告貂蝉。貂蝉曰:“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布于是终日不出,只同严氏、貂蝉饮酒解闷。——第十九回P103页
郭嘉曰:“某有一计,下邺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下邺一城,只剩东门无水;其余各门,都被水淹。……乃日与妻妾痛饮美酒,因酒色过伤,形容稍减,一日取镜自照。惊曰:“吾被酒色伤矣!自今日始,当戒之。”遂下令城中,但有饮酒者皆斩。——第十九回P104页
魏续大叫:“已生擒吕布矣!”夏侯渊尚未信,宋宪在城上掷下吕布画戟来,大开城门,曹兵一拥而入。高顺、张辽在西门,水围难出,为曹兵所擒。陈宫奔出南门,为徐晃所获。——第二十回P105页
将吕布妻女载回许都。大犒三军,拔寨班师。——第二十回P107页
以上所叙,虽系片言数语,毫芒微末,非舆薪显而易见。然研阅者芸芸,竟为熟视无睹,粗疏忽略,未免也说不过去。引文中“家小”、“妻小”、“妻妾”、“妻女”等词的意义圈是否均具有交集呢?回答是肯定的。交集便是“妻妾”。它一方面说明了作者行文注意用词的变化,另一方面则表明作者有所偏重。窃以为,对貂蝉此等扬芳人物的归宿,罗先生是不至于没个交待,不了了之的。而或编导者曲意为彼,别有所寄,则又未可知矣。虽然,由是观之,貂蝉未曾隐逸,却是不容置疑的铁的事实。绝非似剧中拍摄的那段,貂蝉亲见董卓之死,举城军民欢庆,随之便被人为地乘驿车消逝。且以董卓入朝受禅途中所费时日来估算,郿坞距长安有约百里之遥,身陷囹圄的貂蝉莫非有分身之术不成?当然,这些仅是一种单纯的资料考证。但兀的也间接表明,遴选的演员受文学修养等诸因素之局限,无法吃透原著及剧本,依旧缺乏创造性的表演。 二、探赜索隐 归纳演绎
也许,对小说人物关系及性格进行分析,来推究这一代红颜的命运更有信服力。汉献帝成为傀儡,董太师把持朝细且欲篡位之时,王允父女与董卓父子之间是排斥对峙的。这种排斥对峙仍源于封建时代的忠君、“三立”思想,是意识形态中道义上的对立,而非社会地位、个人恩怨、性格兴趣上造成的对立。
事实上,上图(一)的主要关系是王允、董卓二人的对立,貂蝉与吕布只是附庸的连带关系而已,他们两人的对立无足轻重。恨的焦点是董卓。王允对董卓的恨实际上分了三条途径:①王允直接对董卓的公恨,②是通过深厚的父女情间接引发貂蝉对董卓的公恨,③是以联姻为由间接使吕布产生对董卓的公恨。后二者因为是附属关系,故用虚线表示,而董卓父子间的私恨则是因貂蝉而起,加深了吕对董的公恨,并且最终使父子情破裂消解。王允对吕布的爱显然是公的,而貂蝉对吕布之爱则是公私兼有,起初公爱是显著的(主导实线),而私爱则是隐现的,当恨的焦点不复存在后,他们之间的隔阂也随之消失。虚线私爱取代了公爱,成为实线(主导),见图(二)。当然,他们二人之间爱的桥梁(中介)是王允。
萨特曾经指出:“说话就是行动,任何人为人们所称呼的东西都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它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清白”。对物重要性的强调表明了人的意识进行“消毒”,从而使物(包括意识在内)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的企图。我们回到原著小说,从行为主义(一切社会行为都是目的性的),精神分析(潜意识、下意识)、人本主义(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三方面来论证。原著第九回P43页:
允跪谢曰:“汉祀不斩,皆出将军之赐也。切勿泄漏,临期有计,自当相报。”布慨诺而去。
事成后王允并未再计吕布,已示其愿。青锁门外,王允辞诀之语,足见他对吕布予了挽朝纲、定天下的厚望。貂蝉与吕布有过婚约,国贼已灭,自然当归其配。对图(二)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如下更为重要的信息:
母庸置疑,这种客观存在的邻近互补是急需的。此处有两点最值得注意:王允对貂蝉的恋女情结与貂蝉对王允的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吕布与王允之间的女婿与岳父的私爱。吕布成为入赘女婿的可能性是万万不可忽视的。这是条耐人寻味的线索。因为第九回之后我们能够依约地感到那份潜意识的外流,似休眠火山欲喷涌而出。温侯其人,多情优柔,恃勇孤傲,坦直平正,对貂蝉之恋,是志在必得的。作者此处注曰:缓辔望尘,拍案掷盏,情愫可鉴。遗憾的是,他偏激易怒……”云云。他偏激易怒,肚里缺少几根花花肠子,以至蒙谖而殁。然貂蝉爱吕布,也是真心可见的。试看P41页:
布曰:“我今生不能以汝为妻,非英雄也。”蝉曰:“妾度日如年,愿君怜而救之。”……言讫,泪下如雨。
其怀柔矣。其衷若无真情,惟做作安能至此境界?美人英雄,两相仰慕、自古而然。况且,貂蝉亦非那种慷慨服志之裙衩,一颦一笑,或谈或吐,均不外是一介随遇而安的脆弱女子所为,焉会做隐逸之想?
三、删“繁”就“简” 逻辑推理
其实,当我们把眼光移到具体事物上,以一种“截断众流”的方式来关注它时,内中情理也就昭然了。封建时代,女子是位卑无权的,为三从四德、纲常女规等所桎梏。刘豫州夺剑止张飞自戕之言,猎户刘安杀妻款待玄德,中国古代女子的命运何其悲惨!在男权社会中,意识形态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文法与秩序,正是这一秩序为每一个体规定了他的适当位置,即作为主体的类型。每个人都是按照其自身的位置来观察自己的,他/她发现不了自己——自然这是说在他/她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不过越位、错位的情况也会发生,这时他/她可能发现个别自我。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她力求按照被指派给他/她的位置来扮演。他/她不允许自己超过这个限度。他/她自己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当然最后的总导演是意识形态。他完全可以期望某些新的位置,但是他/她达到新的位置之前,只能扮演原来的角色,因为他/她不可能建立新的自信、新的感觉。家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嗅感召作用在第十九回之前貂蝉、严氏与吕布的对白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它对人的控制支配已达到无法描绘的地步。爱情本身就是这一秩序所设置的。我们分析董卓身败名裂之时的貂蝉,彼时彼刻她的情绪应当是喜悦的。精神上处于兴奋的健康状态,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外部刺激使她产生人格分裂,看破红尘。突如其来的心理变异的假设显然是荒唐的。是编剧导演的形式冲动使然么?我们知道,家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的意识形态是铁石心肠的。它对你的呼唤是你不能抗拒也无法抗拒的。因为它只要对你发出这种呼唤,就说明你是被选中的,你适合担任你被呼唤去担任的角色。除此以外,你别无选择。这种呼唤的魔力委实神奇莫测。人的本能对人的呼唤,尤其是令人难以拒绝的,下面依旧以图列进行阐释:
上图中a与b相叠加恰好空缺消失,符合文法规则或曰游戏规则。事实上,家庭是对爱情(本能)的一种规范与固定,爱情成了家庭这扇围墙中的花园。现代社会任何一夫一妻的家庭中男女的结合都只能说是近中性对位,相互之间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心理及生理满足。但绝难达到完全满足,男女双方均有婚外恋的可能(情夫情妇或嫖宿)。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中一夫多妻的家庭则属于阳性对位,女性的满足是受到强烈抑制的。阴性对位也许只存在母系氏族时期。
最后,从当时天下的局势来察,我们也易探知貂蝉的结局。貂蝉所处之际,已非鸿钧可安,而是诸侯争霸,干戈四起的乱世。汉末纷争,不啻于春秋无义战的重演。“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何处可为长久的栖身之所?惟朝夕惶遽,傃隅掩泣而已。罹罶河鲂,劫数已定,如何离得开富贵繁嚣地,告别那龙争虎斗门?哪有化作一缕白云随清风飘去的顺当事儿?此外,纵使原著《三国演义》第九回之后来再言及倾国之容的貂蝉,我们对貂蝉、孟德的年庚粗略地思索一下,我想,也断不致出现此许“笑剧”。白门楼吕布兵败之时,貂蝉正是风姿绰约的少妇,孟德则逾不惑未久。阿瞒宛城寝邹氏,不想归期,则水淹下邳之时,绝色貂蝉岂具有逃脱的可能?理之也可见端的。
如此说来,剧中貂蝉之隐、“凤尾”固然浪漫,但却是有失于法则的。貂蝉的结局理应或杀或掳,想必这不是一种偶然。是以曰:白云虽可偕风去,只是佳人数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