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园文化对大学的和谐发展起着引领作用,能提升大学的竞争力,对师生员工起到陶冶的作用,也是增强师生凝聚力的关键。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要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良好的师德,树立良好的教风;加强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引导,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几个方面努力。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四个方面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范围,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内部环境和师生员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某一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也包括人文环境的表现,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以及人际关系上。和谐校园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校园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校园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对大学理想的追求,烘托出教书育人的崭新精神境界。无论是大学学科与专业的协调设置与发展、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师生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校园文化的支撑与影响。
一、校园文化及其作用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校园文化对大学的和谐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晶,同时又可以反过来引导实践。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大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大学的和谐发展。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既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困扰许多高校的问题。大学要应对这些问题,必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谐校园建设,以正确的理论作先导,才能使大学在建设过程中,既办出自身特色,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谐发展。
2.校园文化能提升大学的竞争力。
目前大学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上,同时也表现在以内在精神、内部管理等为基本内容的“软实力”上。国内外的一流大学,之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不仅仅在于其办学规模、学科层次、资金调入等硬实力,更多的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严谨的学风等软实力。
3.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起着陶冶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補充,它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提高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论水平,将理论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帮助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以更好地投身到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去。总之,和谐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于大学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4.校园文化是增强师生凝聚力的关键。
校园文化使校园里的师生员工心系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不记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共同为校园的和谐发展而努力。一方面,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全校的师生员工共享学校的荣誉和权利,让在校的师生员工对学校形成一种共同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和谐校园文化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师生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与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奋斗。
二、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变成现实,就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紧密联系新时期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切实组织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荣誉观,使大学生真正能够勤学惜时,珍视和把握机遇,切实承担起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从整体上、制度上得到加强和改进,要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的教育机制、道德规范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等,通过发挥各种机制的作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班委会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把是否具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优选干的重要条件,通过学生党员、干部的表率示范作用,营造爱学习、求上进、盼成才的良好氛围。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咨询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利用心理测试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以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培养良好的师德,树立良好的教风。
(1)通过组织学习,着力提升广大教师的道德思维、道德推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主体性意识,升华教师以人格为核心的道德精神和道德修养。还可以通过开辟理论学习专栏、组织理论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社会调查等方式,引导广大教师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建立和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将师德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把师德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同时应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采取教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调动教师严格自律的热情,以达到慎独的思想境界。师德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真正关心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
(3)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端正学术风气。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端正学术风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学术行为,树立良好学术风气,促进和保障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高校管理中,建立共同目标,使学校组织全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并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调节人际关系。
高校应创设人际交往的条件和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沟通渠道,如网络,如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联谊会,开展教研、文艺、体育等活动,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各种交往的机会。要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消除沟通障碍,使信息传递畅通无阻,信息交流及时、准确,以形成一种和谐的心理气氛,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共事,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
4.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引导,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在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过程中,坚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原则,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去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切实加强管理,统一思想,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有效防止校园文化活动中不健康的内容和形式出现,确保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和进行。
(1)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素质。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素质直接决定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决定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实现程度。所以,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培养学生骨干,锻炼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支持,要努力使他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先进的活动知识、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以保障校园文化活动蓬勃的生命力。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可以举办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辩论赛等竞赛活动,创造和谐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融洽校园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组织各种公益活动,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合格的建设者首先应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公益活动中,学生可以走出校门,深入群众,既锻炼才干、增长见识,又可以帮助部分学生改掉“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片面认识,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江苏高教,2005,(05).
[2]王德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9).
[3]朱之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四个方面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范围,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内部环境和师生员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某一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也包括人文环境的表现,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以及人际关系上。和谐校园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校园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校园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对大学理想的追求,烘托出教书育人的崭新精神境界。无论是大学学科与专业的协调设置与发展、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师生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校园文化的支撑与影响。
一、校园文化及其作用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校园文化对大学的和谐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晶,同时又可以反过来引导实践。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大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大学的和谐发展。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既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困扰许多高校的问题。大学要应对这些问题,必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谐校园建设,以正确的理论作先导,才能使大学在建设过程中,既办出自身特色,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谐发展。
2.校园文化能提升大学的竞争力。
目前大学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上,同时也表现在以内在精神、内部管理等为基本内容的“软实力”上。国内外的一流大学,之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不仅仅在于其办学规模、学科层次、资金调入等硬实力,更多的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严谨的学风等软实力。
3.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起着陶冶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補充,它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提高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论水平,将理论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帮助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以更好地投身到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去。总之,和谐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于大学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4.校园文化是增强师生凝聚力的关键。
校园文化使校园里的师生员工心系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不记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共同为校园的和谐发展而努力。一方面,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全校的师生员工共享学校的荣誉和权利,让在校的师生员工对学校形成一种共同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和谐校园文化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师生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与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奋斗。
二、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变成现实,就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紧密联系新时期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切实组织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荣誉观,使大学生真正能够勤学惜时,珍视和把握机遇,切实承担起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从整体上、制度上得到加强和改进,要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的教育机制、道德规范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等,通过发挥各种机制的作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班委会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把是否具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优选干的重要条件,通过学生党员、干部的表率示范作用,营造爱学习、求上进、盼成才的良好氛围。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咨询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利用心理测试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以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培养良好的师德,树立良好的教风。
(1)通过组织学习,着力提升广大教师的道德思维、道德推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主体性意识,升华教师以人格为核心的道德精神和道德修养。还可以通过开辟理论学习专栏、组织理论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社会调查等方式,引导广大教师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建立和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将师德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把师德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同时应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采取教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调动教师严格自律的热情,以达到慎独的思想境界。师德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真正关心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
(3)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端正学术风气。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端正学术风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学术行为,树立良好学术风气,促进和保障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高校管理中,建立共同目标,使学校组织全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并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调节人际关系。
高校应创设人际交往的条件和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沟通渠道,如网络,如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联谊会,开展教研、文艺、体育等活动,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各种交往的机会。要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消除沟通障碍,使信息传递畅通无阻,信息交流及时、准确,以形成一种和谐的心理气氛,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共事,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
4.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引导,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在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过程中,坚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原则,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去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切实加强管理,统一思想,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有效防止校园文化活动中不健康的内容和形式出现,确保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和进行。
(1)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素质。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素质直接决定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决定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实现程度。所以,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培养学生骨干,锻炼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支持,要努力使他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先进的活动知识、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以保障校园文化活动蓬勃的生命力。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可以举办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辩论赛等竞赛活动,创造和谐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融洽校园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组织各种公益活动,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合格的建设者首先应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公益活动中,学生可以走出校门,深入群众,既锻炼才干、增长见识,又可以帮助部分学生改掉“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片面认识,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江苏高教,2005,(05).
[2]王德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9).
[3]朱之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