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报发展环境研究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37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这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对我国高校学报的释义,其中申明了学报三个重要特性,即归属的高校性、内容的学术理论性和出版(媒体)类别的期刊性,高校学报既是高校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整个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报与我国高等教育和出版业联系更为紧密,受其影响更为直接,特别是由于高校学报属于非盈利性的学术出版物,政策的扶持和推动对高校学报的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术环境和政策环境三个方面,考察影响和促进我国高校学报发展的环境因素,为学报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在十年动乱中受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摧残,1971年全国高校数量降到328所的最低点;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数量为598所,专任教师为20.6万人,在校生总数为85.6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虽然启动于经济领域,却迅速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变革与飞速发展时期。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思想,以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国策确立,高等教育拨乱反正,积极贯彻党和政府加速教育发展的国策,在以后几十年中,先后颁布了若干推动和加速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并全面付诸实施,经历了恢复建设、改革发展和跨越式前进几个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搭着经济发展的顺风车,一路飞驰,成就斐然。至止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数量已达1908所,高校教师增至116.8万人,在校生总数1885万人,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且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办学层次、结构优化、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水平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为高校学报的创办开辟了广阔的需求和生长空间,作为承载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学报,与此相应也必然在数量上与质量上得以长足发展。特别是我国高校中,在办刊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每所高校都办有一种或几种学报,因此,我国高校学报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是与我国高校数量的增加密切关联的。据有关统计资料,1976年,全国各高校出版学报总数大约有110余种。截至2008年,我国出版的期刊总量已达9 549种,其中高校学报大约有2000多种,占整个期刊总数将近1/4。仅从数量上看,高校学报的增长无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
  
  二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环境改善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高校学报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学术养分和学术资源。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我国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学术研究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迎来了国家科学发展的春天。与此相应,党和国家重视改善对学术研究的管理,加大了对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例如,1983年建立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的规划办公室负责制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方案,具体管理和筹措社会科学基金,检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情况,交流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组织对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等。1986年开始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资助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和1996年,分别召开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工作会议和“九五”规划工作暨项目评审会议。与此相应,各省市自治区也相应出台本地本行业及本领域的科学研究规划,如2002年初广东省出台的《广东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中,确定全省高校“十五”期间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方针、目标和任务,制订了加强重点学科、科研机构、科研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等主要措施,并确立了重大资助项目30项、一般资助项目200项、配套资助项目150项、专项任务研究项目70项,共有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与重点研究课题12大学科门类达140种之多。此外,教育部在加强高校学术管理和激励方面也不断出台举措,1994年3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科[1994]1号),采取有力措施,支持资助学术研究,同时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从1995年起,教育部设立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作为教育部三大奖之一,每3年评一次;1996年,教育部还发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随之许多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了本地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2003年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国科发基字[2003]142号),进一步规范科学技术的评价工作,建立健全了科学技术评价机制,增强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需要提到的还有,中共中央2004年初发出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目标机制和措施等,提出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体制改革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评审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学术探索的倡导与兴盛、学术空气的宽松与浓厚、学术资源开发与积累以及学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强大,有效地推动高校学报的发展。
  
  三 改革开放以来促进高校学报发展的政策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几个具有纲领性的文件,为高校学报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政策、组织和方向性的保证,在高校学报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一是上溯到1973年毛泽东作出了关于大学学报要公开的指示,在最高领导人的推动下,“文化大革命”冲击下停刊7年的大学学报开始陆续复刊,到1976年复刊和新创办的高校学报达100余家。但这段时间我国依然处于“文化大革命”语境绝对控制下,强调把高校学报办成“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办刊方针上整体难脱极“左”路线窠臼。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学报在最高领导人的推动下恢复了至少是形式上的正常出版。
  其二是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办好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1978)。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拨乱反正的重要时期,1978年6月教育部即在武汉召开了高校学报工作座谈会,总结了高校学报复刊以来的情况,研究了我国高校学报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问题。会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明确了高校学报的性质、定位、任务、作用以及学报的领导和编辑部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冻不久尚处于恢复期的我国高校学报及时地提供了政策保证,也为今后高校学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其三是教育部《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座谈会纪要》(1984年[027]号)。1984年,教育部在北京召集有关高校学报负责人召开了关于高校学报工作的座谈会,会议研究讨论了有关高校学报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学报办刊的若干要义,保证了学报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快速发展。
  其四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年[3]号)。《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共21条,其中对高校学报的性质、地位、任务、权利与义务、组织机构、人员和经费以及运作方式等等,都作了基本的规定。这是国家教育部加强对高校学报管理、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20年来关于高校学报工作带有法规性的文件。
  其五是新闻出版署《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新出期[1998]109号)。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在调整全国期刊结构中,于期刊类别中单设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并在当时全国报刊治理整顿的形势下,该文第四条明确规定:“列入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高校学报,不计人期刊治理的压缩指标及新办期刊指标。”这可说是国家对促进高校学报繁荣发展所制定的有别于其他期刊的特殊倾斜政策,对促进高校学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六是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意见》(教社政[2002]10号)。2002年7月29日-30日,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作了题为《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重要报告,客观地分析了我国高校学报的状况,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出了极具建设性和操作性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会议纪要》(教社政厅[2002]5号),并在此基础上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意见》(2002-09-13),提出了转变高校社科学报的办刊理念、优化学报结构、启动名刊名栏建设工程、严肃学术纪律和学术规范,积极探索、改革学报的管理体制,建立社科学报评估体系,促进学报办刊条件的改善和整体质量提高等一系列具体措施。这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高校学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的提升转变的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校学报转变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内涵发展的道路。
  其七是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新出产业[2009]298号)、《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出政发[2010]1号)。这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为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促进我国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在短时间内连续颁发的两个重要文件,也是我国新闻出版业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战果,在全行业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吹响的新一轮深化改革之号角。这次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努力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其改革步骤和时间表正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说:“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在两年内完成中央党政部门在京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以及所有地方的出版集团、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任务,一部分还要完成股份制改造任务,在转制、脱钩之后进一步推动产业集中和企业重组,组建中国出版旗舰。”据悉,新闻出版总署对报刊业实行退出机制即将发布新规,即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报刊将每3年一次实行末位淘汰,退出比例不低于本区域(省市区)报刊总数的3%。这就意味着,每3年将会有300多家报刊必须退出报刊业。
  对于我国高校学报而言,目前已经是山雨欲来,尽管高校学报是否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还在讨论中,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改革浪潮势必对我国高校学报目前恪守的办刊理念、办刊体制、运行机制和模式等方面,将会有一个深层次的触及并使其发生带有根本性的转变,对高校学报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学报的出版必将纳入我国文化出版业产业化市场化大发展框架中运行。但是,鉴于高校学报的性质和特点,政策的扶持与经费的资助,仍然是高校学报发展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以政策为导向的行政手段显然是促进学报改革的最重要的推手。同时,应积极探索高校学报专业化、集团化改革发展的路径,尽快构建高校学报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和机制,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学报健康、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学报已由最初的百余家猛增到2000多家。高校学报的迅猛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大环境作用无法分开,特别是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术环境的改善以及政策的推动。作为展现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的信息载体和媒介,高校学报在促进高校科研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和学术的繁荣、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诸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学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且为人们诟病,正因如此,深化改革、消除弊端、激发活力、提升内涵,便成为促进我国高校学报健康发展当一不二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3][5]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82
  [2][4][7]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673
  [6]杨荣星,中国学报编辑学导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27
  [8]柳斌杰,高举旗帜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在出版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2-18
  [9]苏永通,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报刊末位淘汰制3年拟停刊3%[EB/OL]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6-10/133920450723,shtml,2010-06-10
其他文献
文章采用弹性系数可变生产函数计算了中国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出口增长率、出口规模、出口产出比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28个大类行
摘要:  美编与文编,这是两个业内通识的简称。美编,指美术编辑;文编,指文字编辑。他们统属于责任编辑这一出版工作项目之下,而又有具体的业务分工。就中国而言,还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术编辑与文字编辑就已分野,图书期刊的美术编辑与文字编辑有着明确分工。进入新世纪,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双方的素质互补,显得更为急迫,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的深度融合,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  美编文编深度合作  一、循名求
由于数据量大,目前大多数端元提取算法均需较长的计算时间,限制了这些算法的有效应用。本文提出了以光谱梯度特征为搜索条件的快速端元提取方法,其核心包括基于光谱梯度特征的候选端元快速筛选和基于光谱解混误差的端元识别两部分。由于能够从影像中快速筛选出少量的像元光谱作为候选端元,故具有较好的计算性能;同时由于避免了非端元光谱参与端元识别,使得识别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试验表明,相比经典的IEA算法和ECHO
对五四新文化语境中的翻译诗歌展开讨论是译介学关注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创造社创办的刊物为依托。以分析创造社译诗热潮兴起的原因为切入点,从翻译数量和国别、诗歌形式、译诗
近年来,金融监察工作对维护金融系统良好的行业风尚,创建具有“廉洁、勤政、高效、求是、务实”品质的金融职工队伍,确保国家金融方针的贯彻执行,均日益显示出积极的作用。但
《测绘学报》编辑部热忱感谢各位审稿专家在2017年度对本刊的大力支持。专家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对送审稿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读,并提出了具体而中肯的审稿意见,有力地支持了本刊的审稿工作。编辑部向今年以来参与审稿的专家表达衷心的感谢!
期刊
在维新语境下梁启超把社会主义形象塑造成公有制、平等、救资本主义之弊、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等形象,进而他以“大同学说”为理论基础来解读社会主义,主张在当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实
《良友》画报作为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文化记忆的文本载体,呈现了上海时尚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图景,同时建构了上海阴性妩媚的城市文化记忆特征,并成为都市现代性消费主义文化
抗战胜利后,《观察》周刊思想活跃,围绕垄断资本、利益集团、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平等,以及中外经济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是深入和理性的,不少主张具有正面意义,起到了
相对于党报而言,都市报在读者定位、报道内容、新闻文风等方面与之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对都市报地方新闻稿件的选择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本文将对这种“特殊的要求”加以分析,尝试寻找都市报地方新闻稿件选择的一般规律。    一 我们的报纸在为谁服务    这是我们在谈稿件选择之前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众所周知,都市报是市民生活报。那么它的读者是所有的市民吗?不是!因为市民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这里面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