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持续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小学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石是后续持续教育基础中的基础。探索和挖掘小学教育阶段,信息化教育的本质、特色及与德育的融合共同发展,是现阶段小学信息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中国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背景,剖析小学教育的基础特色,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教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相融共生的教学方法和观点。
【关键词】小学信息;教育与德育;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互联网 ”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层面的信息化教育和教育的信息化,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成为指引信息化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南。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2019年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同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倡导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并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确保全民享有公平、适合每个人且优质的终身学习机会,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上述种种,都深刻地揭示着国家、社会对于信息化教育的重视和信息化在国家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快速推进,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已经通过实施信息化教育建设标准达到不同程度的信息教育全覆盖。这背后是数字经济的革命,更是信息化技術的支撑。然而,信息化支撑的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给我们带来便捷、共享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调查显示“八成小学生希望成为网红”,其主要原因是挣钱快,且不必付出辛苦的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与此同时,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这其中电子产品使用过多是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对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儿童产生的不利因素,很多家长拒绝孩子接触网络、电子设备甚至于排斥信息技术课,这违背了信息化教育的初衷,更没有将信息化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效结合。我国自古以来即倡导“德才兼备”“立德树人”,在教育体系中无不体现出德育是根本、是基石。因此,探索小学信息化教育与德育相融合,共同交汇、共荣共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息化下德育的重要性
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所以人类社会的教育就离不开德智体美劳这个根本。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德行的约束。基础教育阶段,让儿童知善恶、懂美丑尤显重要。爱党、爱国、爱家、尊师重道、崇礼尚贤是所有学科教育所要传达的共性。这是人之为人,所必须的三观建立的重要基石。
信息化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进行交流和学习的重要载体。未来随着通讯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迭代,互联网、物联网、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一些全新的产品形态,将会成为青少年成长、交流和学习的主要载体、手段和工具。但任何全新的技术和手段都是双刃剑,信息化技术也不例外,如有些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识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强有力的德育引领,培养学生们一些基础的价值观甄别能力。
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细分领域。我们在探讨信息化教育的同时,必须应先认识到小学教育的目的,进而我们再围绕这个核心来梳理、探索和明确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教育专家们告诉我们,教育不能摒弃学生的天性,应因材施教。教育对学生们来讲,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手段、是方法。小学的学生们由于年纪小,知识结构还没有建立,因此对待世界充满着好奇,如果过于采用填鸭式方式开展教育,不利于学生成长。例如我们现阶段学校的德育,一般都放在一个固定时间进行,比如在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每周的《道德与法治》课课堂,以期望达到德育的目的。但是这样的德育都是单独的、没有衔接的,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在讲道理,对于学生来讲,没有趣味性,没有连贯性,甚至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很难让儿童真正从中获益。而信息化教育对学生首要益处在于智能产品的吸引力,先吸引再加“料”,不断丰富德育的表现形式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这次疫情期“停课不停学”更体现了信息化下德育的重要性。所有的学生在家里上网课,一部分学生很享受网课,觉得不出家门就能学习并且可以听到很多国家级优秀教师的课,收获颇丰。而另一部分学生却缺乏自主能动性,学习效率比较低,并同时面临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升旗仪式、网络班会、和网络课程对学生们进行德育的教育和心理疏导都有效缓解学生面临的问题。
三、信息化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探索
(一)构建多学科相融合的学科环境
将德育贯穿所有教学课程的核心思想,将信息化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化 德育 学科的教学体系,是未来基础教育的必经之路。学校在教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的教育的基础、首要作用,德育应该贯穿所有学科,例如,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我们都可以搭建“尊重父母”的STEM课程,从心理课讲孩子的由来、养育孩子的辛苦过程;到语文课讲如何从细节观察描写人物,写一篇关于母亲、父亲的作文;再到信息课根据每个年级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六年级的学生可以用3D软件设计作品并将作品用3D机器打印出来;五年级的学生可以用Scratch软件,制作一个小作品;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word打印自己写的作文;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画画软件,画一幅作品,所有的作品都可以在学校形成实际作品,拿回家送给父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一致认可,提高他们的自信的同时达到教育他们的目的。 (二)构建家长、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氛围
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言谈举止到衣食住行,德育都可以给我们做着很好的指引。在家庭和学生之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其中,家长的身体力行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榜样。信息化应用的无处不在以及快速迭代,都为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和动手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孩子们课后的思考和实践,教父母、爷爷奶奶使用手机、智能设备,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也构建了几代人之间的共同话题,养成了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在学校和学生之间,老师们遵循为人师表,将德育贯穿所有教学课程的核心思想,将信息化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化 德育 学科的教学体系。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从谈论游戏人物技能和动画片中的魔法,逐渐转到自身技能和“魔法”的积累和比拼,通过校园创客大赛等综合表现形式,形成你追我赶的新的学习热潮。在学生与社会之间,在老师和家长的引领下,让他们逐步认识世界,对待网红和游戏主播等新生事物,家长和老师更多的予以客观的分析和启发式引导,让孩子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构建自上而下的引导以及自下而上的反馈互动学习机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學则殆”。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目的,不是讲授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要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向。课堂上,老师的任务是引导、是启发、是为孩子们的学习指引方向、答疑解惑。所谓的“举一反三”,“一”是老师传的道、授的业,“三”应该是来自学生们的思考和实践。如果说德育作为中国人必备的德行,已经有先辈为我们做好了规范和指引,我们只需要遵守执行的话,那么信息化教育恰恰相反,信息化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使得我们没有办法及时教授学生们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方法,但我们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求学态度和思考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践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建国70年来,我们基本消灭了文盲。但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未来不懂信息化,基本就等同于新时代的“文盲”。与未来相比,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和应用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我们还需要迎接更多的挑战。未来我们当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宗旨,以未来学校创新为核心,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优化学校改革发展的环境,提升学校在学习方式变革、课程体系重构、组织管理转型、学习空间再造、技术赋能教育、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形成富有特色的未来学校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有德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德止于术。构建和谐社会和践行新时期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都离不开德行的基石。注重在全学科中对德育的渗透,未来社会将会有更多德才兼备的人。
参考文献:
[1]联播 丨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 习近平精心谋划部署[OL].http://news.cctv.com/2020/04/18/ARTIafubMF0dTc9Ddeld5W4Z200418.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l.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8/t20190828_396185.html.
【关键词】小学信息;教育与德育;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互联网 ”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层面的信息化教育和教育的信息化,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成为指引信息化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南。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2019年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同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倡导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并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确保全民享有公平、适合每个人且优质的终身学习机会,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上述种种,都深刻地揭示着国家、社会对于信息化教育的重视和信息化在国家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快速推进,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已经通过实施信息化教育建设标准达到不同程度的信息教育全覆盖。这背后是数字经济的革命,更是信息化技術的支撑。然而,信息化支撑的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给我们带来便捷、共享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调查显示“八成小学生希望成为网红”,其主要原因是挣钱快,且不必付出辛苦的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与此同时,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这其中电子产品使用过多是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对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儿童产生的不利因素,很多家长拒绝孩子接触网络、电子设备甚至于排斥信息技术课,这违背了信息化教育的初衷,更没有将信息化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效结合。我国自古以来即倡导“德才兼备”“立德树人”,在教育体系中无不体现出德育是根本、是基石。因此,探索小学信息化教育与德育相融合,共同交汇、共荣共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息化下德育的重要性
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所以人类社会的教育就离不开德智体美劳这个根本。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德行的约束。基础教育阶段,让儿童知善恶、懂美丑尤显重要。爱党、爱国、爱家、尊师重道、崇礼尚贤是所有学科教育所要传达的共性。这是人之为人,所必须的三观建立的重要基石。
信息化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进行交流和学习的重要载体。未来随着通讯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迭代,互联网、物联网、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一些全新的产品形态,将会成为青少年成长、交流和学习的主要载体、手段和工具。但任何全新的技术和手段都是双刃剑,信息化技术也不例外,如有些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识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强有力的德育引领,培养学生们一些基础的价值观甄别能力。
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细分领域。我们在探讨信息化教育的同时,必须应先认识到小学教育的目的,进而我们再围绕这个核心来梳理、探索和明确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教育专家们告诉我们,教育不能摒弃学生的天性,应因材施教。教育对学生们来讲,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手段、是方法。小学的学生们由于年纪小,知识结构还没有建立,因此对待世界充满着好奇,如果过于采用填鸭式方式开展教育,不利于学生成长。例如我们现阶段学校的德育,一般都放在一个固定时间进行,比如在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每周的《道德与法治》课课堂,以期望达到德育的目的。但是这样的德育都是单独的、没有衔接的,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在讲道理,对于学生来讲,没有趣味性,没有连贯性,甚至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很难让儿童真正从中获益。而信息化教育对学生首要益处在于智能产品的吸引力,先吸引再加“料”,不断丰富德育的表现形式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这次疫情期“停课不停学”更体现了信息化下德育的重要性。所有的学生在家里上网课,一部分学生很享受网课,觉得不出家门就能学习并且可以听到很多国家级优秀教师的课,收获颇丰。而另一部分学生却缺乏自主能动性,学习效率比较低,并同时面临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升旗仪式、网络班会、和网络课程对学生们进行德育的教育和心理疏导都有效缓解学生面临的问题。
三、信息化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探索
(一)构建多学科相融合的学科环境
将德育贯穿所有教学课程的核心思想,将信息化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化 德育 学科的教学体系,是未来基础教育的必经之路。学校在教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的教育的基础、首要作用,德育应该贯穿所有学科,例如,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我们都可以搭建“尊重父母”的STEM课程,从心理课讲孩子的由来、养育孩子的辛苦过程;到语文课讲如何从细节观察描写人物,写一篇关于母亲、父亲的作文;再到信息课根据每个年级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六年级的学生可以用3D软件设计作品并将作品用3D机器打印出来;五年级的学生可以用Scratch软件,制作一个小作品;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word打印自己写的作文;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画画软件,画一幅作品,所有的作品都可以在学校形成实际作品,拿回家送给父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一致认可,提高他们的自信的同时达到教育他们的目的。 (二)构建家长、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氛围
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言谈举止到衣食住行,德育都可以给我们做着很好的指引。在家庭和学生之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其中,家长的身体力行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榜样。信息化应用的无处不在以及快速迭代,都为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和动手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孩子们课后的思考和实践,教父母、爷爷奶奶使用手机、智能设备,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也构建了几代人之间的共同话题,养成了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在学校和学生之间,老师们遵循为人师表,将德育贯穿所有教学课程的核心思想,将信息化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化 德育 学科的教学体系。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从谈论游戏人物技能和动画片中的魔法,逐渐转到自身技能和“魔法”的积累和比拼,通过校园创客大赛等综合表现形式,形成你追我赶的新的学习热潮。在学生与社会之间,在老师和家长的引领下,让他们逐步认识世界,对待网红和游戏主播等新生事物,家长和老师更多的予以客观的分析和启发式引导,让孩子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构建自上而下的引导以及自下而上的反馈互动学习机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學则殆”。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目的,不是讲授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要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向。课堂上,老师的任务是引导、是启发、是为孩子们的学习指引方向、答疑解惑。所谓的“举一反三”,“一”是老师传的道、授的业,“三”应该是来自学生们的思考和实践。如果说德育作为中国人必备的德行,已经有先辈为我们做好了规范和指引,我们只需要遵守执行的话,那么信息化教育恰恰相反,信息化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使得我们没有办法及时教授学生们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方法,但我们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求学态度和思考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践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建国70年来,我们基本消灭了文盲。但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未来不懂信息化,基本就等同于新时代的“文盲”。与未来相比,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和应用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我们还需要迎接更多的挑战。未来我们当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宗旨,以未来学校创新为核心,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优化学校改革发展的环境,提升学校在学习方式变革、课程体系重构、组织管理转型、学习空间再造、技术赋能教育、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形成富有特色的未来学校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有德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德止于术。构建和谐社会和践行新时期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都离不开德行的基石。注重在全学科中对德育的渗透,未来社会将会有更多德才兼备的人。
参考文献:
[1]联播 丨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 习近平精心谋划部署[OL].http://news.cctv.com/2020/04/18/ARTIafubMF0dTc9Ddeld5W4Z200418.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l.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8/t20190828_396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