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Cr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学校学生经常会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如果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增加一些数学史知识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与切身体会,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问题。
  关键词: 数学史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 作用
  
  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认为,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确实比较抽象、枯燥且乏味,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但是,总结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如果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增加一些数学史知识,那么对于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致学好数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亲身实践,谈谈适当增加数学史内容的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数学在生产生活和科技实验发展中所体现的价值是巨大的,但数学是什么?数学究竟有哪些用处呢?学生中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很多职业学校学生都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课就行了,而对于数学来说,会多少都无所谓,反正我以后又不靠数学吃饭。然而,如果在数学教学中作适当补充,就能激发学生想了解数学,想认识数学,想提高数学水平的迫切心情。例如,在讲函数的应用题时,我告诉学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是先通过数字推算出来的,然后才由天文学家观测到;当用到计算器计算结果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计算工具的演变和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史料;而由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无不是数字化的战争,其核心的技术的数学技术……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老师不仅要透彻了解所教的数学知识,还要从宏观上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若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的来源、典故及历史演变过程,则会使学生视野开阔,兴趣盎然。
  例如,在“概率”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上课之前讲了一个小故事:1651年夏天,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在一次旅行途中,遇到了一个名叫梅累的贵族公子。梅累经常出入赌博场,为消除旅途的疲乏与寂寞,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分赌注”的问题,向帕斯卡请教。问题是这样的:一次,梅累和赌友掷骰子,各人下赌注32个金币,约定先赢三局为胜(梅累如果先掷出三次6点,或者赌友先掷出三次4点就算赢了对方)。赌博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梅累已经两次掷出6点(赢了两局),而赌友已经掷出一次4点(赢了一局),这时梅累接到通知,要其马上去陪国王接见贵宾,赌局只好中断了,那么,留下的这64个金币两人应该怎样分才算合理呢?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故事,都急于知道答案。这节课上,每个学生都听得都很认真,我教得也很轻松,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在“对数”新课教学中,我给学生讲了有关对数的故事。1614年,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出版《奇妙的对数表》一书,在前言里,纳皮尔告诉我们他发明对数的动机:“没有什么比大数的乘、除、开平方或开立方运算更让数学工作者头痛、更阻碍计算者的了。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因此,我开始考虑怎样消除这些障碍。经过长期思索,我终于找到了一些漂亮的简短法则……”对数发明后,人们(特别是天文学家)的计算量大大减少。200年后,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评价说,由于对数的发现,“天文学家的寿命增加了一倍”。1614年,英国数学家、伦敦格雷沙姆学院首任几何学教授布里格斯阅读了纳皮尔的《奇妙的对数表》。此前,布里格斯正从事天文学研究,繁重的天文计算正是他试图克服的困难。纳皮尔的对数著作深深地吸引了他。在翌年3月10日写给朋友詹姆斯·乌歇尔的信中,布里格斯这样写道:“纳皮尔爵士出版了一部著作,包含了他新发明的奇妙对数。我希望今夏与他见面,因为我从未见到过一本能让我如此快乐,令我如此惊奇的书。”1615年夏天两人于爱丁堡会面后,共同商定以10为对数的底,且以0作为1的对数。1617年,布里格斯出版了前1000个正整数的14位常用对数表。1624年,又出版从1到20,000,以及从90,000到100,000的14位常用对数表。听完了故事,同学们感受到原来对数如此有用,对数的发明原来如此激动人心。通过对对数历史的了解,学生发现对数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数学工具。
  因此,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的历史,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认识到数学并不是孤立,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培养学生坚持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
  数学前进和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不懈,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数学家是如何面对挫折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对于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讲述欧拉公式时,可以给学生介绍欧拉公式的发明者——欧拉。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的数学家,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他的一生共写了800多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在世时发表了700多篇论文。欧拉有如此多的论文问世与他那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有关:他31岁右眼失明,晚年视力极差最终双目失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仍以坚强的毅力继续研究,口述了好几本书和400余篇的论文。19世纪伟大的数学家高斯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小時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但很有数学才能,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便失学了。他回到家里,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然而华罗庚仍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借来了几本数学书,一看,就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账,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数学王国里尽情遨游。一年到头,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书。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正在这时,他却得了伤寒病,躺在床上半年,总算捡回了一条命,但左脚落下了终身残疾。在贫病交加中,华罗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数学研究上,接连发表了好几篇重要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注意,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之一。
  这些数学家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决不能轻易放弃。
  四、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古代数学在许多领域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篇章。例如,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勾”,下半部分称为“股”,所以在我国“勾三股四弦五”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到了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设了一幅“勾股圆方图”,也称为“弦图”,第一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再例如,在讲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杨辉三角”。早在1261年,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辑录了称为“杨辉三角”的三角函数表,这个发现比欧洲要早五百多年……当介绍到这些史料时,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他们都为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而骄傲,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数学史内容,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的起源与发展,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密切联系,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发挥空间。这些知识给学生的启迪与教育甚至超过了数学知识本身,教师可以多花一点工夫去挖掘。它们可以丰富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彰显数学非凡的魅力,发挥数学强大的教育功能。因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增加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十分必要,且作用巨大。
  
  参考文献:
  [1]刘超.高中新课标教材数学史内容比较研究.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1,(4).
  [2]陈晓娟.用数学史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现代教学,2011,(5).
  [3]刘洁民.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邓明立,陈雪梅.重视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通报,2002(12).
其他文献
教学评价正越来越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从重共性走向重个性,从重甄别选拔走向重发展、提高,也将进一步从重知识能力走向重创新、审美。其核心理念是: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一变化,突出了当前教学评价的新理念,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更符合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特点。    一、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开展评价活动    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被定为基础教育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
美国新泽西州肯登镇是十九世纪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故居,和费城隔河相望。1819年惠特曼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农民家庭,1825全家迁至布鲁克林,他就读于布鲁克林公学。其父离开农村后,在城里做木工。  年幼的惠特曼只读过五六年书,十一岁就外出谋生。他当过排字工人、木工、泥水匠、农村教师和编辑等。惠特曼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他从小热爱民主和自由,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开始写诗,于18
摘 要: 现实的就业压力、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望、知识经济时代的召唤和市场经济的无限商机,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但“螃蟹”味美,无奈难啃,大学生创业一直面临诸多困境。作者通过对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存在的困惑,提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自主创业 现状分析 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毕
摘要: 作为高考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形填空题型逐渐呈现摒弃单纯的语法分析而朝着语境化发展的趋势,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方面出发,基于近四年高考全国卷Ⅰ完形填空特点,分析图式理论在高考英语完形填空中的运用,为提高学生完形填空解题能力和基础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图式理论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 语言图式 内容图式 形式图式  一、引言  完形填空是高考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提升他们的精神力量。如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我认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课堂上只有做好“还权”和“放手”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进而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和提升学生的能力。  我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习效率。2007年我带两个高三毕业班,对其中一个班进行了小
摘要: 西方现代艺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评价标准。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引发了中国美术的革命。艺术理论界对西方传统艺术、现代艺术,以及中国现代艺术发表了许多论文,也因此争论不休。本着以史为纲、以理为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王端廷教授撰写的《从现代到后现代——西方艺术论说》一书中涉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观点进行解读并提出质疑。  关键词: 西方现代艺术中国现代艺术艺术风格 
摘 要: 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网络的教育价值格外突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了青少年的学习方式,扩充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模式,影响着青少年的人际互动,促进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 网络 教育价值 学习方式 人际交往模式 健全人格    一、网络改变了青少年的学习方式  (一)网络带来一种新的知识接受方式  在网络出现以前,青少年内化社会价值观念、传递社会
探究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特性,特别是内在能动性的有效发挥,通过有效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思维创新等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充足的实践,促进有效教学活动的进程。”由此可见,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如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性教学模式,实
河流是聚落发展的起点,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世界上不同的河流有着不同的特征,有着不同的开发利用的方向,也就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接下来我以河流为例,与大家分析如何提高第二轮复习的有效性,达到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目的。  一、有效学科知识的网络重建,整合考点  在河流专题复习中可建构综合分析的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河流”为线索的综合思维链。  在复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第三节“河
摘 要: 本文作者对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该课程对前修课的要求与现有教学计划矛盾。为此,作者提出了从应用层面上对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进行改革的新思路,认为应该取消该课程,各类荷载的计算由其他在内容上相关的课程解决,结构可靠度设计方法放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课讲解。在现行的教学计划下,作者还探讨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门课。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