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题有效服务于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545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它直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反映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文章作者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编写意图,以及它所体现的新课标理念出发,举例说明了教师应该如何运用课后习题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 新课标 课后习题 有效性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它直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反映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道课后练习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激发情趣,学会发现,积累语言,探讨合作,实践创造,陶冶情操。这些习题有助于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和把握,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创造性地、充分地使用课后的习题,将有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在此交流中的习题所指是苏教版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所设计的一大习题。
  
  一、依托课后习题,确定教学思路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课后习题: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结合这一练习,我进行教材的解读:从偶然的相遇,对老人淡淡几笔做了一个概括的描述,到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老人,引出“我”和老人的一番交谈。这一部分是课文的第一层次,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相识的过程。“我”和老人的交谈还在继续,使文本进入第二层次,“我”和老人由相知到相约,让人感受到与老人的交流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于是“我”就循着文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人物的外貌入手,逐渐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同步,与文本产生共鸣,实现了一个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二、依托课后习题,确定教学重难点
  
  课文《词两首》
  课后习题: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我想这就是编者设计这一练习的意图所在。在练习的指引下,我对两首词进行斟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觉得《如梦令》更适合学生进行想象,走入意境。于是我把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扣住“沉醉”引领整首词,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而沉醉。让学生想象,作者在溪亭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词外显的内容引申至词的内在意象,在学生的想象过程中,词中画面逐渐丰盈起来,进入意境。一位学生这样说道,女词人看着天色已晚,划着小舟往回赶,不知不觉,却进入了那荷花丛中,心中不免焦急起来,加快了划桨的速度,那“吱呀吱呀”的浆声惊动了一群栖息的水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边飞边叫,好像在说:“哪个冒失鬼,这么晚了还来打搅我们休息。”类似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还有很多。这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我想就是学生对这首词的最好的诠释。
  
  三、依托课后习题,教给学生学法
  
  语文老师的任务是交会学生学语文,如果说文路给教师灵感,得以设计教路的话,那么我想教师的教路应该给学生一条学路的引领,下面还是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来说说我的做法:
  课后习题中不仅要求学生说说文章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且要求学生说出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其实就是给了学生一些信息,文章中能体现老人内在品质的文字是多处的,那么如何去寻找这些文字呢,教师就要进行一定的引领。文章中,作者不仅描绘了老人的外貌,而且描绘了言行、动作。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品读了描写外貌的文字,从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朴实、精瘦的老人,进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关注老人的言行,体会他身上的品质。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引领,我想学生在不断的日积月累中,就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依托课后习题,进行有效拓展
  
  课文《三打白骨精》
  习题:你还知道《西游记》的哪些故事?与同学交流。
  编者设计这一习题的用意应该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走进名著。细观《三打白骨精》这篇文章,在选入教材时,文字、剧情有了很大的改变。全文语言浅显易懂,省去了很多故事情节,与原文有了很大的可比性。于是在教学时我利用《补充习题》中对环境和美貌村姑描写的原文,进行比较,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因为对仗修辞手法的应用,读来琅琅上口,且遣词造句精妙,使文章具有更大渲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兴趣得以激发的前提下,我又应允学生在周五的阅读课开展一个故事会,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
  以上只是列举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习题对于我们教学的启示,细细研读课后习题,其功效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必须多关注课后习题,让课后习题能够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体育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在提高学生身体体质,培养其体育锻炼兴趣的同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塑造学生的快乐灵魂。在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在建立新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并将教学重点从学生整体面转向学生个体,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同时,课堂采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系统的新教学结构。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依然有些陈旧的问题在影响实现新型体育
近期,我在西亭中学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百合花开》,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寓言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的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文章语言清新动人,是一篇能够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并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悟的美文。在教学中,有这样两组镜头引发了我的思考。  镜头一:在“走近百合”这个版块中。师:听课文朗读,在文中划出百合开花的句子。(播放课文的录音,因录音效果不太好,播放时有杂音,且音量较小)学
摘 要: 现代学习评价更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对评价的改进和完善。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学生自主测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历史学习评价 学生自主测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基本形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
摘 要: 本文就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完善就业制度,增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意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 学生就业率 提高    2009年是特殊的一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国就业工作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而2009又是我院艺术设计系成立的第一年,面对困难,我系上下一心,按照学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密切结合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克服困难,不断寻找创新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我们前,如何在教学中利用数学的文化价值,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特别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人格品行的教育,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想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传给学生的是充满“科学精神”的“业”,而没有挖掘富有“人文精
一    我有幸参加了香港举行的“第五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交流活动”,在此次活动上,我听到的第一节课是来自台湾的吴淑芬老师执教的《两兄弟》(托尔斯泰),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故事。  吴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梗概如下:小时候,吴老师想留长发,可是妈妈非要她剪掉,她不想剪,却不知如何说服妈妈,最终成了“西瓜头”。  (二)学会关联词。  1.吴老师出示了一段话(与课文无关),里面没有关
摘 要: 教师如同导演一样,掌控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气氛和进度,一门学科是否受学生欢迎,除了老师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能否与学生维持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对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来说,与少数民族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作者以一名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并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所闻所感,对如何与少数民族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它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  关键词:
摘 要: “民间立场”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我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陈思和先生认为,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作家把自己隐藏在民间,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表达原先难以表述的对时代的认识”。本文之所以将晋剧《打金枝》定位在民间视角或者民间立场下的公主驸马的婚恋生活
摘 要: 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的教学,与文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重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数学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又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作者就如何提高高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
摘 要: 本文对新西兰《高等教育策略2010—2015》的基本内容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新西兰 《高等教育策略2010—2015》 高等教育    受全球经济衰退、投资下降、个人消费和贸易量紧缩的影响,新西兰的经济受到冲击,失业增加,税收减少,社会福利费用增加,这增加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国内15—19岁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高层次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因此,新西兰政府对未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