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在较低泵浦功率下实现单纵模双波长激光信号的输出,进而获得窄线宽的高频微波信号,设计并实验了一种基于复合滤波结构的窄线宽高频微波信号产生装置.通过8字腔结构布里渊增益腔和反射式光纤光栅构成的波长选择滤波器实现了 4倍布里渊频移间隔的双波长斯托克斯光信号输出,采用200 m长单模光纤作为增益介质,同时与50 m长单模光纤构成级联光纤环结构,采用三端口耦合器与2m长未泵浦的保偏掺铒光纤构成萨格纳克环结构,利用级联光纤环结构和萨格纳克环结构的复合滤波作用实现了斯托克斯光信号模式的选择,使输出的斯托克斯光信号由
【机 构】
: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上海201109;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2018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在较低泵浦功率下实现单纵模双波长激光信号的输出,进而获得窄线宽的高频微波信号,设计并实验了一种基于复合滤波结构的窄线宽高频微波信号产生装置.通过8字腔结构布里渊增益腔和反射式光纤光栅构成的波长选择滤波器实现了 4倍布里渊频移间隔的双波长斯托克斯光信号输出,采用200 m长单模光纤作为增益介质,同时与50 m长单模光纤构成级联光纤环结构,采用三端口耦合器与2m长未泵浦的保偏掺铒光纤构成萨格纳克环结构,利用级联光纤环结构和萨格纳克环结构的复合滤波作用实现了斯托克斯光信号模式的选择,使输出的斯托克斯光信号由多纵模运行状态变为单纵模运行状态.实验证明:通过对输出的单纵模双波长斯托克斯光信号进行拍频检测可得42.85 GHz的高频微波信号产生,线宽为38kHz;通过改变可调谐泵浦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可实现42.25~43.51 GHz范围内的频率调谐;通过稳定性测试,产生的42.85 GHz高频微波信号的频率变化在0.83 MHz内,峰值功率变化在±0.8 dB内,稳定性良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其他文献
针对当前光电稳定平台伺服系统中扰动抑制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扰动分离自抗扰控制(DSADRC)算法.扰动分离自抗扰控制充分利用工程实际中可获取到的部分已知的光电稳定平台模型信息及经典控制中的控制器信息,并将其加入到自抗扰控制的设计中.该算法通过减少光电稳定平台系统中的总扰动量,增加系统的扰动观测精度及扰动抑制能力.同时,通过算法设计实现了经典控制器的复用,减少了设计工作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控制器相同、扰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扰动分离自抗扰控制阶跃响应调节时间减少58.8%,上升时间减少26.5%,且无
随着金属粉末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从显微图像中准确提取粉末颗粒的粒形粒径和球化率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文中基于深度学习算法Mask R-CNN,提出了一种电镜图像球形粉末颗粒自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该方法可对单幅显微图像上超过1 000个颗粒进行自动识别,有效检测电镜图像中的遮挡颗粒,并且生成粒径分布、球形度和球化率统计结果.相比传统图像分割算法,颗粒识别准确度提升了 23.6%.相比激光干涉仪的粒径分布测量结果,文中提出的方法可以将位于较大球形粉末上黏附的小颗粒也有效识别出来.“,”With the
针对室内环境日益复杂,单一的定位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定位准确度需求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超宽带(UWB)和惯性导航融合进行的室内定位方法:首先针对UWB测距结果容易受环境影响的问题,根据实验环境对UWB测距进行了标定;然后利用改进马氏距离的异常值检测方法对测距过程中的异常值进行了剔除;最后采用了紧耦合的卡尔曼滤波器,以UWB测距值作为扩展卡尔曼滤波观测量,以惯性导航解算的位姿作为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预测量,通过UWB测距来不断校正惯性导航的位姿数据.最终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UWB单独定
设计了一种大面积、高响应度的硅基PIN探测器,PIN探测器的表面积为4.1 mm×13.8 mm,整体厚度为420 μm左右.PIN探测器的光敏面采用环形A1电极将光电流信号引出,通过在波长为860 nm的恒定激光光源下进行测试,其响应度为0.6 A/W.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光电单片集成的可行性方法,即利用PIN探测器非光照区的本征Ⅰ层面积,设计了一种与PIN探测器结构和工艺兼容的跨阻放大器,在保证了PIN探测器结构和性能没有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实现了PIN探测器和跨阻放大器的光电单片集成.最后在波长为860
针对氧化锌紫外光电传感器对深紫外光探测能力弱的问题,通过镁掺杂氧化锌纳米线的方法调整氧化锌能带,从而提高氧化锌紫外光电传感器对深紫外光的探测灵敏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对镁锌氧纳米线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镁锌氧纳米线.通过氧化锌纳米线探测器和镁掺杂氧化锌纳米线探测器对254 nm的深紫外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镁掺杂氧化锌探测器对254 nm波长的深紫外光的光响应性能增强,光电流从0.02 μA提高至0.57 μA.通过镁掺杂氧化锌纳米
提出基于分块匹配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目标识别方法.对待识别SAR图像进行4分块处理,每个分块描述目标的局部区域.对于每个分块,基于单演信号构造特征矢量,描述其时频分布以及局部细节信息.单演信号从幅度、相位以及局部方位3个层次对图像进行分解,可有效描述图像的局部变化情况,对于扩展操作条件下的目标变化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构造得到的4个特征矢量,分别采用稀疏表示分类(Sparse Representation-based Classification
针对激光雷达点云的稀疏性和空间离散分布的特点,通过结合体素划分和图表示方法设计了新的图卷积特征提取模块,提出一种基于体素化图卷积神经网络的激光雷达三维点云目标检测算法.该方法通过消除传统3D卷积神经网络的计算冗余性,不仅提升了网络的目标检测能力,并且提高了点云拓扑信息的分析能力.文中设计的方法在KITTI公开数据集的车辆、行人、骑行者的3D目标检测和鸟瞰图目标检测任务的检测性能相比基准网络均有了有效提升,尤其在车辆3D目标检测任务上最高提升了 13.75%.实验表明:该方法采用图卷积特征提取模块有效提高了
为了提高激光雷达点云滤波算法的精度和自适应性,对移动曲面滤波算法进行改进.采用格网边界点构建曲面约束条件,检验格网内是否全部为建筑物点.利用区域拟合求解地形的起伏,引入机器学习中高斯混合模型(GMM)对地形起伏进行滤波分类,将移动曲面中的种子点作为聚类算法中的靶向点参与分类学习.实验数据为雷达飞行的自测区,对于自测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检验判断滤波效果.同时为检验GMM算法的准确性,在三类误差检验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 Kappa系数作为检验方式.通过与谱系聚类分类算法对比,证明所提算法能取得较好的滤波效果
随着海洋探测研究的不断深入,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针对水下高速、远距离无线通信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面向海洋商用的水下双向链路通信系统.系统在发射端采用激光LD及LED双发射源,提出了双发射光源的系统设计方案,并通过设计相应的驱动电路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在接收端利用5mm大面积APD及高灵敏度PMT双接收探测器接收光信号,适用于远距离、高速通信;系统的信息处理部分由FPGA完成,通过网络通讯方式与PC端进行信息交互;最后完成整个系统设计并进行了商用工程化.开展的水下模拟实验表明,系统在通信距
激光点云常规匹配算法是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但其收敛速度慢、鲁棒性差,因此,提出一种融合多种优化算法的激光点云高效ICP配准方法.首先对点云体素滤波降采样,通过ISS算子提取关键点,采用快速点特征直方图(Fast Point Feature Histograms,FPFH)提取关键点特征,嵌入多核多线程并行处理模式(OpenMP)提高特征提取速度;然后基于提取的FPFH特征,使用采样一致性初始配准算法(Sample Consensus Initial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