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经常听我妈说:
“小心点,不要……”
“你怎么又……?”
“不要让我再说一次!”
“你再这样我就……”
每每听到这些句式我就想:等我做了妈,绝不这么说。但是当真做了妈,孩子经历各个阶段小叛逆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已老妈附身!
为了不做个碎碎念的妈妈,我开始了第二次“学说话”的探索。学什么话呢?学孩子说话。
是小虫虫、小蛋蛋的叠音词吗?当然不是,那是大人以为的“儿话”,对孩子来说,这种简单的语音差异跟奶奶的山东口音没啥区别。
我所指的孩子的话,是用小人儿能接受的逻辑,在他的认知范围内能理解的东西。这到底是什么呢?
× |“青菜特别有营养!”
√ |妈妈:黄瓜可是一个歌唱家,它的声音可脆灵了!它最喜欢在大家的嘴里唱歌,你听它唱得怎么样?(这时我吃下黄瓜,让孩子听咀嚼的声音)
孩子(听到这里着急得喊):来我嘴里唱,来我嘴里唱!
妈妈(换成了菠菜):菠菜是个有点害羞的小演员,她唱歌的声音特别小,你得认真听才能听见。你听见了吗?
每种蔬菜,我都用不同的音色来定义它的性格,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吃一顿饭,一场免费音乐会也听完了!
× |你不穿鞋就会肚子疼!
√ |妈妈:你知道鞋是一只小飞船吗?小飞船说了,穿上我你可以不怕地上的小石头,不怕盆边的小水潭,我能带你飞得更快,跑得更远!不信你穿上我,感受一下,看看我的船舱里面舒服吗?
没等我话说完,她就开心地跑过去穿起她的“小飞船”了。
× |快点穿衣服,要不迟到了!
√ |妈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这件衣服是一只小鸭子变的!它说,我想和宝贝一起旅行,但是你要是带着我太麻烦了,不如我变成一件小衣服吧,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穿着我,我还可以保护你!
从此要出门时,孩子经常说,我要穿那件小鸭子变成的衣服。
看吧,其实也没有多高深,关键是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要学孩子的语言跟孩子进行沟通,一定要注意避开以下两个雷区。
不讲道理。这点最重要!一旦触碰这个雷区,就说明我们用了大人的思维方式。讲道理孩子不能理解,也不会买账。将心比心,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听大道理,为啥认为孩子会欣然接受呢?
不吓唬。这个雷区,许多家长常常是踩了还不知道。举个例子,家长想让孩子刷牙,就对孩子说:“小苹果不刷牙,被虫子咬了就要上医院。”这样的内容,看似符合孩子的逻辑,但事实上还是大人思维,是一种目的明显的吓唬行为,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内容最好是温馨美好的,即使是探险的风格,也可以积极向上。具体操作可以尝试多种方法,比如:
拟人化。在孩子的眼睛里,万物有灵,孩子会和小花说你好,会问捣蒜锤它疼不疼。他们相信周围的物品都有生命,这种体验很美好,我们可顺水推舟,用这些物品自己的特质和当下的情况来借题发挥。
片段化。不需要逻辑缜密,或者具备叙述文的六要素和一个情节就够了。范例:
孩子往桌子上涂鸦,家长假装桌子喊起来:“哎呦,我又不去参加化妆舞会,你给我画了一脸一身,我还得洗澡呢!”然后把图画本拿过来,换个语气说:“谁说化妆舞会呢?我今天要去参加呀!我正着急没有化妆师呢,小家伙,你愿意给我打扮打扮吗?”
这么一说,孩子就会停止在桌上涂鸦,改用图画本画画。
借力物品的心声。我有时觉得自己像是“马语者”,物品喜欢通过我和孩子聊天!
比如孩子问我:“你听听小杯子说什么了?”我马上假装侧耳倾听,然后告诉他:“它说自己肚子里水太多了,撑得不行,需要你帮忙喝掉一点啊,要不它都走不了路了。”
借力故事书里的人物。这是很好的借力办法,可以把故事书里的人物延展,让他们和孩子对话,甚至吹牛。
比如:杜噜嘟嘟太会吹牛了,他说自己能吃五个馒头,结果吃不下。他需要宝贝帮忙一起吃。
只要跳出大人思维的框框,去感应孩子万物有灵的能力,用孩子的话跟孩子进行交流,你一定会发现它的神奇功效。
“小心点,不要……”
“你怎么又……?”
“不要让我再说一次!”
“你再这样我就……”
每每听到这些句式我就想:等我做了妈,绝不这么说。但是当真做了妈,孩子经历各个阶段小叛逆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已老妈附身!
为了不做个碎碎念的妈妈,我开始了第二次“学说话”的探索。学什么话呢?学孩子说话。
是小虫虫、小蛋蛋的叠音词吗?当然不是,那是大人以为的“儿话”,对孩子来说,这种简单的语音差异跟奶奶的山东口音没啥区别。
我所指的孩子的话,是用小人儿能接受的逻辑,在他的认知范围内能理解的东西。这到底是什么呢?
情景一 不吃青菜
× |“青菜特别有营养!”
√ |妈妈:黄瓜可是一个歌唱家,它的声音可脆灵了!它最喜欢在大家的嘴里唱歌,你听它唱得怎么样?(这时我吃下黄瓜,让孩子听咀嚼的声音)
孩子(听到这里着急得喊):来我嘴里唱,来我嘴里唱!
妈妈(换成了菠菜):菠菜是个有点害羞的小演员,她唱歌的声音特别小,你得认真听才能听见。你听见了吗?
每种蔬菜,我都用不同的音色来定义它的性格,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吃一顿饭,一场免费音乐会也听完了!
情景二不穿鞋到处跑
× |你不穿鞋就会肚子疼!
√ |妈妈:你知道鞋是一只小飞船吗?小飞船说了,穿上我你可以不怕地上的小石头,不怕盆边的小水潭,我能带你飞得更快,跑得更远!不信你穿上我,感受一下,看看我的船舱里面舒服吗?
没等我话说完,她就开心地跑过去穿起她的“小飞船”了。
情景三不穿外套
× |快点穿衣服,要不迟到了!
√ |妈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这件衣服是一只小鸭子变的!它说,我想和宝贝一起旅行,但是你要是带着我太麻烦了,不如我变成一件小衣服吧,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穿着我,我还可以保护你!
从此要出门时,孩子经常说,我要穿那件小鸭子变成的衣服。
避开两个雷区
看吧,其实也没有多高深,关键是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要学孩子的语言跟孩子进行沟通,一定要注意避开以下两个雷区。
不讲道理。这点最重要!一旦触碰这个雷区,就说明我们用了大人的思维方式。讲道理孩子不能理解,也不会买账。将心比心,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听大道理,为啥认为孩子会欣然接受呢?
不吓唬。这个雷区,许多家长常常是踩了还不知道。举个例子,家长想让孩子刷牙,就对孩子说:“小苹果不刷牙,被虫子咬了就要上医院。”这样的内容,看似符合孩子的逻辑,但事实上还是大人思维,是一种目的明显的吓唬行为,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试试以下方法
内容最好是温馨美好的,即使是探险的风格,也可以积极向上。具体操作可以尝试多种方法,比如:
拟人化。在孩子的眼睛里,万物有灵,孩子会和小花说你好,会问捣蒜锤它疼不疼。他们相信周围的物品都有生命,这种体验很美好,我们可顺水推舟,用这些物品自己的特质和当下的情况来借题发挥。
片段化。不需要逻辑缜密,或者具备叙述文的六要素和一个情节就够了。范例:
孩子往桌子上涂鸦,家长假装桌子喊起来:“哎呦,我又不去参加化妆舞会,你给我画了一脸一身,我还得洗澡呢!”然后把图画本拿过来,换个语气说:“谁说化妆舞会呢?我今天要去参加呀!我正着急没有化妆师呢,小家伙,你愿意给我打扮打扮吗?”
这么一说,孩子就会停止在桌上涂鸦,改用图画本画画。
借力物品的心声。我有时觉得自己像是“马语者”,物品喜欢通过我和孩子聊天!
比如孩子问我:“你听听小杯子说什么了?”我马上假装侧耳倾听,然后告诉他:“它说自己肚子里水太多了,撑得不行,需要你帮忙喝掉一点啊,要不它都走不了路了。”
借力故事书里的人物。这是很好的借力办法,可以把故事书里的人物延展,让他们和孩子对话,甚至吹牛。
比如:杜噜嘟嘟太会吹牛了,他说自己能吃五个馒头,结果吃不下。他需要宝贝帮忙一起吃。
只要跳出大人思维的框框,去感应孩子万物有灵的能力,用孩子的话跟孩子进行交流,你一定会发现它的神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