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它直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反映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文章作者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编写意图,以及它所体现的新课标理念出发,举例说明了教师应该如何运用课后习题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 新课标 课后习题 有效性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它直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反映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道课后练习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激发情趣,学会发现,积累语言,探讨合作,实践创造,陶冶情操。这些习题有助于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和把握,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创造性地、充分地使用课后的习题,将有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在此交流中的习题所指是苏教版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所设计的一大习题。
一、依托课后习题,确定教学思路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课后习题: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结合这一练习,我进行教材的解读:从偶然的相遇,对老人淡淡几笔做了一个概括的描述,到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老人,引出“我”和老人的一番交谈。这一部分是课文的第一层次,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相识的过程。“我”和老人的交谈还在继续,使文本进入第二层次,“我”和老人由相知到相约,让人感受到与老人的交流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于是“我”就循着文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人物的外貌入手,逐渐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同步,与文本产生共鸣,实现了一个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二、依托课后习题,确定教学重难点
课文《词两首》
课后习题: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我想这就是编者设计这一练习的意图所在。在练习的指引下,我对两首词进行斟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觉得《如梦令》更适合学生进行想象,走入意境。于是我把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扣住“沉醉”引领整首词,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而沉醉。让学生想象,作者在溪亭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词外显的内容引申至词的内在意象,在学生的想象过程中,词中画面逐渐丰盈起来,进入意境。一位学生这样说道,女词人看着天色已晚,划着小舟往回赶,不知不觉,却进入了那荷花丛中,心中不免焦急起来,加快了划桨的速度,那“吱呀吱呀”的浆声惊动了一群栖息的水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边飞边叫,好像在说:“哪个冒失鬼,这么晚了还来打搅我们休息。”类似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还有很多。这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我想就是学生对这首词的最好的诠释。
三、依托课后习题,教给学生学法
语文老师的任务是交会学生学语文,如果说文路给教师灵感,得以设计教路的话,那么我想教师的教路应该给学生一条学路的引领,下面还是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来说说我的做法:
课后习题中不仅要求学生说说文章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且要求学生说出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其实就是给了学生一些信息,文章中能体现老人内在品质的文字是多处的,那么如何去寻找这些文字呢,教师就要进行一定的引领。文章中,作者不仅描绘了老人的外貌,而且描绘了言行、动作。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品读了描写外貌的文字,从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朴实、精瘦的老人,进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关注老人的言行,体会他身上的品质。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引领,我想学生在不断的日积月累中,就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依托课后习题,进行有效拓展
课文《三打白骨精》
习题:你还知道《西游记》的哪些故事?与同学交流。
编者设计这一习题的用意应该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走进名著。细观《三打白骨精》这篇文章,在选入教材时,文字、剧情有了很大的改变。全文语言浅显易懂,省去了很多故事情节,与原文有了很大的可比性。于是在教学时我利用《补充习题》中对环境和美貌村姑描写的原文,进行比较,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因为对仗修辞手法的应用,读来琅琅上口,且遣词造句精妙,使文章具有更大渲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兴趣得以激发的前提下,我又应允学生在周五的阅读课开展一个故事会,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
以上只是列举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习题对于我们教学的启示,细细研读课后习题,其功效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必须多关注课后习题,让课后习题能够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新课标 课后习题 有效性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它直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反映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道课后练习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激发情趣,学会发现,积累语言,探讨合作,实践创造,陶冶情操。这些习题有助于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和把握,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创造性地、充分地使用课后的习题,将有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在此交流中的习题所指是苏教版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所设计的一大习题。
一、依托课后习题,确定教学思路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课后习题: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结合这一练习,我进行教材的解读:从偶然的相遇,对老人淡淡几笔做了一个概括的描述,到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老人,引出“我”和老人的一番交谈。这一部分是课文的第一层次,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相识的过程。“我”和老人的交谈还在继续,使文本进入第二层次,“我”和老人由相知到相约,让人感受到与老人的交流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于是“我”就循着文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人物的外貌入手,逐渐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同步,与文本产生共鸣,实现了一个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二、依托课后习题,确定教学重难点
课文《词两首》
课后习题: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我想这就是编者设计这一练习的意图所在。在练习的指引下,我对两首词进行斟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觉得《如梦令》更适合学生进行想象,走入意境。于是我把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扣住“沉醉”引领整首词,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而沉醉。让学生想象,作者在溪亭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词外显的内容引申至词的内在意象,在学生的想象过程中,词中画面逐渐丰盈起来,进入意境。一位学生这样说道,女词人看着天色已晚,划着小舟往回赶,不知不觉,却进入了那荷花丛中,心中不免焦急起来,加快了划桨的速度,那“吱呀吱呀”的浆声惊动了一群栖息的水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边飞边叫,好像在说:“哪个冒失鬼,这么晚了还来打搅我们休息。”类似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还有很多。这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我想就是学生对这首词的最好的诠释。
三、依托课后习题,教给学生学法
语文老师的任务是交会学生学语文,如果说文路给教师灵感,得以设计教路的话,那么我想教师的教路应该给学生一条学路的引领,下面还是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来说说我的做法:
课后习题中不仅要求学生说说文章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且要求学生说出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其实就是给了学生一些信息,文章中能体现老人内在品质的文字是多处的,那么如何去寻找这些文字呢,教师就要进行一定的引领。文章中,作者不仅描绘了老人的外貌,而且描绘了言行、动作。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品读了描写外貌的文字,从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朴实、精瘦的老人,进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关注老人的言行,体会他身上的品质。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引领,我想学生在不断的日积月累中,就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依托课后习题,进行有效拓展
课文《三打白骨精》
习题:你还知道《西游记》的哪些故事?与同学交流。
编者设计这一习题的用意应该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走进名著。细观《三打白骨精》这篇文章,在选入教材时,文字、剧情有了很大的改变。全文语言浅显易懂,省去了很多故事情节,与原文有了很大的可比性。于是在教学时我利用《补充习题》中对环境和美貌村姑描写的原文,进行比较,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因为对仗修辞手法的应用,读来琅琅上口,且遣词造句精妙,使文章具有更大渲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兴趣得以激发的前提下,我又应允学生在周五的阅读课开展一个故事会,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
以上只是列举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习题对于我们教学的启示,细细研读课后习题,其功效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必须多关注课后习题,让课后习题能够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