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农民为何只能选择“倒牛奶、埋蔬菜”,而不将滞销的产品捐赠出去?这是因为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大多要农民自己承担。反观中国,以电商模式帮助贫困户渡过难关,既是由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是跨地域、跨产业、跨部门的社会总动员。
“倒掉牛奶、捣碎鸡蛋、埋掉蔬菜……”疫情下,美国大批滞销的农产品以这种形式被浪费,重现了大萧条时期的景象。据估计,美国奶农在疫情期间,每天倒掉的牛奶高达约1400万升。
而在同一时间,中国的各大电商平台上,一场又一场“全民助农”活动正在进行:淘宝“吃货助农”会场上线仅3天,在线销售滞销农产品达300万斤;京东“京心助农”上线8个月,累计销售3亿件农产品……“中国电商”一度成为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的关键词。
中国农户为何“不倒牛奶”
美国农民为何只能选择“倒牛奶、埋蔬菜”,而不将滞销的产品捐赠出去?这是因为如果选择捐赠,农产品从收割、加工再到运输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大多需要农民自己承担。
反观中国,以电商模式帮助贫困户渡过难关,既是由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是跨地域、跨产业、跨部门的社会总动员。
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等16家中央单位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完成了对中国电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
2020年3月,商务部发布《关于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商务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电商扶贫、产销对接等举措落实。多家电商企业迅速跟进,共同帮助贫困地区渡过难关。比如,拼多多上线“抗疫助农”专区,覆盖全国近400个农产区,包括23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产品等。
中国电商扶贫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修路架桥、通邮联网……在中国益贫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扶贫资源精准配置,社会力量被广泛动员,贫困地区拥有和其他地区平等乃至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
如今,“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一店带多村”等多种精准电商扶贫模式涌现出来。“一网通天下”的扶贫模式,正在翻起数字经济的巨浪。
数据显示:2019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2392.4亿元。2020年,这一数额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26%。电商,已然成为减贫利器。
谁来先走“一公里”
鲜货“出山”这“最先一公里”,其实也是最难的一公里。“最先一公里”,狭义指农产品出村进城所需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广义则可涵盖整个农村流通体系,并可延伸至最源头的育种研发与种植养殖。
数据显示,美国农产品采摘后尽快处理的预冷率达到60%至80%,而中国一度只有5%。
农村电商如何走好这“一公里”,至关重要。对此,“最先一公里”国家三大工程早已启动。
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在河北、山西等16个省(区、市),依托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围绕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除了顶层布局和国家扶持,加入“抢修一公里道路”队伍的电商平台也越来越多。例如,物流服务平台菜鸟驿站探索的县域物流共配项目,已经覆盖全國900多个县域,力解“快递下乡不进村”的难题。
2020年11月,全国五大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产地仓)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预计1年可将100万吨生鲜农产品直供全国餐桌。
中国电商这“一公里”的路程,还在不断行进中,需要多方主体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创新市场模式的鼎力保障,值得拭目以待。
打破“贫穷魔咒”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2013年发出这一灵魂拷问。
走遍五大洲、深入10余个国家的贫困人群,他们发现:尽管每年都有大笔援助资金注入,也不乏当地政府推广各类支持性政策,但彼时,全球仍有约10亿人每天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贫穷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也一筹莫展,似乎成为了一道解不开的魔咒。
减贫之所以难,主要在于两点:首先是增长的悖论。世界减贫实践证明,以发展自动促减贫存在力不能及的阶段。财富一直“滚雪球”,贫困却日益“堡垒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在面对贫困问题时往往一筹莫展。
其次是市场的失灵。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作为实现减贫的重要力量。然而,市场配置资源却是以效率为原则,越到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阶段,市场就越消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原因,往往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甚至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在整体分配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
减贫问题如此艰难,但中国在2020年底宣布,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累计让近8亿人摆脱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减贫“攻坚战”。曾经的世纪难题,有了中国答案。
如今,电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万企帮万村、驻村帮扶、易地搬迁……在中国减贫事业的词典中,关键词不断充实、释义日趋丰富,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
(《瞭望》新闻周刊等)
“倒掉牛奶、捣碎鸡蛋、埋掉蔬菜……”疫情下,美国大批滞销的农产品以这种形式被浪费,重现了大萧条时期的景象。据估计,美国奶农在疫情期间,每天倒掉的牛奶高达约1400万升。
而在同一时间,中国的各大电商平台上,一场又一场“全民助农”活动正在进行:淘宝“吃货助农”会场上线仅3天,在线销售滞销农产品达300万斤;京东“京心助农”上线8个月,累计销售3亿件农产品……“中国电商”一度成为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的关键词。
中国农户为何“不倒牛奶”
美国农民为何只能选择“倒牛奶、埋蔬菜”,而不将滞销的产品捐赠出去?这是因为如果选择捐赠,农产品从收割、加工再到运输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大多需要农民自己承担。
反观中国,以电商模式帮助贫困户渡过难关,既是由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是跨地域、跨产业、跨部门的社会总动员。
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等16家中央单位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完成了对中国电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
2020年3月,商务部发布《关于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商务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电商扶贫、产销对接等举措落实。多家电商企业迅速跟进,共同帮助贫困地区渡过难关。比如,拼多多上线“抗疫助农”专区,覆盖全国近400个农产区,包括23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产品等。
中国电商扶贫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修路架桥、通邮联网……在中国益贫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扶贫资源精准配置,社会力量被广泛动员,贫困地区拥有和其他地区平等乃至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
如今,“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一店带多村”等多种精准电商扶贫模式涌现出来。“一网通天下”的扶贫模式,正在翻起数字经济的巨浪。
数据显示:2019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2392.4亿元。2020年,这一数额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26%。电商,已然成为减贫利器。
谁来先走“一公里”
鲜货“出山”这“最先一公里”,其实也是最难的一公里。“最先一公里”,狭义指农产品出村进城所需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广义则可涵盖整个农村流通体系,并可延伸至最源头的育种研发与种植养殖。
数据显示,美国农产品采摘后尽快处理的预冷率达到60%至80%,而中国一度只有5%。
农村电商如何走好这“一公里”,至关重要。对此,“最先一公里”国家三大工程早已启动。
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在河北、山西等16个省(区、市),依托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围绕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除了顶层布局和国家扶持,加入“抢修一公里道路”队伍的电商平台也越来越多。例如,物流服务平台菜鸟驿站探索的县域物流共配项目,已经覆盖全國900多个县域,力解“快递下乡不进村”的难题。
2020年11月,全国五大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产地仓)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预计1年可将100万吨生鲜农产品直供全国餐桌。
中国电商这“一公里”的路程,还在不断行进中,需要多方主体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创新市场模式的鼎力保障,值得拭目以待。
打破“贫穷魔咒”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2013年发出这一灵魂拷问。
走遍五大洲、深入10余个国家的贫困人群,他们发现:尽管每年都有大笔援助资金注入,也不乏当地政府推广各类支持性政策,但彼时,全球仍有约10亿人每天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贫穷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也一筹莫展,似乎成为了一道解不开的魔咒。
减贫之所以难,主要在于两点:首先是增长的悖论。世界减贫实践证明,以发展自动促减贫存在力不能及的阶段。财富一直“滚雪球”,贫困却日益“堡垒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在面对贫困问题时往往一筹莫展。
其次是市场的失灵。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作为实现减贫的重要力量。然而,市场配置资源却是以效率为原则,越到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阶段,市场就越消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原因,往往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甚至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在整体分配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
减贫问题如此艰难,但中国在2020年底宣布,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累计让近8亿人摆脱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减贫“攻坚战”。曾经的世纪难题,有了中国答案。
如今,电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万企帮万村、驻村帮扶、易地搬迁……在中国减贫事业的词典中,关键词不断充实、释义日趋丰富,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
(《瞭望》新闻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