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不过,这其中的火药味也是极浓的,因为巨头的加入意味着网易“丁家猪”一枝独秀的光芒正在被分解,蛋糕也将越分越小。
就阿里巴巴而言,基于电商和互联网金融的成熟,多年的发展让阿里巴巴沉淀了大量的深度数据,这就成了阿里巴巴进军AI养猪的重要资产。而对于京东来说,前有“跑步鸡”的成功经验,给京东接下来的“猪脸识别”提供了有效的总结与借鉴。
各家企业凭借各自的“兵书”实打实战,也就是说,巨头们对AI养殖的投入并不是单纯的实验,更多的是有备而来,或者说是各自谋划的竞争策略。而且可以确定的是,在巨头们竞争的催化下,AI养殖业将得到进一步的突破。
所以说,互联网各大巨头的加入不是贸然也不是偶然,而是在跟着时代走。而带领传统生产业走向科技前沿的,必然是互联网企业,这点毋庸置疑。那么,互联网巨头们摩拳擦掌在AI养殖领域布局,它们在争抢的究竟是何物?
巨头伸手AI养猪,被什么引诱了?
以养猪业为例,为了减少中间供应商制造的成本,网易、京东和阿里巴巴等都是选择从原材料入手。于是对于猪肉市场而言,栏中猪便成了最抢手的上游资源。
况且目前AI养殖市场空前便利,互联网巨头们必然看到了养殖科技化的趋势和市场空前的机会,于是统统在AI技术上对传统养猪业做加持。巨头们的算盘已经非常明显,就是想掌控上游资源。
当然,最大的诱惑力还是来自于猪肉产业的市场需求,规模之大超乎想象。据悉,中国农业市场已经达到了10万亿元以上的规模,且中国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
在如此大的市场规模面前,通过技术赋能即可获得进入科技农业领域的门票,还能通过云服务高效地对各个细分领域进行布局。撬动这个领域的商业价值,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机会。
对比来看,AI养猪除了能拓宽阿里巴巴的经营范围,变现方式也更加直接。就是通过掌握上游资源,养殖的猪出栏后,在天猫、淘宝这类成熟的电商基础上,结合“阿里系”的大润发、新华都和三江购物等线下商超集中铺货,上游的资源得到充分变现。
而网易旨在打造健康、舒適的猪生活氛围,据了解网易的养猪场能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让猪在舒适的环境里成长,这样一来健康的猪生成的猪肉口感也是极佳。当然“丁家猪”的价格对比市面一般的猪肉还是相对高些。不过话说回来,国民对绿色食品的重视还是让不少消费者决定尝尝网易这只“听音乐长大的猪”。 再看京东家的猪,为了把猪养好,京东发明了饲喂机器人对猪进行“猪脸识别”,其作用在于控制猪的体型,如果猪还没吃够当天规定的食量,机器人会继续为其提供食物,若已经到达一天的食量,机器人将拒绝供食。这样的做法减少了饲料的浪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简单来说,各位玩家在AI养猪的道路上使劲了浑身解数,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达到营销目的,转化更高的商业价值。
不过以目前的态势来看,AI养殖尚处产业的初级阶段,技术还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且投资技术背后的高成本也是不在话下。
AI养殖高成本在前,巨头们面临一场“持久战”
互联网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也是曲折的。
以“猪脸识别”这一项来说,虽然识别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测到猪的进食和体温湿度等情況,但问题是,从猪崽到成熟猪的样貌变化太快,难免会出现识别失效的例子。这一BUG的存在,要修复就需要提炼更高的技术,那么相应地就需要引进更高端的技术人才,核算下来成本还会往上提。
另外,在AI养殖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在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方面需要承担高成本,在饲养场地和饲料喂养等方面都会区别于为普通猪提供的条件。况且为了后期能创造更高的利润,网易和阿里巴巴等在养猪的规模上一般采取大规模饲养的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前期将是一笔相当高的投资。
而在后续,高科技设备的维修与升级也是一笔大费用。目前,网易、京东和阿里巴巴等已经在AI养猪领域投入了数亿元,虽然具体环节的投资数目前尚未公布,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它们在AI养猪领域还将投放更多的资金。因此,这是一场切切实实的高投入“持久战”。
最后,据相关新闻报道,目前德国很多屠宰场为全自动屠宰,回头看我国的情况,要达到完全自动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再者,伴随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相对应的如何给农业机构和农民提供融资渠道,也是互联网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总的来说,互联网企业进入农业产业的成果再次证明了产业互联网的价值,对于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农业企业来讲,都是彼此成就的机会,但这一过程中,先迈出那一步的一定是互联网企业。
写在最后
无论如何,AI技术在养殖业上还需要加快提炼的速度,但高成本的代价也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如何权衡,还看巨头们接下来的布局策略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十年,AI养殖这一场科技的角逐或许会在巨头们的竞争中得到有益的发展。最后谁将胜出,决定权或许还在于提炼和落地AI技术的成熟程度,谁优谁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