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义县近些年常有旱灾,这让有种植玉米传统的当地农民忧心忡忡,不少农民反映:“年年干旱,都不敢种玉米了。”
然而,因为这两年购买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农户们又敢种玉米了,他们心里有底,保险至少能保障受灾时把成本收回来。
“我们觉得这两种保险一个非常突出的作用,就是稳定了粮食生产,让农民敢种粮。”近日,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在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政策扩面提标吹风会上说。
邹加怡表示,为了回应社会关切和要求,今年以来,财政部反复研究测算所需的财政支持资金,结合多方意见,完善了扩围工作方案,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下称通知)。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通知的核心内容是针对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逐步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所有产粮大县。
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也是百姓饭碗里的主要粮食品种。
“农业保险政策的扩面提标是惠及广大农户的好事实事,也是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要求的体现。”邹加怡说。
从现阶段看,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是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
其中,完全成本保险覆盖农业生产总成本,包括直接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主要功能是弥补主要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等导致的损失。也就是说,在出现自然灾害、病虫害等特殊情况时,广大农户至少可以收回成本。
种植收入保险主要覆盖农业种植收入因为价格、产量波动而导致的损失。
比如,粮食作物突然种植面积增加,可能价格就会下降,也导致农户收入下降,种植收入保险主要是保障农民收入损失的。
据了解,2018年,我国开始在6个省(区)的产粮大县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试点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在邹加怡看来,两险不但可以保证农民的粮食收益,还能防止种粮贫困户返贫,可以稳定投保农户的种植收益预期。
邹加怡举了一个例子。安徽一个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县,因为自然灾害,户均赔付5361元,受益农户中有2286个是脱贫户或贫困边缘户。有了赔付,他们脱贫之后没有返贫。
“如果没有购买保险,损失就是户均5000多元,那对他是什么样的冲击?因此,确实保障了农民的种粮收益。”邹加怡说。
同时,两项保险还支持了适度规模化经营,也契合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保障要求。湖北沙洋县是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县,2019年夏天,沙洋县出现了3个多月的高温天气,当地一个农业合作社有360亩水稻,基本绝收。因为投保了完全成本保险,农业合作社获得了近40万元的赔款,成本基本收回。
“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说,当时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了保险,现在从结果看,确实对合作社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以后他们还会继续投保。”邹加怡说。
本次通知强调的扩围,是要从试点地区逐步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所有产粮大县。“今年首先要覆盖粮食主产省(区)大约60%的产粮大县(500个)。到明年,我们期待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区)里面的全部产粮大县,所有农户都可以投保。”邹加怡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业保险领域进行了长期探索。但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纯商业的农业保险如果没有财政支持很难持续。
因此,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给予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邹加怡介绍,这些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我国也因此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
财政部从2007年开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实施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在农户和地方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中央财政为投保农户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拉开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序幕。
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投保农户实施保费补贴,在省级财政补贴不低于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补贴45%,对东部地区补贴35%。同时,要求承保机构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厘定保险费率。
从中央财政的角度来看,邹加怡认为补贴工作提高了支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省(区)试点期间,中央、地方财政分别承担保费补贴资金,中央是6.3亿元,地方财政是4.9亿元,这两项保险的试点,带动实现保费收入15.8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达到231.2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倍数超过20倍。
邹加怡指出,从目前保险覆盖的品种、范围和现在的保障程度,能达到种植收入的80%,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需要,保障水平高,面向全体农户,基本可以做到让投保农户旱涝保收。
“这体现出财政资金确实用比较少的钱产生了比较高的效益,充分发挥了财政資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前期试点效果好,群众才要求扩大试点范围。”邹加怡说。
然而,因为这两年购买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农户们又敢种玉米了,他们心里有底,保险至少能保障受灾时把成本收回来。
“我们觉得这两种保险一个非常突出的作用,就是稳定了粮食生产,让农民敢种粮。”近日,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在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政策扩面提标吹风会上说。
邹加怡表示,为了回应社会关切和要求,今年以来,财政部反复研究测算所需的财政支持资金,结合多方意见,完善了扩围工作方案,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下称通知)。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通知的核心内容是针对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逐步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所有产粮大县。
既保支出 又保收入
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也是百姓饭碗里的主要粮食品种。
“农业保险政策的扩面提标是惠及广大农户的好事实事,也是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要求的体现。”邹加怡说。
从现阶段看,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是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
其中,完全成本保险覆盖农业生产总成本,包括直接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主要功能是弥补主要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等导致的损失。也就是说,在出现自然灾害、病虫害等特殊情况时,广大农户至少可以收回成本。
种植收入保险主要覆盖农业种植收入因为价格、产量波动而导致的损失。
比如,粮食作物突然种植面积增加,可能价格就会下降,也导致农户收入下降,种植收入保险主要是保障农民收入损失的。
据了解,2018年,我国开始在6个省(区)的产粮大县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试点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在邹加怡看来,两险不但可以保证农民的粮食收益,还能防止种粮贫困户返贫,可以稳定投保农户的种植收益预期。
邹加怡举了一个例子。安徽一个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县,因为自然灾害,户均赔付5361元,受益农户中有2286个是脱贫户或贫困边缘户。有了赔付,他们脱贫之后没有返贫。
“如果没有购买保险,损失就是户均5000多元,那对他是什么样的冲击?因此,确实保障了农民的种粮收益。”邹加怡说。
同时,两项保险还支持了适度规模化经营,也契合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保障要求。湖北沙洋县是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县,2019年夏天,沙洋县出现了3个多月的高温天气,当地一个农业合作社有360亩水稻,基本绝收。因为投保了完全成本保险,农业合作社获得了近40万元的赔款,成本基本收回。
“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说,当时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了保险,现在从结果看,确实对合作社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以后他们还会继续投保。”邹加怡说。
本次通知强调的扩围,是要从试点地区逐步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所有产粮大县。“今年首先要覆盖粮食主产省(区)大约60%的产粮大县(500个)。到明年,我们期待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区)里面的全部产粮大县,所有农户都可以投保。”邹加怡说。
财政补贴 减少农民压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业保险领域进行了长期探索。但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纯商业的农业保险如果没有财政支持很难持续。
因此,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给予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邹加怡介绍,这些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我国也因此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
财政部从2007年开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实施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在农户和地方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中央财政为投保农户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拉开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序幕。
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投保农户实施保费补贴,在省级财政补贴不低于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补贴45%,对东部地区补贴35%。同时,要求承保机构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厘定保险费率。
从中央财政的角度来看,邹加怡认为补贴工作提高了支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省(区)试点期间,中央、地方财政分别承担保费补贴资金,中央是6.3亿元,地方财政是4.9亿元,这两项保险的试点,带动实现保费收入15.8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达到231.2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倍数超过20倍。
邹加怡指出,从目前保险覆盖的品种、范围和现在的保障程度,能达到种植收入的80%,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需要,保障水平高,面向全体农户,基本可以做到让投保农户旱涝保收。
“这体现出财政资金确实用比较少的钱产生了比较高的效益,充分发挥了财政資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前期试点效果好,群众才要求扩大试点范围。”邹加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