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业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水稻种植户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结合水稻栽培现状创新并实践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以此优化水稻质量,提高水稻产量。现今,水稻栽培活动普遍存在技术水平偏低、肥料低效利用、机械设备片面普及等问题。据此,提出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及实践措施,希望技术研发者以及农户能够以此为借鉴,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大范围推广贡献力量。
關键词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江西省宜春市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7.020
当前,水稻需求量日益增多,为更好满足优质水稻供应需要,创新并实践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极为必要。基于此,围绕水稻高产栽培深入探究,以便在短时间内提升水稻栽培水平,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1 水稻栽培现状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水稻产量颇丰,农户收入逐年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宜春市水稻栽培现状不容乐观。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水稻栽培方面的差距,应客观掌握水稻栽培现状,以便为创新型栽培技术运用提供依据。
1.1 栽培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现有水稻栽培技术的适用性较差,技术灵敏度以及信息传递能力不高,加之水稻作物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一旦遇到干旱、强降水天气,就会导致水稻作物生长缓慢,使得水稻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简言之,现有栽培技术水平偏低,不能真正为水稻高产栽培工作助力[1]。
1.2 肥料利用率较低
化肥施加效果对水稻长势有关键性影响,若化肥剂量控制不当,那么水稻生长会因此受到影响。同时,若土壤、灌溉水质量得不到可靠保证,会打破生态系统平衡。从本质上来讲,现有栽培技术配套装置不够完善,导致了施肥频次、剂量等要素得不到精确把控,使得肥料利用率较低。
1.3 机械设备片面普及
目前,机械设备在水稻生产环节片面应用,这不仅会降低水稻产量,还会增加水稻作物生产成本。换言之,水稻大规模生产活动将遇到重重阻力,导致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实践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2 促进水稻高产的有效措施
水稻增产工作刻不容缓,为实现水稻增产目的,应结合上述水稻栽培现状开展创新实践工作,以便为日后水稻产业稳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应从以下3方面措施入手,以取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大范围推广的良好效果。
2.1 提升技术水平
宜春市万载县水稻种植过程中,种植户结合区域内水稻生长发育情况选用适合的栽培技术,并动态观察水稻在恶劣天气下的长势,针对水稻抗逆状态及时记录。水稻杂交种筛选时,种植户与相关研究者全方面交流,并有依据地选择高产栽培技术,以期实现水稻高产目标。其中,2018年宜春市创新型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情况如表1所示。
2.2 提高肥料利用率
为加快水稻作物生长速度,务必要落实肥料供应工作,确保水稻养分需求得到满足。在这一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肥料用量,并采用适宜的施肥方法,以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肥料功效全面发挥。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水稻品种的生长习性各异,故而,肥料施加主体应以此为依据,借助现代化氮肥管理技术完成肥料施加任务。具体来说,准确测量种植土壤中的各元素含量,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为水稻健康生长助力,最终实现优质高产目的。2018年,宜春市示范区通过合理施肥,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早稻平均每667 m2产728.23 kg,比全市早稻产量高96.3 kg;中稻平均每667 m2产835.2 kg,比全市中稻预计平均每667 m2产高247.6 kg;晚稻平均每667 m2产953.5 kg,比全市晚稻预计平均每667 m2产高79.8 kg,具体如表2所示。
2.3 大范围普及机械设备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机械设备随之升级,运用机械设备进行水稻栽培,能够大大提高栽培效率,对水稻规模化生产有积极影响。鉴于不同区域的水稻栽培方式及栽培要求存在差异,机械设备使用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备调整,确保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化运用。由于高产栽培技术对技术操作者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加之机械设备类型多样,因此,机械操作人员应积极参与培训,以提高机械设备操作水平,最终实现水稻高产目的。宜春市水稻种植户应适当引进先进的机械化设备,结合区域种植实际进行机械化栽培,以达到水稻高产栽培的目标。通过引进机械设备,既提高了宜春市水稻栽培技术水平,又增加了农户收入,使得供给侧改革能够贯彻落实于实践。由此可见,大范围普及机械设备,有利于实现水稻规模化生产目标,对宜春市水稻产业良性发展有积极影响[2]。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水稻作物生产大省——江西省来说,应客观掌握供给侧改革理念,结合宜春市万载县水稻种植现状来实践创新型高产栽培技术。应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大范围普及机械设备等措施来大范围运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确保技术优势全面发挥,为水稻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金和昌.水稻直播技术在晚稻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2019(12):12-13.
[2] 彭苏梅,王小华.宜春市实施水稻高产创建与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成效与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2017,33(2):20-22.
(责任编辑:刘昀)
關键词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江西省宜春市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7.020
当前,水稻需求量日益增多,为更好满足优质水稻供应需要,创新并实践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极为必要。基于此,围绕水稻高产栽培深入探究,以便在短时间内提升水稻栽培水平,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1 水稻栽培现状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水稻产量颇丰,农户收入逐年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宜春市水稻栽培现状不容乐观。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水稻栽培方面的差距,应客观掌握水稻栽培现状,以便为创新型栽培技术运用提供依据。
1.1 栽培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现有水稻栽培技术的适用性较差,技术灵敏度以及信息传递能力不高,加之水稻作物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一旦遇到干旱、强降水天气,就会导致水稻作物生长缓慢,使得水稻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简言之,现有栽培技术水平偏低,不能真正为水稻高产栽培工作助力[1]。
1.2 肥料利用率较低
化肥施加效果对水稻长势有关键性影响,若化肥剂量控制不当,那么水稻生长会因此受到影响。同时,若土壤、灌溉水质量得不到可靠保证,会打破生态系统平衡。从本质上来讲,现有栽培技术配套装置不够完善,导致了施肥频次、剂量等要素得不到精确把控,使得肥料利用率较低。
1.3 机械设备片面普及
目前,机械设备在水稻生产环节片面应用,这不仅会降低水稻产量,还会增加水稻作物生产成本。换言之,水稻大规模生产活动将遇到重重阻力,导致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实践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2 促进水稻高产的有效措施
水稻增产工作刻不容缓,为实现水稻增产目的,应结合上述水稻栽培现状开展创新实践工作,以便为日后水稻产业稳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应从以下3方面措施入手,以取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大范围推广的良好效果。
2.1 提升技术水平
宜春市万载县水稻种植过程中,种植户结合区域内水稻生长发育情况选用适合的栽培技术,并动态观察水稻在恶劣天气下的长势,针对水稻抗逆状态及时记录。水稻杂交种筛选时,种植户与相关研究者全方面交流,并有依据地选择高产栽培技术,以期实现水稻高产目标。其中,2018年宜春市创新型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情况如表1所示。
2.2 提高肥料利用率
为加快水稻作物生长速度,务必要落实肥料供应工作,确保水稻养分需求得到满足。在这一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肥料用量,并采用适宜的施肥方法,以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肥料功效全面发挥。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水稻品种的生长习性各异,故而,肥料施加主体应以此为依据,借助现代化氮肥管理技术完成肥料施加任务。具体来说,准确测量种植土壤中的各元素含量,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为水稻健康生长助力,最终实现优质高产目的。2018年,宜春市示范区通过合理施肥,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早稻平均每667 m2产728.23 kg,比全市早稻产量高96.3 kg;中稻平均每667 m2产835.2 kg,比全市中稻预计平均每667 m2产高247.6 kg;晚稻平均每667 m2产953.5 kg,比全市晚稻预计平均每667 m2产高79.8 kg,具体如表2所示。
2.3 大范围普及机械设备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机械设备随之升级,运用机械设备进行水稻栽培,能够大大提高栽培效率,对水稻规模化生产有积极影响。鉴于不同区域的水稻栽培方式及栽培要求存在差异,机械设备使用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备调整,确保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化运用。由于高产栽培技术对技术操作者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加之机械设备类型多样,因此,机械操作人员应积极参与培训,以提高机械设备操作水平,最终实现水稻高产目的。宜春市水稻种植户应适当引进先进的机械化设备,结合区域种植实际进行机械化栽培,以达到水稻高产栽培的目标。通过引进机械设备,既提高了宜春市水稻栽培技术水平,又增加了农户收入,使得供给侧改革能够贯彻落实于实践。由此可见,大范围普及机械设备,有利于实现水稻规模化生产目标,对宜春市水稻产业良性发展有积极影响[2]。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水稻作物生产大省——江西省来说,应客观掌握供给侧改革理念,结合宜春市万载县水稻种植现状来实践创新型高产栽培技术。应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大范围普及机械设备等措施来大范围运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确保技术优势全面发挥,为水稻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金和昌.水稻直播技术在晚稻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2019(12):12-13.
[2] 彭苏梅,王小华.宜春市实施水稻高产创建与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成效与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2017,33(2):20-22.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