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当前的课堂,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固定单一,即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流,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实现应试教育目标上具有优势,但是教学过程是死板沉闷的,缺乏生机和活力,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吸引力。鉴于此,有必要对当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探索,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精彩有趣。本文以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进行说明与描述。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方法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对于学生对历史、地理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以及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保意识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验,首先对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总结,然后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实践意义进行阐述。
一、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墨守成规。
部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和记住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至于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在学生身上得到了落实一点都不在乎。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课本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当做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课堂上始终围绕教材知识进行反复讲练,“灌输”的意味极浓,这种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后果是学生尽管学会和掌握了书本知识,但是对此门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几乎成了背诵教材和应付考试的机器。
2.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教师过于强调考试重点。在这种情形下,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便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流,这种模式造成的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丧失,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操纵者,学生几乎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总之,这种教学模式让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不能得到提高。
3.学生对课程作用不了解、不重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这门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是不了解的,他们认为,这门课程无非就是不断背诵、记忆,学习起来极为枯燥,体会不到它的学习作用和价值,因此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鉴于篇幅的限制笔者不再一一赘述,希望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下面,笔者就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进行详细描述。
二、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前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学习主体性特征被忽视,学习个性被压抑。《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学生的学习素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对当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指导学生采取探究式的方式对历史与社会知识进行了解、收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达到强化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八单元第三课中《维新变法运动》这一节内容时,在让学生进行预习导学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有人说,谭嗣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真是一个英雄。也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谭嗣同也太傻了。你是如何看待谭嗣同的选择的?2.你知道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吗?它在中国行得通吗?请用简明的历史事实说明。3.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4.简单比较“维新派”和“洋务派”,通过双方对救国方法的认识的比较,你认为“维新派”和“洋务派”哪个更进步?4.为什么百日维新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5.戊戌变法在中国是注定要失败的,为什么?让学生结合对课本内容的初步阅读,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这样就做到了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2.运用分层式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学生在智商、知识接受程度、学习水平、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方面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的,然而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这些方面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习惯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既妨碍了学生学习个性和爱好特长的发展,又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一种全新课程理念:“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本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正视学生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授课要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并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与发展。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课中《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这节内容时,我就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如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为A层次学生,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为B层次学生,能力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然后按照学生的层次提出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如C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是了解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知道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和商鞅变法内容和作用;B层次学生,除了要达到C层次目标,还要能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原因,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A层次学生,除了要实现B层次目标外,还要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和分析变革与争霸的作用及意义。 这样,通过实施分层式教学法,我们便能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整地接受教学内容,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用,学有所得,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更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有促进意义。
3.运用多媒体式教学法,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历史与社会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有力工具。”鉴于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声像并茂、画面逼真、生动形象等优势,将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如此,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便会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八单元第一课中《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因为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重复性,学生无法对当时的情况有真实的感知和了解,我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二十世纪战争解密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并以图文并茂和图文互证的方式,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解释,如此我便将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对八国联军所犯下的罪行有了最全面的了解,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因为多媒体技术给学生造成了视觉上的冲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了铺垫。
4.运用生活式教学法,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课程学习价值。
常规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教师将教学眼光局限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在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却忽略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趣味和作用,自然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十分低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鉴于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历史与社会问题,大力挖掘历史与社会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因素,让学生从实际中挖掘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生活内涵,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与社会就在身边,体验到此门课程的学习价值,进而真正领悟到它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七单元第三课中《生活的时代印记》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出示了以“时代印记”为主题的幻灯片,如“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发型”:50年代的麻花辫,60年代的刘胡兰头,70年代的山口百惠头,80年代爆炸式的发卷,90年代歪马尾,21时机丰富多彩的发型;“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娱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典歌曲,改革开放后的经典歌曲,新世纪的流行歌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优秀电影,改革开放后的优秀电影,新世纪的中国优秀电影;“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交通”: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不便,60年代卡车和拖拉机,70年代自行车王国,80年代公共汽车,90年代私家车流行,新世纪的高铁、飞机,等等。之后,我还让学生讨论了一些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探讨21时机的三大件,说说现在他们现在与父母出去购物付款方式除了付现金外,一般还会用什么方式,等等。这一系列教学措施,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体会了人们的消费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相应变化。另外,因为部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已经或者现在正经历着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十分贴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拉近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验到了此门课程的学习价值,进而以更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对这一课程进行了探索和学习。
5.运用实践性教学法,体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当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传统的室内课,这让学生觉得很疲惫,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却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周围的事物及现象。《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力图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当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鉴于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适当地改变室内课程,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此门课程也是可以在脱离了教室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特征,从而让学生动起来,并以此达到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在社区中生活》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知道了社区的各个功能,认识到了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之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以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为调查范围,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一项调查活动,调查问题可以有:你喜欢你生活的社区吗?你觉得社区为你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之处?觉得社区中的哪些服务体现出了政治、经济、医疗服务、管理、文化等功能?你希望社区可以增加哪些活动?对生活的社区有什么未向展望?对调查的相关资料进行认真总结,并撰写小论文。这样,我就将学生场地由固定的室内场所——教室搬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室外,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到了社区生活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进而逐步形成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三、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意义
1.使教学方法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师习惯采用的以自身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不符合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各种教学方法出现在了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舞台上,如探究式、生活式、实践式、多媒体式等,学生从单一固定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的枷锁中解脱了出来,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丰富多彩,从而转变了学习态度,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为了实现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广大教师积极研究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由此得到启发,开始屏蔽传统的应试思想,依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全新理念,大力探索和研究切之可行的教学措施,在课堂上会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身份由原来的科研型变为经验型,教学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对当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精彩有趣,以此促使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童丹霞.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9.
[2]宋庆兰.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电教,2008-08-10.
[3]黄晓燕.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04-10.
[4]金俊军.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价值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12-05.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方法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对于学生对历史、地理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以及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保意识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验,首先对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总结,然后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实践意义进行阐述。
一、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墨守成规。
部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和记住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至于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在学生身上得到了落实一点都不在乎。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课本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当做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课堂上始终围绕教材知识进行反复讲练,“灌输”的意味极浓,这种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后果是学生尽管学会和掌握了书本知识,但是对此门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几乎成了背诵教材和应付考试的机器。
2.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教师过于强调考试重点。在这种情形下,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便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流,这种模式造成的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丧失,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操纵者,学生几乎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总之,这种教学模式让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不能得到提高。
3.学生对课程作用不了解、不重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这门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是不了解的,他们认为,这门课程无非就是不断背诵、记忆,学习起来极为枯燥,体会不到它的学习作用和价值,因此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鉴于篇幅的限制笔者不再一一赘述,希望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下面,笔者就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进行详细描述。
二、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前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学习主体性特征被忽视,学习个性被压抑。《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学生的学习素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对当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指导学生采取探究式的方式对历史与社会知识进行了解、收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达到强化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八单元第三课中《维新变法运动》这一节内容时,在让学生进行预习导学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有人说,谭嗣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真是一个英雄。也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谭嗣同也太傻了。你是如何看待谭嗣同的选择的?2.你知道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吗?它在中国行得通吗?请用简明的历史事实说明。3.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4.简单比较“维新派”和“洋务派”,通过双方对救国方法的认识的比较,你认为“维新派”和“洋务派”哪个更进步?4.为什么百日维新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5.戊戌变法在中国是注定要失败的,为什么?让学生结合对课本内容的初步阅读,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这样就做到了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2.运用分层式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学生在智商、知识接受程度、学习水平、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方面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的,然而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这些方面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习惯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既妨碍了学生学习个性和爱好特长的发展,又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一种全新课程理念:“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本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正视学生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授课要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并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与发展。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课中《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这节内容时,我就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如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为A层次学生,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为B层次学生,能力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然后按照学生的层次提出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如C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是了解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知道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和商鞅变法内容和作用;B层次学生,除了要达到C层次目标,还要能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原因,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A层次学生,除了要实现B层次目标外,还要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和分析变革与争霸的作用及意义。 这样,通过实施分层式教学法,我们便能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整地接受教学内容,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用,学有所得,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更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有促进意义。
3.运用多媒体式教学法,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历史与社会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有力工具。”鉴于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声像并茂、画面逼真、生动形象等优势,将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如此,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便会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八单元第一课中《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因为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重复性,学生无法对当时的情况有真实的感知和了解,我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二十世纪战争解密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并以图文并茂和图文互证的方式,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解释,如此我便将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对八国联军所犯下的罪行有了最全面的了解,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因为多媒体技术给学生造成了视觉上的冲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了铺垫。
4.运用生活式教学法,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课程学习价值。
常规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教师将教学眼光局限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在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却忽略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趣味和作用,自然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十分低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鉴于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历史与社会问题,大力挖掘历史与社会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因素,让学生从实际中挖掘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生活内涵,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与社会就在身边,体验到此门课程的学习价值,进而真正领悟到它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七单元第三课中《生活的时代印记》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出示了以“时代印记”为主题的幻灯片,如“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发型”:50年代的麻花辫,60年代的刘胡兰头,70年代的山口百惠头,80年代爆炸式的发卷,90年代歪马尾,21时机丰富多彩的发型;“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娱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典歌曲,改革开放后的经典歌曲,新世纪的流行歌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优秀电影,改革开放后的优秀电影,新世纪的中国优秀电影;“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交通”: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不便,60年代卡车和拖拉机,70年代自行车王国,80年代公共汽车,90年代私家车流行,新世纪的高铁、飞机,等等。之后,我还让学生讨论了一些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探讨21时机的三大件,说说现在他们现在与父母出去购物付款方式除了付现金外,一般还会用什么方式,等等。这一系列教学措施,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体会了人们的消费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相应变化。另外,因为部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已经或者现在正经历着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十分贴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拉近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验到了此门课程的学习价值,进而以更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对这一课程进行了探索和学习。
5.运用实践性教学法,体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当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传统的室内课,这让学生觉得很疲惫,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却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周围的事物及现象。《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力图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当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鉴于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适当地改变室内课程,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此门课程也是可以在脱离了教室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特征,从而让学生动起来,并以此达到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在社区中生活》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知道了社区的各个功能,认识到了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之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以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为调查范围,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一项调查活动,调查问题可以有:你喜欢你生活的社区吗?你觉得社区为你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之处?觉得社区中的哪些服务体现出了政治、经济、医疗服务、管理、文化等功能?你希望社区可以增加哪些活动?对生活的社区有什么未向展望?对调查的相关资料进行认真总结,并撰写小论文。这样,我就将学生场地由固定的室内场所——教室搬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室外,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到了社区生活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进而逐步形成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三、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意义
1.使教学方法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师习惯采用的以自身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不符合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各种教学方法出现在了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舞台上,如探究式、生活式、实践式、多媒体式等,学生从单一固定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的枷锁中解脱了出来,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丰富多彩,从而转变了学习态度,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为了实现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广大教师积极研究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由此得到启发,开始屏蔽传统的应试思想,依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全新理念,大力探索和研究切之可行的教学措施,在课堂上会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身份由原来的科研型变为经验型,教学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对当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精彩有趣,以此促使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童丹霞.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9.
[2]宋庆兰.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电教,2008-08-10.
[3]黄晓燕.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04-10.
[4]金俊军.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价值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