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月亮》(附后)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趣的诗歌。它以儿童的眼睛来描绘月夜,以儿童的心灵去体味月亮和大家的快乐,充满了美丽的想象。其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与小鸟、青蛙、宝宝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不但增添了韵律美,且将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描绘得有声有色,极具画面感。整首诗歌洋溢着快乐开朗的情感,同时这首诗歌中还蕴含了科学现象“倒影”,是一篇有较高文学欣赏价值的作品。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呈现的意境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歌中月亮和樹梢、池塘的关系,借助动作理解动词“挂、漂、盛”。
3.运用卡片替换角色的方法仿编诗歌,并大胆地说出自己仿编的诗句。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诗歌图文图片,月亮图片,背景音乐,帮助仿编的操作单(每位幼儿一张),各种角色图片。
经验准备:幼儿有观看月亮的经历。
活动过程
1.出示月亮图片,谈话导入。
师:这是什么?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月亮?月亮看起来怎么样?
(评析:用出示图片的方式引出月亮,既能吸引幼儿又简洁明了。在聊月亮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回忆已有经验感受了月亮的美)
2.教师富有感情配乐诗朗诵,幼儿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师:闭上眼睛听一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评析:配乐朗诵是文学、音乐、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及意境美。闭上眼睛倾听能够让孩子们静下来,脑中更有画面感)
3.再次倾听诗朗诵,理解诗歌内容。
(1)朗诵诗歌配上适当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动词“挂、漂、盛”。
(评析:教师在活动中通过肢体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动词“挂、漂、盛”,让幼儿多种感官去感知、理解,增加了诗歌朗诵的趣味性,让听诵不显单调)
(2)理解诗歌中月亮和树梢、池塘、脸盆的关系。
师:诗歌中有谁?它们在哪里看到的月亮?它们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出示图加文诗句)为什么说树梢上挂一个月亮?池塘里漂一个月亮?脸盆里盛一个月亮?
4.学习朗诵诗歌。
(1)师幼互动诗歌接龙。师:每一棵树梢。幼:挂一个月亮……进行两遍,师幼交换顺序。
(2)撤掉部分图片,集体朗诵诗歌。
(3)配合动作记忆朗诵诗歌。
(4)配乐朗诵诗歌,再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评析:教师采取“接龙游戏—撤图记忆—动作表现—配乐朗诵”螺旋递进的方式,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也让诗歌教学不显枯燥)
5.尝试仿编诗歌。
(1)替换动物仿编。师: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除了小鸟、青蛙、宝宝看到树梢挂的、池塘漂的、脸盆盛的月亮,会说“月亮和我好”,还有谁也能看到月亮,会说“月亮和我好”?(引导幼儿说出树林里的动物等)
(2)利用卡片操作进行仿编。①幼儿取操作单,选择能够替换诗歌中角色的图片贴到卡片上。②鼓励幼儿大胆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③请个别幼儿上台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评析:运用操作单仿编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撑,让每个孩子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替换仿编,并且能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活动延伸
班级区角游戏继续仿编诗歌。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遵循这一特点,本次活动运用多种有趣的朗诵方式,帮助幼儿有兴趣朗诵诗歌并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多种朗诵方式层层递进又不显枯燥,提升了幼儿的主动性。操作单及各种图片直观且操作性强,让每个孩子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替换仿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给予了幼儿一定的仿编支持,满足每个幼儿创造想象的需要。
由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性,学前阶段的儿童在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独特结构特征的理解上存在困难,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本次活动中,具体采用了听赏的方式(如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外在的媒介物(如诗歌图谱)及问题线索的鹰架等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及结构特征。对于诗歌里“挂、漂、盛”动词的理解,借助形象的肢体动作能够帮助孩子们初步感知,但幼儿还难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应遵循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不可强求幼儿理解、掌握。
附诗歌《月亮》:
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小鸟说:月亮和我好。/每一湾池塘,/漂一个月亮。/青蛙说:月亮和我好。/每一个脸盆,/盛一个月亮。/宝宝说:月亮和我好。
《月亮》(附后)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趣的诗歌。它以儿童的眼睛来描绘月夜,以儿童的心灵去体味月亮和大家的快乐,充满了美丽的想象。其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与小鸟、青蛙、宝宝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不但增添了韵律美,且将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描绘得有声有色,极具画面感。整首诗歌洋溢着快乐开朗的情感,同时这首诗歌中还蕴含了科学现象“倒影”,是一篇有较高文学欣赏价值的作品。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呈现的意境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歌中月亮和樹梢、池塘的关系,借助动作理解动词“挂、漂、盛”。
3.运用卡片替换角色的方法仿编诗歌,并大胆地说出自己仿编的诗句。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诗歌图文图片,月亮图片,背景音乐,帮助仿编的操作单(每位幼儿一张),各种角色图片。
经验准备:幼儿有观看月亮的经历。
活动过程
1.出示月亮图片,谈话导入。
师:这是什么?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月亮?月亮看起来怎么样?
(评析:用出示图片的方式引出月亮,既能吸引幼儿又简洁明了。在聊月亮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回忆已有经验感受了月亮的美)
2.教师富有感情配乐诗朗诵,幼儿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师:闭上眼睛听一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评析:配乐朗诵是文学、音乐、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及意境美。闭上眼睛倾听能够让孩子们静下来,脑中更有画面感)
3.再次倾听诗朗诵,理解诗歌内容。
(1)朗诵诗歌配上适当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动词“挂、漂、盛”。
(评析:教师在活动中通过肢体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动词“挂、漂、盛”,让幼儿多种感官去感知、理解,增加了诗歌朗诵的趣味性,让听诵不显单调)
(2)理解诗歌中月亮和树梢、池塘、脸盆的关系。
师:诗歌中有谁?它们在哪里看到的月亮?它们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出示图加文诗句)为什么说树梢上挂一个月亮?池塘里漂一个月亮?脸盆里盛一个月亮?
4.学习朗诵诗歌。
(1)师幼互动诗歌接龙。师:每一棵树梢。幼:挂一个月亮……进行两遍,师幼交换顺序。
(2)撤掉部分图片,集体朗诵诗歌。
(3)配合动作记忆朗诵诗歌。
(4)配乐朗诵诗歌,再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评析:教师采取“接龙游戏—撤图记忆—动作表现—配乐朗诵”螺旋递进的方式,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也让诗歌教学不显枯燥)
5.尝试仿编诗歌。
(1)替换动物仿编。师: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除了小鸟、青蛙、宝宝看到树梢挂的、池塘漂的、脸盆盛的月亮,会说“月亮和我好”,还有谁也能看到月亮,会说“月亮和我好”?(引导幼儿说出树林里的动物等)
(2)利用卡片操作进行仿编。①幼儿取操作单,选择能够替换诗歌中角色的图片贴到卡片上。②鼓励幼儿大胆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③请个别幼儿上台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评析:运用操作单仿编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撑,让每个孩子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替换仿编,并且能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活动延伸
班级区角游戏继续仿编诗歌。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遵循这一特点,本次活动运用多种有趣的朗诵方式,帮助幼儿有兴趣朗诵诗歌并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多种朗诵方式层层递进又不显枯燥,提升了幼儿的主动性。操作单及各种图片直观且操作性强,让每个孩子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替换仿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给予了幼儿一定的仿编支持,满足每个幼儿创造想象的需要。
由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性,学前阶段的儿童在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独特结构特征的理解上存在困难,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本次活动中,具体采用了听赏的方式(如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外在的媒介物(如诗歌图谱)及问题线索的鹰架等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及结构特征。对于诗歌里“挂、漂、盛”动词的理解,借助形象的肢体动作能够帮助孩子们初步感知,但幼儿还难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应遵循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不可强求幼儿理解、掌握。
附诗歌《月亮》:
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小鸟说:月亮和我好。/每一湾池塘,/漂一个月亮。/青蛙说:月亮和我好。/每一个脸盆,/盛一个月亮。/宝宝说:月亮和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