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边塞诗歌的文化阐释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j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朝边塞诗歌是唐诗当中特有的风景,它以塞外为创作背景,将唐军驻守边关、杀敌建功立业作为塞外诗主要的歌颂对象,这成为塞外诗歌文化中独特的风景。对比,笔者分析边塞诗歌文化的起源,以边塞诗人王昌龄、李颀为代表,分析他们的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边塞诗歌当中的文化表现部分,让当下的读者们在感知金戈铁马的唐朝边塞战争当中独有的文化烙印。
  【关键词】:边塞诗歌;唐诗;王昌龄;李颀
  在历史上,唐朝的疆域不断地扩大,这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建设、交通运输等各类因素相关的。那么在盛唐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理念等都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此过程当中,人王昌龄的边塞诗往往是铿锵有力,字字如同是同铜音一样激荡在人们的心中,虽然经历千百年的历史,但是依然犹言在耳,令人不断地奋进;相对于王昌龄的慷慨激昂的诗风,李颀的诗歌景观描写、战争详述等方面也有着和王昌龄一样的表现,但是很多的风景却是通过画面的组合而成,并不具备一定的真实性。另外李颀的诗风有着有着雄浑与萧条之感。这与两位诗人在唐朝历史当中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但是两位诗人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描摹这塞外独有的风情,而这些都成为唐朝边塞诗歌当中的一朵明珠。
  一、唐朝边塞诗歌的历史文化起源分析
  唐朝疆域的变动极为频繁,在建唐初期,就面临着西北、北方突厥、回鹘等交战的压力;西南方吐蕃蚕食着唐朝的疆土。这些边患曾令唐朝的疆域一度缩小,为了扩大其版图,唐朝的疆土曾经扩大到葱岭之西的咸海,也有被压缩到陇山一带。[1]那么从这些唐朝的疆域变动使得当时的百姓对地理界限有着模糊的认知,但是作为唐朝的将士们,几年乃至几十年驻扎在边疆,感受那种战火连天日,家书抵万金的感觉,边塞诗人对战争的爱与恨,恐惧与迷茫,对战争的反思,对唐朝经济的发展等都令当时的边塞诗人产生不同的感想,当时的王昌龄、李颀、白居易、杜甫等人,对于边塞诗歌的撰写都反映了唐朝不同阶段的主题。
  在一些诗歌当中,有一定的英雄主义情节的流露,王昌龄的“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江上闻》),“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九江口作》)。而李颀在《古从军行》当中描述了“白日登山”、“黄昏饮马”这样的景色,将边塞描绘为风沙、野云、雨雪纷纷的场景。初次之外,还有一些民族乐器,如琵琶、羌笛、金茄等。这些边塞的特有的美景与边塞诗人对从军的向往都成为了边塞诗歌的文化主题,那么在唐朝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边塞诗歌的文化就会变得源远流长,里面有统治者对边塞版图扩张的野心,有边塞诗人对从军获得爵位的向往,也有如王昌齡对战争的深刻性的思考所引发的忧虑。可见,这样的边塞诗歌文化元素是多元的,正是这些多元的文化要素使得边塞诗歌文化对现今研究唐诗的人来说,是一笔无价的瑰宝。
  二、王昌龄边塞诗歌中的文化体现
  (一)王昌龄边塞诗歌特点分析
  王昌龄处于盛唐时期,他有着从军边疆为国效力的野心,但是王昌龄对于边塞战争有着自己的深刻的看法。从王昌龄的边塞诗歌来看,大概有20多首,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每一首都可以堪称为是诗中经典。
  1、叙事当中有抒情
  王昌龄的《塞下曲四首》之一“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这是诗人对从军战士在边塞生活但是场景描写,从黄黄的芦草到黄沙伴着将士老。但是深层次的写法就是说明了对战士常年驻扎在边塞的一种疼惜之情。叙事当中有抒情,这是王昌龄边塞诗当中一贯的写作手法。
  2、诗风昂扬清越也有深沉清宛
  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整首诗诗风昂扬清越,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中年积雪的祁连山,这些场景描写就说明了边塞战争的凄苦,但是后面两句当中从“黄沙百战”、“穿金甲”、“终不还”等表现了边塞展示们誓死把家还的斗志决心。可以这么说,王昌龄的诗风情感表与社会人物之间的衔接非常到位,其感情既有主观主义色彩,又有对战争的客观性描述。
  3、诗风雄壮决胜千里之外
  不得不说王昌龄的诗风是极其雄壮的,大量的诗篇描述了唐军驰骋千里之外的塞外,遇到风险与痛苦时战胜其困难的野心。如王昌龄在(《出塞》)中那样的描述“骊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壮,匣里金刀血未干。”这样的一种战争的场面与战士的昂扬的姿态体现出了王昌龄诗风的雄壮与威武。
  (二)王昌龄边塞诗歌当中的文化表现
  王昌龄边塞诗当中的文化体现是非常明朗化的,这种边塞文化可以从王昌龄写诗的主客观角度来加以分析,站在主观的角度来看,边塞战争是扩大唐朝版图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这种环节是否可以避免,这就说明了王昌龄将边塞战争上升到国家、民族乃至人民安全的高度,所以他的诗歌当中有着“怀柔之心”;但是从客观层面来看,边塞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诗歌当中有边塞战争的阴暗面,将光芒直刺统治者;同时这些诗歌往往采用了赋体,同时将静态的艺术技巧将边塞生活场景描述的淋漓尽致。[2]所以这种感情基调是沉稳含蓄,但是同样是语短味长的。但是从整体的情感基调来看,王昌龄大多数的边塞诗歌是非常豪放磅礴的,如同是苏东坡笔下的那种“卷起千堆雪”的豪迈。
  可以这么说王昌龄边塞诗当中的文化表现具有其非常明显的意向风格,那就是豪迈之下的一颗剔透玲珑之心,围绕边塞展开对边塞战士的赞叹与同情,对边塞战争的冷静思考,对边塞环境恶劣的描述,也有对边塞当中战士生活的亲切场面的描述。所以在不少的边塞诗歌的表达当中,其意向已经从写实的具体转化到自然景观与人物心情之间的转向性描写,尤其是在各类场景的抒发当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边塞风情。但是不管是从自然景色的塞外边疆的描写还是人物情感的传达,我们都能感受到诗歌的雄浑、新鲜与挚诚,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王昌龄,一个唐朝塞外的有魅力的诗人。   三、李颀边塞诗歌当中的文化体现
  李颀生于武后天授元年,此后李颀闭门求学时期却是唐王朝国力逐步强盛的时期,后来李颀在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但是这时的李颀已经已经46岁了[3]。想要有所抱负的时候却已经是不负青春,而此时正是中唐时期。所以这个时候的李颀在边塞诗歌的撰写上有着同王昌龄一样的豪迈,但是总体来看却有着一些孤寂落寞的遭遇。
  (一)李颀边塞诗歌特点分析
  相关历史考究证明,李颀并未去过边塞,但是在《古从军行》等诗歌当中描绘了边塞特有的景象,这些诗歌当中的景象并非是李颀自己,而是通过诗人的想象而写下来的。此外李颀的诗歌当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乐器,如“羌笛雪中吹”、“琵琶出塞曲”等等。而历史记载,李颀是唐代诗人当中第一个用音乐描绘的诗人[4],对于音乐的表达,则是使用抽象、缥缈的乐声具体化,在创造优雅的已经当中对环境进行深入的刻画描写,那么这样的表达是对虚拟事物的进一步的具象化的阐述。
  (二)李颀边塞诗歌当中的文化表现
  李颀的边塞诗歌当中的文化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对塞外景色的描绘,既有真实风景的形象地刻画,也有对虚拟化风景的一种情感上的表达;在人物的刻画上可以用意气风发、劲直豪迈来表达;对于唐军的赞美,也有对战争的忧虑。但是李颀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虑, 而且在边塞诗歌当中表现出唐军的无可奈何,未来不失明朗的状态。
  结论:
  唐朝的边塞诗歌是有多种风情组成的,王昌龄笔下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之必胜信念的豪迈诗风表现,李颀笔下中唐军无可奈何、不知未来如何的寂寥的写作方法,有着一丝丝的悲凉。前者以写实为主,而后者则是通过对边塞场景的组合或者是自我想象而撰写的诗歌。可见边塞诗歌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脉络,诗人的情感与诗人所处的历史年代以及个人的人生际遇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
  注释:
  [1]田峰.唐代西北疆域的变迁与边塞诗人的地理感知[J].學术月刊,2015/02.
  [2] 毕士奎 .近三十年王昌龄诗歌研究综述(1977-2007) [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6-15.
  [3] 李聪亮.盛唐诗人李颀思想中的进策与退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4-23.
  [4] 何泽棠.盛唐气象里的中唐先声——李颀诗歌的转型意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25.
  参考文献:
  [1]赵佳丽.边塞诗与盛唐精神谫议[J].衡水学院学报,2010-06-20.
  [2]王湘.从盛唐边塞诗人看当时的西域——以岑参、李颀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8-25.
  [3]毕士奎.从盛唐边塞诗人看当时的西域——以岑参、李颀为例[J].近三十年王昌龄诗歌研究综述(1977-2007),2008-06-15.
  [4]雒海宁.慷慨见激昂 豪迈显悲壮──论盛唐边塞诗的崇高美学品格[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5.
  [5]戚德志,刘吉美.盛唐之音与王昌龄的边塞诗[J].呼兰师专学报,2002-03-30.
  [6]冯丽.王昌龄边塞诗的旷野之美解读[J].语文建设,2013-06-21.
  [7]李江华.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特色[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8-08-15.
  [8]罗琴.李颀边塞诗论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5.
  [9]何泽棠.盛唐气象里的中唐先声——李颀诗歌的转型意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25.
  [10]李聪亮.盛唐诗人李颀思想中的进策与退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4-23.
  [12]朱凤相.一首借古写今缘情写景的边塞诗——李颀《古从军行》新解兼谈他的边塞诗创作[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7-15.
  [13]李聪亮.“既闲新声,复晓古体”——盛唐诗人李颀之七律与五古[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2-15.
  [14]田峰.唐代西北疆域的变迁与边塞诗人的地理感知[J].学术月刊,2015/02.
  [15]毕士奎 .近三十年王昌龄诗歌研究综述(1977-2007) [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6-15.
其他文献
【摘要】: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言语交流都是在特定场合,人与人之間进行的。人们在生活当中,通过语言的表达让对方产生“好感”或“反感”。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把它称作社会语言能力。而敬语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在所有的语言现象里,敬语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都和社会现象密切相关。本文围绕着关于日语敬语,详细论述了关于日语中敬语的分类和使用。  【关键词】:日语敬语;分类;使用  历史上,日本经历漫长的
期刊
【摘要】:绘画是儿童早期生命探索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艺术活动,虽一直受关注,但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儿童绘画水平阶段划分、表现的能力以及绘画教学问题三方面分析和整理了当今国内外关于幼儿绘画方面的相关文献。两者综合,更能对幼儿绘画有深入了解。  【关键词】:绘画;阶段;能力  一、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  儿童喜欢画画,是出于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心理需要并通过各种符号来
期刊
【摘要】:印象派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的巴黎。闻名于外光画法和全新的形式风格。在画风和题材上都有开拓。它虽然历史短暂,但是影响深远。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开端。  【关键词】: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代艺术运动  正文: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后期兴起于法国的一个绘画流派,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开端。最开始是法国巴黎的画家团体发起的艺术运动,后来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在美术史的源流中,印象派可以说是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纵向方面来研究“家”的发展变化,来研究“家”从一个词如何变成一个词缀,同时又从横向方面,把它与古代汉语中主要用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意义的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侪、曹、辈、属这几个词,来看家的变化。  【关键词】:词;人称代词;家  “家”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意象,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文从语言层面对其进行研究,看当今的词缀“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期刊
【摘要】: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已经慢慢适应不了如今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如今,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为艺术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同样新媒体艺术也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法和新的教授方式等,虽然新媒体的内容也渐渐和幼儿的教学联系起来,可是与大学、中学、小学的艺术教育比起来,幼儿美术教育这一块还是很薄弱的环节。下面我就以新媒体的发展与幼儿美术教育结合这方面的情况做个介绍,加强我们对幼儿阶段学习
期刊
【摘要】:自外语教学肇始之际,创建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便成为我国数代英语教育者孜孜不倦、矢志不渝的历史夙愿和学术追求。本文从外语教学的视角,归纳梳理英语“写长法”的教学理念及设计原理,介绍“写长法”的最新发展态势---学伴相随、读后续写、以“续”促学,以此分析“写长法”在中国迅速流行的原因,冀希促进我国的本土英语教学。  【关键词】:外语教学;写长法;学伴相随;读后续写;以“续”促学  一、引言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可以看到,近年来,经过各方不断努力,学校美育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相对于整个教育事业来说,仍是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仍重应试轻素养,不能正确认识美育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出现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等现象,并且一部分学校资源配置仍未达到标准。本文以兰考县考城镇魏花园村刘埠口小学为例,揭露农村美育工作的盲点,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实践,虽然我们在教育和德育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日趋淡薄,本文试图站在另一个角度,即把学生当做一种职业来探讨,把德育放在学生职业道德中去建构和规范,加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厚重感以此来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道德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赋予学生新的内涵。  【关键词】:学生职业道德;建构;内涵;意义  一、学生职业道德的特定內
期刊
【摘要】:目前,体育舞蹈已经走进各个阶段人民的生活,成为了大众都很喜爱的运动。体育舞蹈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舞蹈的构成进行详细的分析,详尽的论述了体育舞蹈的艺术展现力。得出体育舞蹈的构成元素;体育舞蹈是舞蹈艺术形式的展现;体育舞蹈通过舞蹈艺术展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形体、音乐、造型的表现力。本文在研究的同时会更加深入的挖掘体育舞蹈的文化内涵,促进体育舞蹈可以更全面的发展。
期刊
【摘要】:回顾了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把技术哲学划分为以卡普、恩格迈尔和韶尔为代表的工程传统的技术哲学和以芒福德、奥特加、海德格尔和埃吕尔为代表的人文传统的技术哲学。现代技术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技术的“人文问题”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关键词】:技术;人文;批判  1.技术人文批判的传统  虽然技术与人类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但直到近代,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人们才开始对技术进行反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