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死》看鲁迅对庄子的拒绝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_0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起死》中,鲁迅将庄子刻画成油嘴滑舌、擅长诡辩、随随便便的虚伪道士形象,这与文学史中逍遥独立、追求自由的哲学家庄子大相径庭。鲁迅这样的安排与他当时的文学创作意图是密切相关的。他发现国民吸收了庄子思想中的消极方面,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善于诡辩、随随便便、混淆是非、冷漠无为的民族品格。《起死》不仅是对当时国民劣根性的讽刺,也是对庄子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反讽与批判。《起死》主要是对《外篇·至乐》中《庄子见髑髅》寓言的改写。寓言前半段与《起死》大致相同,鲁迅主要改写的是寓言后半段。寓言中髑髅不愿复生,而鲁迅将其改为庄子利用方术将髑髅复生,继而发生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笑话。
  【关键词】 《起死》;鲁迅;民族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19-0004-02
  基金项目:2020年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庄子的三重生命观研究”,(项目编号:QY20RA02)。
  一、鲁迅对庄子生死观的反讽
  庄子的生死观是在“以道观之,与道为一” ①的视角下看待生死的。生与死在宇宙中是两个极为渺小的因子,并且生与死都是由道产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与世间万物没有任何区别,因此生与死无分别,不必喜生恶死。因此在《鼓盆而歌》中,面对惠子的指责,庄子说:“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 ②庄子将生死置于无穷的宇宙之中,以超越性的眼光看待。但是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庄子的生死观也会被走向另一种极端——不尊重生与死。进而形成对生命持有游戏态度,不认真对待,随随便便的品性。对于这种消极影响,林语堂曾说过:“中华民族是由玩世不恭的道学与强调和谐为人生理想的儒学所培养左右的民族。” ③鲁迅也曾表示:“支那人是颇有点游戏气味的民族,精神略有亢奋,就成了戏子样,一字一句,一举手一投足,都装模作样。” ④《起死》中的庄子,在去楚国路上看到一具髑髅,为了能和自己聊聊闲天,解解闷,就请司命大神复他的形、生他的肉。由此看见鲁迅笔下的庄子是不尊重生命与逝者的,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对待生命。接下来,面对众鬼魂的阻挠,庄子说道:“你们才是糊涂鬼,死了也还是想不通。要知道活就是死,死就是活呀,奴才也就是主人公。我是达性命之源的,可不受你们小鬼的运动。” ⑤这里的庄子将生死观中的生与死扭曲,并走向诡辩。庄子论述的生与死其实指的是两者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性质相同,人们可以平等对待生与死,不以人为情感来看待。但鲁迅笔下的庄子将生与死极端化,认为两者可互相替代,并且转移到阶级问题上,提出奴才就是主人的荒谬论断。鲁迅笔下的庄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国民性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讽了庄子生死观中的负面性。
  二、鲁迅对庄子是非观的批判
  庄子的是非观从相对性角度展开,他认为是非的根源来自人的成心,庄子在《齐物论》中曾指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成心有而是非起,未有成心而有是非者,是今日越而昔至也,是以无为有。” ⑥人的成心使人产生了看待事物的是非,并以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但由于随着时间推移、阅历的叠加,看待事物的标准也会产生改变,因此人的是非标准也会产成变化,继而导致人世间的是非繁杂。因此庄子指出,人们要消除对于是非探寻的执念,因为是与非不是一组绝对对立的概念,而是相对可转化的。在《人间世》《匠石之齐》这则故事中,庄子通过举栎树的例子来对有用与无用进行了探讨,认为无用是最大的有用,除此之外,庄子还将是非相对性推及到彼此、得失、生死、可不可等世间万物中去,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是互相通融的,因此不必纠缠于这些是是非非之中。但庄子这样的评判不也是一种是非观吗,这也是庄子的矛盾与吊诡之处。鲁迅发现了这一点,因此在他的《起死》中,对于这种观念的缺漏处进行了讽刺与批判。《起死》中的庄子不顺应生死自然规律,擅自将死者复生,在笔者看来是对庄子用自己的价值体系评判世间万物的讽刺。接下来,司命认为死生有命,不该复髑髅生,庄子又开始借用庄周梦蝶的故事,利用相对论来进行诡辩,“请大神随随便便,通融一点吧。做人要圆滑,做神也不必迂腐。”由此看来,鲁迅不仅对相对性的消极性进行了批判,同时也讽刺了庄子的世俗化意义。之后鲁迅通过引用庄子原文来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极度讽刺: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⑦嘲弄了庄子“油滑”的诡辩,其实也是对当时利用庄子“无是非”观念的文人的讽刺。鲁迅曾在《文人相轻》一文中指出,“我们如果到庄子里去找词汇,大概又可以遇着两句宝贝的教训:“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记住了是危机之际的护身符,似乎也不失为漂亮。然而这是只可暂时口说,难以永远实行的。喜欢引用这种格言的人,那精神的相距之远,更甚于叭儿之与老聃,这里不必说它了。就是庄子自己,不也在《天下篇》里,列举了别人的缺失,以他的“无是非”轻了一切“有所是非”的言行吗?要不然,一部《庄子》,只要“今天天气哈哈哈……”七个字就写完了。⑧鲁迅看到了庄子思想的消极,以免对现代人所起的不良作用,并将把“无是非”当成护身符、互相推诿的现象进行讽刺。
  三、鲁迅对庄子无为思想的批判
  无为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家代表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并将之服务于现实世界;杨朱的无为则指保持人的身心完整,以无为来保全身体与生命的完整性⑨; 庄子则超越现实世界,走向超越,认为人只有无心无情,忘却自己的生命才能超然世外。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提道:“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将逍遥与无为联系起来,无为是通往逍遥的道路。虽然无为思想可以指导人远离欲望纷扰,不为情欲所困,最终达到逍遥的境界,但这种思想本身也具有消极性,容易引导人进入不思进取、不负责任、互相推诿的另一个极端。鲁迅也借《起死》中的庄子与巡士来讽刺受无为思想影响的世人,针对当时存在的官僚主义、不作为,推脱责任的现象进行了鞭挞。庄子随意将髑髅复生为汉子,但汉子因为一丝不挂,就向庄子寻求帮助,庄子以见楚王为由,将汉子推给了巡士,而巡士也推诿,不为汉子寻一件衣服,最后摸出警笛狂吹起来,把汉子交给下一位巡士。鲁迅揭露了老庄思想中消极无为、逃避责任的消极性,同时也反映了这种思想对整个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的起到的负面影响。   鲁迅并非否定庄子思想,甚至他的创作也深受庄子的影响,他自己曾说:“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但在面对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时,鲁迅所采取的态度与庄子产生根本性冲突,这是入世与出世的冲突,更是战士与隐士的冲突。正因为面对人世不同的态度,导致鲁迅和庄子在这一方面分道扬镳。尤其在面对改造国民性,塑造新国民的问题上,他尤其反对庄子对国民的消极影响。
  注释:
  ①邬昆如:《庄子的生死观》,《哲学与文化》1994年第7期,第585页。
  ②庄周著,郭象注:《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③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71页。
  ④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6-327页。
  ⑤鲁迅:《故事新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⑥庄周著,郭象注:《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第11页。
  ⑦鲁迅:《故事新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69页。
  ⑧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308-309页。
  ⑨刘笑敢著,陈静译:《“无为”思想的发展──从〈老子〉到〈淮南子〉》,《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2期,第94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鲁迅.故事新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鲁迅.鲁迅杂文·坟[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4]林语堂.中国人[M].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庄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陈赟.从“是非之知”到“莫若以明”:认识过程由“知”到“德”的升进——以《庄子·齐物论》为中心[J].天津社会科学,2012,(03):40-46.
  [8]梁启谈.从个体剖析到社会整体批判——对于《起死》的一种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1996,(12):37-42.
  [9]徐春根.论庄子的是非观[J].江汉论坛,2010,(06):62-65.
  [10]赵光亚.游戏的批判与批判的游戏——鲁迅小说《起死》的文化与本体意蕴[J].鲁迅研究月刊,2015,(04):28-35+79.
  [11]张明.启蒙的荒诞剧:《起死》主题新诠[J].山东社会科学,2018,(05):97-101.
  作者简介:
  房柔谕,第一作者,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助教,青岛理工大学琴島学院,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代婷婷,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讲师,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王建中在我国钢琴艺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他的很多钢琴作品在国内外艺术领域都得到了较好的传播。针对王建中钢琴作品的研究也可以较好明确这些钢琴作品的创作内涵,集中探索我国现代钢琴艺术的发展道路。本文先阐述了王建中和钢琴作品《情景》的创作背景,接着明确了王建中钢琴作品《情景》的艺术风格特点,最后从合理变换节拍、灵活选择触键方式、正确使用踏板、积极进行二次创作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这
期刊
【摘要】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普遍对短小精悍的视频以及各类吸睛咨询情有独钟,对于中华古老的戏曲文化,其被关注度极低。唱、念、做、打等技艺因学习难度大,耗费时间多,因此曲艺从业者以及传承者的人口基数逐渐下降。虽然处于新时代,但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当代人
期刊
【摘要】 自唐代以来,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便始终贯穿着历史文化脉络,具有独特且浓厚的东方美学气息。如今将传统水墨山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电影艺术结合起来,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而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影》便是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视觉效果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相结合,营造了极具东方美学的视觉意境,并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影像风格和创新理念,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好评和赞誉,同时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上的
期刊
【摘要】 现代社会,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传统文化的联系,对加强民族文化信心、构建社会主义强国意义关键。随着各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及创造在传统领域、生活领域、科学领域以及电视媒体领域的重要程度逐渐提高。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发表了相关内容的重要讲话。不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指明了前
期刊
【摘要】 文学翻译是书籍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学翻译,文学作品才能够被更多的读者发现和理解,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作品的一致性,就需要在客观性的基础上来完成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本文以文学作品的翻译现状作为基础,探究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客观性的重要性以及其具体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 文学翻译;客观性;取舍;翻译效果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各行各业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新的时代,人们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行业及企业对于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各类中职院校,也产生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人在职业技能、道德水平、文学综合素养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彰显着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者有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当代青年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更应当注重其职业道德培
期刊
【摘要】 灰色詈语作为詈语的一种,有着自身的内在层次。文章调查了平遥詈语72例,其中灰色詈语39例(包含同一词衍生出来的同义不同词形的词)。考释了三则平遥灰色詈语中看似有音无字的本字。  【关键词】 詈语;灰色詈语;本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106-02  平遥作为晋语的中心地带,其方言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许多
期刊
【摘要】 在文学翻译的历史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翻译领域苦心钻研,不僅翻译了大量的作品,更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许渊冲,当代翻译大师,他结合诗歌自身的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诗歌翻译要遵循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本文基于许先生的“三美”原则,对他所译的《无题》进行赏析,并对译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译。  【关键词】 文学翻译;许渊冲;“三美”
期刊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作品也呈现全球化的特点,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中,儿童文学作品因其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对儿童文学类读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译者应站在儿童的视角对译文进行翻译。本文以优秀文学作品《小王子》为例,结合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周克希、李继宏两种译本的部分内容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译本的翻译策略从而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尤金·A·奈达;功能
期刊
【摘要】 榆林地处陕西省最北端,与内蒙古接壤。明朝时在从东到西的“万里长城”上逐次设了九个边防重镇,榆林所在的延绥镇即为九边重镇之一。明“隆庆议和”之后,沿长城开设了十一处蒙汉互市场所。在榆林沿着长城的很多县城中,有一批专门从事长城边界贸易往来的人,群众将他们称之为“边客”,他们所从事的行当叫“边行”,他们每年从口外换购大量绒毛、皮张、牲畜、肉油等运回榆林,再把蒙民所需的绸缎、布匹、砖茶、药材等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