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璇、高伟:论教师的教育信仰
张璇、高伟在《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9期刊文指出,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也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是现代教育最成问题之处,也是教师教育最大危机之所在。然而究竟何谓教育信仰,何谓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在现代教育研究中仍隐而不彰。
作者认为,所谓教育信仰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之中所形成的对于教育本然价值的确信。其精神诉求表现为对于人类存在超越的追求,其情感认同则表现为对教育理想的皈依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虔诚。教育信仰是整体性的、结构性的。教育信仰是教师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理性、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共同构成了教育信仰的完整性并从而指向教育实践。所谓教育信仰的缺失也就是教育理性、教育情感、教育意志的缺失,而所谓正当的教育信仰的形成,也就是正当的教育理性、正当的教育情感、正当的教育意志的形成。教师的教育信仰不仅对整个教育所表现出的气象和风貌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个体价值。教育信仰的功能机制是教师通过其教育信仰的形成决断其教育价值、选择其教育行为、决定其教育态度。
翟楠:追求道德“至善”,还是退守道德“底线”?
翟楠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刊文认为,在这个多元化异质性的时代,在一些人追求道德至善的同时,有人对道德产生怀疑、不屑甚至践踏,倡导道德底线说。道德底线说与道德至善论的论战使得道德教育在“至善”的高标与“底线”的坠落之间徘徊犹豫,不知何去何从。道德教育是要培养道德圣徒还是要培养守法公民?
作者指出,追求至善的道德教育只看到了道德中所包含的神圣价值,却忽略了作为道德主体的受教育者的有限性,不可避免地落空了人们对至善的践行;而退守底线的道德教育则仅仅抓住道德价值序列的最低层次,不断降低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几欲将其等同于法律对人的禁令式的要求。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自由、理性地践行道德的公民,他不应是背负“圣人”或“英雄”名义的道德殉道者甚至伪善者,也不能是蜷缩在私人空间、仅仅停留于底线的守法者甚至道德犬儒主义者,这两种结果都是对道德的绝对化理解的产物。道德是包含着一系列价值序列的概念,在实际的运行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层次性,并将其与道德主体的能力、情感等因素相联系。如果在实际的教育中能时时注意到善或价值的这种层次性和等级序列,我们就不会将道德放置在那种极端的位置之上,道德教育也将会逐渐摆脱两难的境地,在这种平衡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赵雪杰:道德教育生存空间的理性思考
赵雪杰在《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2期刊文指出,教育是培养人之为人的事业,是人过有意义的生活的准备。道德教育不仅需要青少年个体自我教育和不断努力,更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但是,社会的经济主义、个人主义、科学主义等现代性价值观却阻碍着道德的生存;而我们唯一可以寄托希望的地方——学校,却以自身的非伦理性淡化了道德教育的生存空间;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肩负着人类道德建设的艰巨使命,却以自身的道德敏感性降低进一步弱化了道德教育的实效。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道德教育渐渐地失去了成长的土壤,教育也成为只是在灌输知识,物化人类的过程。如此,作者在分析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基础上,发出呼吁:人们要理性面对当前的问题,在真正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把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张璇、高伟在《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9期刊文指出,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也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是现代教育最成问题之处,也是教师教育最大危机之所在。然而究竟何谓教育信仰,何谓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在现代教育研究中仍隐而不彰。
作者认为,所谓教育信仰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之中所形成的对于教育本然价值的确信。其精神诉求表现为对于人类存在超越的追求,其情感认同则表现为对教育理想的皈依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虔诚。教育信仰是整体性的、结构性的。教育信仰是教师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理性、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共同构成了教育信仰的完整性并从而指向教育实践。所谓教育信仰的缺失也就是教育理性、教育情感、教育意志的缺失,而所谓正当的教育信仰的形成,也就是正当的教育理性、正当的教育情感、正当的教育意志的形成。教师的教育信仰不仅对整个教育所表现出的气象和风貌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个体价值。教育信仰的功能机制是教师通过其教育信仰的形成决断其教育价值、选择其教育行为、决定其教育态度。
翟楠:追求道德“至善”,还是退守道德“底线”?
翟楠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刊文认为,在这个多元化异质性的时代,在一些人追求道德至善的同时,有人对道德产生怀疑、不屑甚至践踏,倡导道德底线说。道德底线说与道德至善论的论战使得道德教育在“至善”的高标与“底线”的坠落之间徘徊犹豫,不知何去何从。道德教育是要培养道德圣徒还是要培养守法公民?
作者指出,追求至善的道德教育只看到了道德中所包含的神圣价值,却忽略了作为道德主体的受教育者的有限性,不可避免地落空了人们对至善的践行;而退守底线的道德教育则仅仅抓住道德价值序列的最低层次,不断降低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几欲将其等同于法律对人的禁令式的要求。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自由、理性地践行道德的公民,他不应是背负“圣人”或“英雄”名义的道德殉道者甚至伪善者,也不能是蜷缩在私人空间、仅仅停留于底线的守法者甚至道德犬儒主义者,这两种结果都是对道德的绝对化理解的产物。道德是包含着一系列价值序列的概念,在实际的运行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层次性,并将其与道德主体的能力、情感等因素相联系。如果在实际的教育中能时时注意到善或价值的这种层次性和等级序列,我们就不会将道德放置在那种极端的位置之上,道德教育也将会逐渐摆脱两难的境地,在这种平衡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赵雪杰:道德教育生存空间的理性思考
赵雪杰在《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2期刊文指出,教育是培养人之为人的事业,是人过有意义的生活的准备。道德教育不仅需要青少年个体自我教育和不断努力,更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但是,社会的经济主义、个人主义、科学主义等现代性价值观却阻碍着道德的生存;而我们唯一可以寄托希望的地方——学校,却以自身的非伦理性淡化了道德教育的生存空间;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肩负着人类道德建设的艰巨使命,却以自身的道德敏感性降低进一步弱化了道德教育的实效。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道德教育渐渐地失去了成长的土壤,教育也成为只是在灌输知识,物化人类的过程。如此,作者在分析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基础上,发出呼吁:人们要理性面对当前的问题,在真正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把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