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课堂主要体现在学生乐学、主动学、趣味学、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学法思想上,同时也体现在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师生关系、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教学思想上。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因此必须和谐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学习形式、课堂情境等相关因素,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和谐成长,最终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探索营造;和谐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为:“为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实施和谐的课堂,创设和谐的美的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学生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才会高,才能实施有效教学,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方向。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最佳课堂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应建立融洽协调,相互信赖的和谐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师生关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内容传输的速度和效率;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動,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最佳的主体,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心”、“情”、“智”三方面的高度和谐,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
二、教师在和谐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梯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每个教师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要和学生是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的学习者,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扮演好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沉闷、严肃的课堂气氛容易抑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树立“为学生服务,同学生商量”的教学思想,视学生为朋友,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在教师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用广博的知识、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富有吸引力的方法,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提问,爱护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点提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问,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都会受到重视,并能得到评判。
(二)扮演好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
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和领悟去获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最佳学习途径。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将知识通过讲解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做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围绕教师针对所学知识出的思考题,分组展开讨论、争辩,发动学生互帮互学,或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做一个小老师为他人排疑解难。通过讨论对悬而未决的则有待教师参与讨论、点拨、指导,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再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生在和谐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学生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个人可以自由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活动。能动性是指个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只有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被激发起来,才能使课堂学习富有成效性。在知识和能力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感受和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梯级教学理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发展。
四、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1.合理性。在制作课件时,教师结合学科特点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恰当处理,精心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概念或原理,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实用性。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在数字信息资源中检索与选取自己写作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并能进行信息资源的重组。
3.评价性。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观念、意识、习惯和能力,如何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评价,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掌握最佳学习方法等。
参考文献:
[1]罗成昌.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M].四川青少年创造力开发研究院出版社,1997.
[2]刘东敏,潘浩.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黄超文,肖川.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数学卷)[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关键词:探索营造;和谐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为:“为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实施和谐的课堂,创设和谐的美的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学生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才会高,才能实施有效教学,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方向。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最佳课堂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应建立融洽协调,相互信赖的和谐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师生关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内容传输的速度和效率;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動,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最佳的主体,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心”、“情”、“智”三方面的高度和谐,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
二、教师在和谐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梯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每个教师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要和学生是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的学习者,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扮演好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沉闷、严肃的课堂气氛容易抑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树立“为学生服务,同学生商量”的教学思想,视学生为朋友,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在教师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用广博的知识、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富有吸引力的方法,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提问,爱护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点提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问,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都会受到重视,并能得到评判。
(二)扮演好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
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和领悟去获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最佳学习途径。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将知识通过讲解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做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围绕教师针对所学知识出的思考题,分组展开讨论、争辩,发动学生互帮互学,或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做一个小老师为他人排疑解难。通过讨论对悬而未决的则有待教师参与讨论、点拨、指导,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再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生在和谐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学生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个人可以自由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活动。能动性是指个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只有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被激发起来,才能使课堂学习富有成效性。在知识和能力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感受和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梯级教学理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发展。
四、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1.合理性。在制作课件时,教师结合学科特点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恰当处理,精心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概念或原理,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实用性。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在数字信息资源中检索与选取自己写作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并能进行信息资源的重组。
3.评价性。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观念、意识、习惯和能力,如何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评价,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掌握最佳学习方法等。
参考文献:
[1]罗成昌.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M].四川青少年创造力开发研究院出版社,1997.
[2]刘东敏,潘浩.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黄超文,肖川.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数学卷)[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