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在中国的绘画画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因其独特的外貌特征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直吸引着艺术家们的眼球,在人们不断地探索下展现着自己独特的气质和越来越强烈的吸引力。少数民族题材油画也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形式和表现语言给了人们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
艺术家们融入政治元素的表现手法是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开始的,创作者们当时主要以积极热情的红光亮题材为主要表现方式,这与政府的主导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刚起步的新中国美术创作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艺术家们在表现作品的同时也刻意的加入一些政治类元素,此时少数民族题材油画的出现给了人们一个合理的理由在创作的时候带上一丝政策的韵味,使得艺术家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艺术实践活动。20世纪70年代因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更加殷实交通出行更加便利致使一大批艺术家在此期间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寻找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一大批优秀的以少数民族风情为题材的艺术作品问世。时至今日,围绕少数民族题材进行艺术表现的创作风格变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不断给人以精神上的艺术享受。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循着作者的思路去追问历史,探寻本源,了解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画在写实绘画中艰难的探索之路,发展过程、以及留给人们溶于历史的独特民族文化。让我们踏着少数民族曾经走过的步子去细细寻找历史的演进印记,孜孜不倦汲取历史的艺术元素;不断求索融入在历史中的不可磨灭的少数民族风情。只有真正融于少数民族那深入骨髓,浓于血液的民族情怀才能真正进入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世界,它会使我们情不自禁的挥动笔刷,行云流水,循着自己的心,画出属于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一、少数民族题材在写实油画中的重要性
一种能代表国家的艺术必定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只有将一个国家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溶于艺术中,这种艺术才能像这个国家的魂一样由内而外的散发一种民族的韵味。少数民族因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和风俗习惯展现着强烈的本土艺术特质,它在绘画融入中国特色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正因为这种特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工作者纷至沓来,他们感受着不一样的民族风情,汲取着祖国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努力地将它们溶于艺术海洋中,试图创造一种带有祖国特色的艺术符号,这种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的艺术才是国家的,才是自己的。说到地域文化,说到民族特色,少数民族题材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质,使人们一呼一吸之间都无法忽视它在艺术中所能带来的巨大财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它包括形式上的新、内容上的新、审美上的新,而种种创新的要素更多的是根植于创作者个体独特的艺术体验和艺术土壤。所以许多绘画创作者们一直在追求,追求一种不受西方形形色色艺术观念所束缚的感觉,只有摆脱了被西方油画艺术观念所禁锢的思想枷锁,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们背井离乡,去西藏、去新疆、去内蒙古,去寻找发自内心的激情与灵感。他们深入许多具有民族特的地区独自生活、独自思考、独自体会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给他们的灵魂带来的一种震颤,在远离了喧闹的都市和西方艺术观念的束缚之后,长期的创作实践使他们独特的审美经验和感受得以突显出来,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他们以少数民族题材为创作源泉,找到了有别于西方写实绘画风格的道路。
二、少数民族题材油画的产生和发展进程
中国绘画创作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主要来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一大批画家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去各地寻觅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风,当他们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中时被各民族展现出的那种祥和朴素原始的美感所吸引,沉醉其中。他们观察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装扮、结婚嫁娶,民族风俗等,逐渐的被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格所折服,画家在其中所感受到的真、善、美深深地撼动着他们的心灵,灵感的源泉不断喷薄。当时涌现出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画家。吴作人是在1942年左右进入西部写生的,他当时完成了一批重要的能体现西部民族风情的画作,如《青海祭》、《高原傍晚》、《青海市场》、《喇嘛寺复道》等。
几年之后在1945年和1946年他根据当时西部写生的素材和灵感创作了《乌拉一记1945年青海旅行所见》和《负水者》两幅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1942年董希文到达重庆,创作了油画《苗族赶场》,在一年后1943年的7月他在进入敦煌石窟临摹壁画的时候灵感涌现创作了《云南驼夫的生活》、《祁连放牧》等作品,敦煌是一个灵感汇聚的地方,不仅仅是董希文在这找到了灵感,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敦煌写生的时候他的助手孙宗慰创作了一幅《塔尔寺宗喀巴塔》的油画写生,从创作年代上来看的话它是最早表现藏区风光的油画写生。
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在追求审美价值的同时也融入了较多政治因素。安定的社会环境使画家把更多的热情投于绘画中去,画家们通过强化色彩,重视笔触韵味等个性化的处理方式使得当时创作时期人物风格更加的突出,当时的创作构想更多的反映在了少數民族题材中,如董希文的《春到西藏》。
改革开放时期因中国的油画家学习和艺术交流的机会逐渐的增多,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影响也逐渐的加大,但是仍有一批艺术家们成功的借鉴了西方绘画经验创造出了一批非常惊艳的少数民族题材画作,如艾轩的《黄昏依旧》。
在新时期阶段关于绘画表现上的精神层次有了更高的突破,画家们在绘画表现时更多的注重了思想感情的融入,绘画题材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映人与人性的作品风格,有许多较为普遍的思想表现形式也偶有表现形式较为个性化的观念与情感作品。在此类作品上极具代表性的首先是陈丹青,他与他1980年创作的《西藏组图》为少数民族绘画题材的精神表现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21世纪初,这是一个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汇聚了无尽可能的时代一种又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商品一次次惊艳着人们的眼球,即使是以少数民族题材为创作思路的艺术家们也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感受到了历史的震颤。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变得多种多样,仍有以写实手法对少数民族的人物做更真实的描繪,更细腻的情感表达;也有超然于具象之外的,用抽象的手法来表达对少数民族情感的感悟;也有融入了强烈的民族情感,用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来突出地域的特点。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不管画家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现对绘画的理解,他们都是在用心诉说自己对少数民族情怀的眷恋之情。
艺术家们融入政治元素的表现手法是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开始的,创作者们当时主要以积极热情的红光亮题材为主要表现方式,这与政府的主导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刚起步的新中国美术创作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艺术家们在表现作品的同时也刻意的加入一些政治类元素,此时少数民族题材油画的出现给了人们一个合理的理由在创作的时候带上一丝政策的韵味,使得艺术家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艺术实践活动。20世纪70年代因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更加殷实交通出行更加便利致使一大批艺术家在此期间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寻找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一大批优秀的以少数民族风情为题材的艺术作品问世。时至今日,围绕少数民族题材进行艺术表现的创作风格变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不断给人以精神上的艺术享受。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循着作者的思路去追问历史,探寻本源,了解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画在写实绘画中艰难的探索之路,发展过程、以及留给人们溶于历史的独特民族文化。让我们踏着少数民族曾经走过的步子去细细寻找历史的演进印记,孜孜不倦汲取历史的艺术元素;不断求索融入在历史中的不可磨灭的少数民族风情。只有真正融于少数民族那深入骨髓,浓于血液的民族情怀才能真正进入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世界,它会使我们情不自禁的挥动笔刷,行云流水,循着自己的心,画出属于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一、少数民族题材在写实油画中的重要性
一种能代表国家的艺术必定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只有将一个国家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溶于艺术中,这种艺术才能像这个国家的魂一样由内而外的散发一种民族的韵味。少数民族因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和风俗习惯展现着强烈的本土艺术特质,它在绘画融入中国特色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正因为这种特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工作者纷至沓来,他们感受着不一样的民族风情,汲取着祖国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努力地将它们溶于艺术海洋中,试图创造一种带有祖国特色的艺术符号,这种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的艺术才是国家的,才是自己的。说到地域文化,说到民族特色,少数民族题材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质,使人们一呼一吸之间都无法忽视它在艺术中所能带来的巨大财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它包括形式上的新、内容上的新、审美上的新,而种种创新的要素更多的是根植于创作者个体独特的艺术体验和艺术土壤。所以许多绘画创作者们一直在追求,追求一种不受西方形形色色艺术观念所束缚的感觉,只有摆脱了被西方油画艺术观念所禁锢的思想枷锁,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们背井离乡,去西藏、去新疆、去内蒙古,去寻找发自内心的激情与灵感。他们深入许多具有民族特的地区独自生活、独自思考、独自体会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给他们的灵魂带来的一种震颤,在远离了喧闹的都市和西方艺术观念的束缚之后,长期的创作实践使他们独特的审美经验和感受得以突显出来,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他们以少数民族题材为创作源泉,找到了有别于西方写实绘画风格的道路。
二、少数民族题材油画的产生和发展进程
中国绘画创作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主要来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一大批画家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去各地寻觅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风,当他们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中时被各民族展现出的那种祥和朴素原始的美感所吸引,沉醉其中。他们观察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装扮、结婚嫁娶,民族风俗等,逐渐的被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格所折服,画家在其中所感受到的真、善、美深深地撼动着他们的心灵,灵感的源泉不断喷薄。当时涌现出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画家。吴作人是在1942年左右进入西部写生的,他当时完成了一批重要的能体现西部民族风情的画作,如《青海祭》、《高原傍晚》、《青海市场》、《喇嘛寺复道》等。
几年之后在1945年和1946年他根据当时西部写生的素材和灵感创作了《乌拉一记1945年青海旅行所见》和《负水者》两幅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1942年董希文到达重庆,创作了油画《苗族赶场》,在一年后1943年的7月他在进入敦煌石窟临摹壁画的时候灵感涌现创作了《云南驼夫的生活》、《祁连放牧》等作品,敦煌是一个灵感汇聚的地方,不仅仅是董希文在这找到了灵感,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敦煌写生的时候他的助手孙宗慰创作了一幅《塔尔寺宗喀巴塔》的油画写生,从创作年代上来看的话它是最早表现藏区风光的油画写生。
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在追求审美价值的同时也融入了较多政治因素。安定的社会环境使画家把更多的热情投于绘画中去,画家们通过强化色彩,重视笔触韵味等个性化的处理方式使得当时创作时期人物风格更加的突出,当时的创作构想更多的反映在了少數民族题材中,如董希文的《春到西藏》。
改革开放时期因中国的油画家学习和艺术交流的机会逐渐的增多,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影响也逐渐的加大,但是仍有一批艺术家们成功的借鉴了西方绘画经验创造出了一批非常惊艳的少数民族题材画作,如艾轩的《黄昏依旧》。
在新时期阶段关于绘画表现上的精神层次有了更高的突破,画家们在绘画表现时更多的注重了思想感情的融入,绘画题材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映人与人性的作品风格,有许多较为普遍的思想表现形式也偶有表现形式较为个性化的观念与情感作品。在此类作品上极具代表性的首先是陈丹青,他与他1980年创作的《西藏组图》为少数民族绘画题材的精神表现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21世纪初,这是一个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汇聚了无尽可能的时代一种又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商品一次次惊艳着人们的眼球,即使是以少数民族题材为创作思路的艺术家们也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感受到了历史的震颤。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变得多种多样,仍有以写实手法对少数民族的人物做更真实的描繪,更细腻的情感表达;也有超然于具象之外的,用抽象的手法来表达对少数民族情感的感悟;也有融入了强烈的民族情感,用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来突出地域的特点。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不管画家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现对绘画的理解,他们都是在用心诉说自己对少数民族情怀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