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学生想懂却不懂、想明白却不能明白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想做却做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引导。教育始祖孔子的八字真言向我们道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时机教育。笔者在多年小学执教中潜心践行,颇有收获。在此,携所感、所思、所得请教于同行。
一、时机教育及其情境
时机教育,就是因时、择机而进行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时机教育讲究“时机不到,教之不受;时机已过,教之晚矣;相机而教,得偿所愿”。其关键是准确找出并抓住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之间恰当的结合点,运用科学的、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教育需要在情境中进行,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一样都不能少。时机教育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来讲,时机教育就是运用一种突发的、瞬间把握的情境机理进行的教育教学。时机教育情境是当时当地发生的事、关系到的教育对象和周边环境之间有机融合而成的境况。相对于一般的教育情境,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突发性。因为时机教育的“时”与“机”并非事先安排、周详计划后的产物,由此而产生的情境也就是突发的、意料之外的。二是需要及时发现。三是单一指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时机教育情境,因为教育对象的相对单纯,由此所引起、所适用的情境应当尽可能的单一教育目的、单一指导方向。这样,更加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熟知教育对象
对教育对象的熟知,是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前提。只有熟知教育对象、科学掌握教育对象的基本规律和个体差异,才能做到准确分类,因材施教。而对把握时机施教的时机教育而言,熟知教育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教育对象是多变的。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育期,思维没有定式,注意力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观察力较大程度上受到不固定兴趣的驱动,等等。
第二,教育时机是动态的。简单的说,教育时机是在一定时间点上出现的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机会。“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教育时机是动态的、易变的、不可逆的,它会像时间一样稍纵即逝。
第三,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的结合点是随时出现的。前面提到,时机教育的关键是找准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的结合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教。缺少了这个结合点,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分离开来,是无法进行时机教育的。而教育对象的多变性和教育时机的动态性,又使得这个结合点呈现出随时随地、难以捉摸等特点,一不留神便会失之交臂。因此,熟知教育对象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成长规律,并进一步熟知每一个个体在性格、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的特性,是成功进行时机教育的基础所在。
三、教师的良心
教师的“良心”,正式的叫法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能够专注于教育教学的精神源动力。要在纷繁复杂中发现难得的教育时机,进而实施时机教育,更需要教师有良心,凭良心,具体体现在:
第一,热爱教育事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提倡教育家办教育时对教育家给出这样的标准: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但不一定是某个专业的专家;坚持从事教育事业,不是一时而是终生。从中可以深切体会到热爱是教师良心的第一位。
第二,长期关注与钻研。不管是对教育对象基本规律及个体差异的熟知,还是对教育时机的准确识别与把握,或是适时发现和运用教育时机,都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关注;需要下苦功夫,做细致功课,使自己能够娴熟于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时”与“机”的瞬息万变之中。否则,就不会具备实施时机教育的基本素养。
第三,随时随地的洞察力。要时刻绷紧时机教育这根弦,让这种意识在自己的大脑当中根深蒂固。足够的耐心将是这一切成为现实并化作教育成果的最关键保证。
四、抓住教育时机
生活中、工作中的教育时机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又各有特色,各显亮点。当然,正像世界存在美丽但更需要发现美丽的眼睛一样,教育时机的开掘和“出土”,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这里,将在工作经历中挑选出来的、自认为能用的几个教育时机及应对用文字复原出来,以抛砖引玉。
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口。他们完全是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鸡,毫不掩饰童真,但若是不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合适的心态,教师一定会被搞得晕头转向,歇斯底里。这样的情境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一脸真诚的微笑,加一个足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哨子,就可以引导他们排成队伍,走进教室。当然,对于那几个无论如何也不松开妈妈衣襟的、毫无畏惧大哭大闹的学生,教师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等,直到他们安静为止。这不是不近人情,而是真正的遵循人情。
第一次因为吵架而站在笔者办公桌前的两个学生,低头不语,偷看教师的表情,互相之间已毫无怨愤地对视,而等待“恐怖后果”的心砰砰直跳。这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细微的、不容易被察觉的表情和动作,足以让一时的恼怒完全从笔者的内心消失。轻轻拉起两只肉呼呼的小手放在一起,接下来的是三人六目相视后开心的笑容。对学生的教育,真的是不一定需要严词厉句。
一、时机教育及其情境
时机教育,就是因时、择机而进行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时机教育讲究“时机不到,教之不受;时机已过,教之晚矣;相机而教,得偿所愿”。其关键是准确找出并抓住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之间恰当的结合点,运用科学的、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教育需要在情境中进行,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一样都不能少。时机教育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来讲,时机教育就是运用一种突发的、瞬间把握的情境机理进行的教育教学。时机教育情境是当时当地发生的事、关系到的教育对象和周边环境之间有机融合而成的境况。相对于一般的教育情境,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突发性。因为时机教育的“时”与“机”并非事先安排、周详计划后的产物,由此而产生的情境也就是突发的、意料之外的。二是需要及时发现。三是单一指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时机教育情境,因为教育对象的相对单纯,由此所引起、所适用的情境应当尽可能的单一教育目的、单一指导方向。这样,更加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熟知教育对象
对教育对象的熟知,是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前提。只有熟知教育对象、科学掌握教育对象的基本规律和个体差异,才能做到准确分类,因材施教。而对把握时机施教的时机教育而言,熟知教育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教育对象是多变的。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育期,思维没有定式,注意力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观察力较大程度上受到不固定兴趣的驱动,等等。
第二,教育时机是动态的。简单的说,教育时机是在一定时间点上出现的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机会。“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教育时机是动态的、易变的、不可逆的,它会像时间一样稍纵即逝。
第三,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的结合点是随时出现的。前面提到,时机教育的关键是找准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的结合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教。缺少了这个结合点,教育对象与教育时机分离开来,是无法进行时机教育的。而教育对象的多变性和教育时机的动态性,又使得这个结合点呈现出随时随地、难以捉摸等特点,一不留神便会失之交臂。因此,熟知教育对象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成长规律,并进一步熟知每一个个体在性格、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的特性,是成功进行时机教育的基础所在。
三、教师的良心
教师的“良心”,正式的叫法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能够专注于教育教学的精神源动力。要在纷繁复杂中发现难得的教育时机,进而实施时机教育,更需要教师有良心,凭良心,具体体现在:
第一,热爱教育事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提倡教育家办教育时对教育家给出这样的标准: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但不一定是某个专业的专家;坚持从事教育事业,不是一时而是终生。从中可以深切体会到热爱是教师良心的第一位。
第二,长期关注与钻研。不管是对教育对象基本规律及个体差异的熟知,还是对教育时机的准确识别与把握,或是适时发现和运用教育时机,都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关注;需要下苦功夫,做细致功课,使自己能够娴熟于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时”与“机”的瞬息万变之中。否则,就不会具备实施时机教育的基本素养。
第三,随时随地的洞察力。要时刻绷紧时机教育这根弦,让这种意识在自己的大脑当中根深蒂固。足够的耐心将是这一切成为现实并化作教育成果的最关键保证。
四、抓住教育时机
生活中、工作中的教育时机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又各有特色,各显亮点。当然,正像世界存在美丽但更需要发现美丽的眼睛一样,教育时机的开掘和“出土”,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这里,将在工作经历中挑选出来的、自认为能用的几个教育时机及应对用文字复原出来,以抛砖引玉。
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口。他们完全是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鸡,毫不掩饰童真,但若是不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合适的心态,教师一定会被搞得晕头转向,歇斯底里。这样的情境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一脸真诚的微笑,加一个足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哨子,就可以引导他们排成队伍,走进教室。当然,对于那几个无论如何也不松开妈妈衣襟的、毫无畏惧大哭大闹的学生,教师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等,直到他们安静为止。这不是不近人情,而是真正的遵循人情。
第一次因为吵架而站在笔者办公桌前的两个学生,低头不语,偷看教师的表情,互相之间已毫无怨愤地对视,而等待“恐怖后果”的心砰砰直跳。这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细微的、不容易被察觉的表情和动作,足以让一时的恼怒完全从笔者的内心消失。轻轻拉起两只肉呼呼的小手放在一起,接下来的是三人六目相视后开心的笑容。对学生的教育,真的是不一定需要严词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