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和教书育人的主要职责,但工作后再保持勤读常写习惯的语文老师简直是凤毛麟角,书生味早已荡然无存。时代使命、知识更新、学生不同等都要求语文教师不管是出于工作所需,还是纯属个人兴趣,唯有坚持勤读常写方能教好学生。
关键词: 语文教师 书生 勤读 常写
一、语文教师的读与写情况
我从教已十年有余,作为语文老师,虽偶也读点书和写点什么的,但都是出于工作所需,那种学生时代的一心只读圣贤书,半夜也在爬格子的书生味早已荡然无存。无独有偶,去年有幸担任了某单位开展的建党九十周年“党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教师组评委工作,从中拜读了不少包括语文老师在内的完全是抄袭而来的“美文”。此时此刻,方知参加工作后不再喜欢读书,不再喜欢写作的语文教师不仅我一人,而是大有人在。
或许你不相信,但只要你到一些学校去查阅一下报刊发行单,就会发现语文教师极少自费征订文学方面的报刊,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所订阅的文学刊物也少之又少。教师们所订阅的是一些什么报刊呢?除学校硬性规定要订阅的党报党刊外,最多再订阅一本与自己任教学科有关的刊物(即直接教他们如何教学、怎样出题考试的刊物)。至于教师写的方面就更让人大吃一惊了。每学年除写一些需要上交单位检查的实用性工作计划、总结外,再有的仅仅是写一些因职称评定所需的教育教学论文罢了。至于出自教师之手的什么诗歌、散文、小小说等文学作品实在是难得一见了。
是不是语文老师不能写作?当然不是。起码读书时是能写的,甚至还有不少是当时校园里小有名气的文曲星、好枪手。只是工作后懒得写,不屑于写,久而久之,竟真的不能写了。作为处在一个思想空前活跃、写作异常繁荣时代的语文教师,无论是教小学的、中学的还是教大学的,所从事的是语文教学工作,都要指导学生作文(中小学有习作课、作文课,大学有写作专业课),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自工作后就不勤读书、常写作的语文老师,他的语文课必是枯燥无味的,指导学生作文更是隔靴搔痒。因为“书生”不常当,学生怎教好?
孔子曰:“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说的就是“上行下效”的道理。
二、语文教师须坚持勤读书
现在的语文老师,绝大多数都是科班出身,读书时对规定必读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大体上是读过的,但总不能因为工作前都读过了,就当成了终生阅读,工作后就再没有必要去读教材以外的东西了。语文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当好“读的书生”。因为:
1.阅读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否则就要落伍。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首先要有“读”的能力,所谓的“博览群书”同样是强调读。“读”是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古今中外名著当然要读,因为当中有些可以说是不朽的作品。但不可否认,这些名著当中也有一些只是在某一个历史坐标上或某一时段的某一文学样式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内容和形式都远远低于今天的认识水平。在传统的眼光看来,现代的作品只是阅读中的“点心”,而历代名家名篇才可谓是“珍馐美味”。而上海市特级教师周丹枫老师却认为:读名家名篇当然是必要的,但不能囿于此。更何况任何人都只能生活在当下的时代里,而只有当下的作品才能最好地展示、反映、表现当下的生活。基于此,阅读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否则就要落伍。另外,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并非传统意义的学生,更有必要阅读一些当下的文学作品,大部头的没时间读得了,读一些短的东西也可以,了解一下文学的走向,这样是大有好处的。一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二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三是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把学生教好。反之,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教师是上不出丰满厚重的语文课的。
2.阅读能吸引学生、取得信任,起表率作用。
校园里,用功读书的学生比比皆是。因为学校为了给广大同学树立读书的榜样,常常在学生中开展“读书积极分子”、“优秀毕业生”、“优秀学子”等一些评选活动,这些平时用功读书、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所谓无人不知。但从来未见到或极少有学校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教师读书积极分子”等类似的评选活动。学生对于老师平时读一些什么样的书籍,有没有抽空读读书等充满着好奇心,就像学生看得多了同学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特别想看看老师们表演的节目如何一样。所以,勤读书的“教师书生”因博览群书,上起周秦,下讫“五四”,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所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取得学生的信任,缩短与学生间的认识差距。更为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一种示范性榜样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一位很有点“书生味”的手不释卷的人,学生们就会以你为榜样,从而激发阅读欲望,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喜欢上了书本,就会把视线转向书本,轻轻地捧起,细细地品读,这对于他们日后的作文训练来说,亦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的生动课堂。至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但不幸的是,逐着教育和文化的分离,文化人已不在学校,学校疏远了文化。教师逐渐被“异化”成了一个除了会传授知识,其他什么都不会的特殊群体。一些老师只注重与本学科知识的阅读,知识面过窄,常闹出笑话。如我的第二故乡高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是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丰厚。一次,一些外来参观的友人向几位老师请教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关的高力士原来姓什么?被周恩来总理曾称颂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是何许人也?我们的老师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支支吾吾,非常尴尬。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几位理科老师身上还情有可原,但若是语文老师则不应该。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教好书育好人是主要职责,不管是出于把工作做好的原因也好,还是纯属个人的兴趣也罢,不但应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而且要了解一些当代和本地的文化常识,都要常当好“读的书生”。
三、语文教师须常动笔写作
作文难教,人人怕写是历来存在的现象。综观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指导,大多数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写作只是在写作内容方面指导学生解决好了“写什么”;在写作形式方面指导学生解决好了“怎么写”的问题就让学生动笔写作了。课堂上,老师说的全是“中心要突出、事例要典型、详略要得当、语言要生动”等空话、大话。难怪有时会听到学生说:“这么容易写,为什么老师的总不写一篇给我们看看”。也怪不得有些理科老师讥笑我们语文老师:“你们没有什么‘活儿’。”因为要教好学生,理化老师自己得会做实验、数学老师自己得会计算题目、体育老师自己得要作示范,为何唯独我们语文老师教作文可以不用写作文就能教得好学生?这就涉及我们语文老师自己不写作,又怎能教会学生写好作文的问题了。作为语文教师,要教好学生,在常当好“读的书生”的同时,还要常当好“写的书生”才行。
1.教师常写,方能体会写作甘苦,促进课堂教学民主。
从教师写作的范围而言,无论是写得较多的实用性的计划、总结、论文、发言稿、演讲稿,报告,还是极少下笔的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师要完成此“工作”相比与完成其他工作算是最难的一项;就学生的作业量来看,毕竟“作文”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作业来说是很繁重的,从立意、选材、起草、修改、抄正到上交老师评阅再到老师阅后的再修改,时间之长、程序之多确非同一般。况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确实不易,所以提到写文章,人人都害怕。正因为作文难写,当教师的凡是可写可不写的都不写了(教师的“自由权利”);但当学生的不存在着什么可写可不写的问题,明知作文难写,也得要写,且要写好(考试必有作文)。
或许正是因为写作过于艰苦,工作后,教师早将笔之高阁了,曾几何时还见到在作文课堂上有老师拿着自己的习作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写作过程的甘甜与艰苦的。可以说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用“纸上谈兵”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所以,学生每次作文时,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老师布置的)不受老师批评,只好照搬作文选的事例或只能参照作文选的样式来写,做到循规蹈矩、注重立意、布局、谋篇,导致了束手束脚,那种大胆吐露心声之作实在少之又少。学生一直所写的都不是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缺乏真情实感和个性体验,久而久之便出现了写作无意思,要写无内容的厌倦作文、怕写作文的现象。
布鲁诺说:“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到来,已有了一些“下水作文”逐渐走进了语文课堂,或许这就是作文教学另一个春天的到来吧。
2.教师常写,才能积累写作经验,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目前,在学界有识之士已普遍认为:作文教学最有用的是教师本人这种写作的直接经验[1]。叶圣陶在《怎样教语文》一文中说:“要教好作文,老师自己也要常常动笔,深切体会作文的甘苦。这样才能切实的指导,光给学生讲一些作文的方法是不够的。”[2]从叶老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明白:唯有教师自己的丰富写作经验对作文教学最有用,它能使教师作文指导、评讲避免公式化,能使教师作文批改切中要害。著名特级教师张邦群,从代课老师开始到拥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靠的是什么,就是他所认为的:语文老师的成长离不开三要素——勤读书、勤思考、勤写作。
再说,无论是教师写作经验的积累,还是写作教学理论的生成,都是教师自己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写”出来的。所以常写作老师的教学效果往往都比不喜欢写作的老师要好,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人将100名学生按语文成绩分成平行的两个班,分别安排学历、职称、教龄均相同,唯有对待写作爱好不同(一教师不爱写作,另一教师有“准作家”之称)的两位语文老师来教。短短三年下来,两班差距甚大。有“准作家”之称的老师所带的班学生无论是在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篇数、参加各类作文竞赛获奖的人数、还是升学考试的语文成绩都远远要比不爱写作的这位老师所带的班的学生好得多。可见,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高低、写作兴趣的浓淡对于学生的影响来说是深远的。作为语文教师唯有常当好“写的书生”才行,尤其是要多写与学生作文相关的作文,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同时要善于从自身的写作过程中总结出写作经验,并把自己的写作经验转化为适合于学生的写作教学理论来指导学生作文。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是一个真正擅长写作教学的教师。
既然职业的选定我们终生不后悔,书生的路虽已走过但不妨再延续。时代要我们做的是一个研究型教师,而非“教书匠”,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就要重走“书生”路,只有坚持勤读一点,常写一些,才能把学生教好。否则,一个不想读、不会写的“语文教师”还有什么资格站上那三尺讲台。谨以此文与同事们共勉。
参考文献:
[1]曹茂才.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智能论——论语文教师写作智能对作文教学的影响[J].语文月刊,2010,(9):12.
[2]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8.
关键词: 语文教师 书生 勤读 常写
一、语文教师的读与写情况
我从教已十年有余,作为语文老师,虽偶也读点书和写点什么的,但都是出于工作所需,那种学生时代的一心只读圣贤书,半夜也在爬格子的书生味早已荡然无存。无独有偶,去年有幸担任了某单位开展的建党九十周年“党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教师组评委工作,从中拜读了不少包括语文老师在内的完全是抄袭而来的“美文”。此时此刻,方知参加工作后不再喜欢读书,不再喜欢写作的语文教师不仅我一人,而是大有人在。
或许你不相信,但只要你到一些学校去查阅一下报刊发行单,就会发现语文教师极少自费征订文学方面的报刊,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所订阅的文学刊物也少之又少。教师们所订阅的是一些什么报刊呢?除学校硬性规定要订阅的党报党刊外,最多再订阅一本与自己任教学科有关的刊物(即直接教他们如何教学、怎样出题考试的刊物)。至于教师写的方面就更让人大吃一惊了。每学年除写一些需要上交单位检查的实用性工作计划、总结外,再有的仅仅是写一些因职称评定所需的教育教学论文罢了。至于出自教师之手的什么诗歌、散文、小小说等文学作品实在是难得一见了。
是不是语文老师不能写作?当然不是。起码读书时是能写的,甚至还有不少是当时校园里小有名气的文曲星、好枪手。只是工作后懒得写,不屑于写,久而久之,竟真的不能写了。作为处在一个思想空前活跃、写作异常繁荣时代的语文教师,无论是教小学的、中学的还是教大学的,所从事的是语文教学工作,都要指导学生作文(中小学有习作课、作文课,大学有写作专业课),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自工作后就不勤读书、常写作的语文老师,他的语文课必是枯燥无味的,指导学生作文更是隔靴搔痒。因为“书生”不常当,学生怎教好?
孔子曰:“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说的就是“上行下效”的道理。
二、语文教师须坚持勤读书
现在的语文老师,绝大多数都是科班出身,读书时对规定必读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大体上是读过的,但总不能因为工作前都读过了,就当成了终生阅读,工作后就再没有必要去读教材以外的东西了。语文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当好“读的书生”。因为:
1.阅读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否则就要落伍。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首先要有“读”的能力,所谓的“博览群书”同样是强调读。“读”是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古今中外名著当然要读,因为当中有些可以说是不朽的作品。但不可否认,这些名著当中也有一些只是在某一个历史坐标上或某一时段的某一文学样式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内容和形式都远远低于今天的认识水平。在传统的眼光看来,现代的作品只是阅读中的“点心”,而历代名家名篇才可谓是“珍馐美味”。而上海市特级教师周丹枫老师却认为:读名家名篇当然是必要的,但不能囿于此。更何况任何人都只能生活在当下的时代里,而只有当下的作品才能最好地展示、反映、表现当下的生活。基于此,阅读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否则就要落伍。另外,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并非传统意义的学生,更有必要阅读一些当下的文学作品,大部头的没时间读得了,读一些短的东西也可以,了解一下文学的走向,这样是大有好处的。一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二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三是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把学生教好。反之,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教师是上不出丰满厚重的语文课的。
2.阅读能吸引学生、取得信任,起表率作用。
校园里,用功读书的学生比比皆是。因为学校为了给广大同学树立读书的榜样,常常在学生中开展“读书积极分子”、“优秀毕业生”、“优秀学子”等一些评选活动,这些平时用功读书、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所谓无人不知。但从来未见到或极少有学校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教师读书积极分子”等类似的评选活动。学生对于老师平时读一些什么样的书籍,有没有抽空读读书等充满着好奇心,就像学生看得多了同学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特别想看看老师们表演的节目如何一样。所以,勤读书的“教师书生”因博览群书,上起周秦,下讫“五四”,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所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取得学生的信任,缩短与学生间的认识差距。更为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一种示范性榜样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一位很有点“书生味”的手不释卷的人,学生们就会以你为榜样,从而激发阅读欲望,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喜欢上了书本,就会把视线转向书本,轻轻地捧起,细细地品读,这对于他们日后的作文训练来说,亦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的生动课堂。至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但不幸的是,逐着教育和文化的分离,文化人已不在学校,学校疏远了文化。教师逐渐被“异化”成了一个除了会传授知识,其他什么都不会的特殊群体。一些老师只注重与本学科知识的阅读,知识面过窄,常闹出笑话。如我的第二故乡高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是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丰厚。一次,一些外来参观的友人向几位老师请教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关的高力士原来姓什么?被周恩来总理曾称颂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是何许人也?我们的老师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支支吾吾,非常尴尬。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几位理科老师身上还情有可原,但若是语文老师则不应该。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教好书育好人是主要职责,不管是出于把工作做好的原因也好,还是纯属个人的兴趣也罢,不但应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而且要了解一些当代和本地的文化常识,都要常当好“读的书生”。
三、语文教师须常动笔写作
作文难教,人人怕写是历来存在的现象。综观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指导,大多数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写作只是在写作内容方面指导学生解决好了“写什么”;在写作形式方面指导学生解决好了“怎么写”的问题就让学生动笔写作了。课堂上,老师说的全是“中心要突出、事例要典型、详略要得当、语言要生动”等空话、大话。难怪有时会听到学生说:“这么容易写,为什么老师的总不写一篇给我们看看”。也怪不得有些理科老师讥笑我们语文老师:“你们没有什么‘活儿’。”因为要教好学生,理化老师自己得会做实验、数学老师自己得会计算题目、体育老师自己得要作示范,为何唯独我们语文老师教作文可以不用写作文就能教得好学生?这就涉及我们语文老师自己不写作,又怎能教会学生写好作文的问题了。作为语文教师,要教好学生,在常当好“读的书生”的同时,还要常当好“写的书生”才行。
1.教师常写,方能体会写作甘苦,促进课堂教学民主。
从教师写作的范围而言,无论是写得较多的实用性的计划、总结、论文、发言稿、演讲稿,报告,还是极少下笔的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师要完成此“工作”相比与完成其他工作算是最难的一项;就学生的作业量来看,毕竟“作文”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作业来说是很繁重的,从立意、选材、起草、修改、抄正到上交老师评阅再到老师阅后的再修改,时间之长、程序之多确非同一般。况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确实不易,所以提到写文章,人人都害怕。正因为作文难写,当教师的凡是可写可不写的都不写了(教师的“自由权利”);但当学生的不存在着什么可写可不写的问题,明知作文难写,也得要写,且要写好(考试必有作文)。
或许正是因为写作过于艰苦,工作后,教师早将笔之高阁了,曾几何时还见到在作文课堂上有老师拿着自己的习作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写作过程的甘甜与艰苦的。可以说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用“纸上谈兵”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所以,学生每次作文时,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老师布置的)不受老师批评,只好照搬作文选的事例或只能参照作文选的样式来写,做到循规蹈矩、注重立意、布局、谋篇,导致了束手束脚,那种大胆吐露心声之作实在少之又少。学生一直所写的都不是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缺乏真情实感和个性体验,久而久之便出现了写作无意思,要写无内容的厌倦作文、怕写作文的现象。
布鲁诺说:“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到来,已有了一些“下水作文”逐渐走进了语文课堂,或许这就是作文教学另一个春天的到来吧。
2.教师常写,才能积累写作经验,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目前,在学界有识之士已普遍认为:作文教学最有用的是教师本人这种写作的直接经验[1]。叶圣陶在《怎样教语文》一文中说:“要教好作文,老师自己也要常常动笔,深切体会作文的甘苦。这样才能切实的指导,光给学生讲一些作文的方法是不够的。”[2]从叶老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明白:唯有教师自己的丰富写作经验对作文教学最有用,它能使教师作文指导、评讲避免公式化,能使教师作文批改切中要害。著名特级教师张邦群,从代课老师开始到拥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靠的是什么,就是他所认为的:语文老师的成长离不开三要素——勤读书、勤思考、勤写作。
再说,无论是教师写作经验的积累,还是写作教学理论的生成,都是教师自己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写”出来的。所以常写作老师的教学效果往往都比不喜欢写作的老师要好,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人将100名学生按语文成绩分成平行的两个班,分别安排学历、职称、教龄均相同,唯有对待写作爱好不同(一教师不爱写作,另一教师有“准作家”之称)的两位语文老师来教。短短三年下来,两班差距甚大。有“准作家”之称的老师所带的班学生无论是在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篇数、参加各类作文竞赛获奖的人数、还是升学考试的语文成绩都远远要比不爱写作的这位老师所带的班的学生好得多。可见,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高低、写作兴趣的浓淡对于学生的影响来说是深远的。作为语文教师唯有常当好“写的书生”才行,尤其是要多写与学生作文相关的作文,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同时要善于从自身的写作过程中总结出写作经验,并把自己的写作经验转化为适合于学生的写作教学理论来指导学生作文。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是一个真正擅长写作教学的教师。
既然职业的选定我们终生不后悔,书生的路虽已走过但不妨再延续。时代要我们做的是一个研究型教师,而非“教书匠”,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就要重走“书生”路,只有坚持勤读一点,常写一些,才能把学生教好。否则,一个不想读、不会写的“语文教师”还有什么资格站上那三尺讲台。谨以此文与同事们共勉。
参考文献:
[1]曹茂才.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智能论——论语文教师写作智能对作文教学的影响[J].语文月刊,2010,(9):12.
[2]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