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敦时间7月31日,奥运会击剑男子花剑决赛场上,爆发出一声长啸。雷声,这位28岁的中国击剑运动员,在击出制胜一剑后,与主教练王海滨紧紧相拥。
从奥运会诞生至今116年间,男子花剑一直被欧洲人垄断。这一刻,中国男子花剑终于迎来了这块迟来的金牌。
迷恋“圣斗士星矢”
“我们从来没想过他去搞体育。我们是想让他好好读书、考大学,就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雷声的父亲雷献民笑道。
雷声出生于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6岁时随父母南下广州。父亲雷献民在大型国企工作,母亲梁彬曾是一位美术老师。在家庭的熏陶下,雷声学业优秀,练过钢琴、学过绘画。读小学时,他曾被选中练游泳,但成绩“普普通通”。10岁那年,广州体育技校到雷声就读的小学挑选击剑苗子,标准之一是“挑选左撇子选手”,雷声因此被选中。
学习成绩优秀的儿子要去练体育,雷献民夫妇都不太乐意。但雷声却对击剑颇为向往。他爱看动画片,尤其喜欢日本的“圣斗士星矢”,小小头脑中常把击剑与动画片中眼花缭乱的打斗联系在一起。这一段懵懂的“误解”,促使雷声走上了“剑客”之路。
“竞技体育很残酷,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金字塔尖上只站得下一个人。”雷献民说,“要是练不出来,该怎么办呢?我们一直挺纠结的。”
雷声当时的教练李喆却充满信心。他告诉雷献民夫妇,雷声一定能出成绩。
2002年,雷声被选入国家队开始进行青年比赛。2006年,他首次参加世锦赛获得铜牌,便被教练委以重任。同年在多哈亚运会上,他在团体赛中压轴出场,一举夺冠。2007年,雷声在世界杯赛上获得3站冠军,世锦赛上也打入前三,个人世界排名进入前五。在北京奥运会到来之前,他被寄予厚望。
然而,在北京奥运会上,雷声只获得第八名。当时,有境外媒体竟打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标题——“雷声大雨点小”。那一刻,雷声既感到失落,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北大求学“重获新生”
2009年,雷声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专业学习。与一些人“挂名”上学不同,雷声是货真价实地每周去上课。有时比赛回国后,连时差都还没倒过来,他就急匆匆地跑去学校上课。
“我没有任何优越感,只有紧迫感。”雷声说,他希望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发展事业。
上了北大,也让一直担心雷声“书读得少”的父母松了一口气。雷献民很欣慰地说,到北大后,雷声“除了专业课,还去旁听别的课,有哲学课,还有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课”。
雷声的求学也得到了教练王海滨的大力支持。花剑队一向有重视文化学习的传统,为了更好地吸收欧洲击剑文化,了解和领悟击剑运动的历史传统,从王海滨、叶冲、董兆致那代“剑客”开始,补习文化知识、学法语就是击剑队的必修课。
随着学业渐入佳境,雷声在击剑场上的成绩也逐渐走高。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说,雷声是在北大看到食堂师傅舀菜才“顿悟”杀招。雷声自己则承认,有时在训练中遇到瓶颈,上课听讲时却突然“灵光一现”想通了,这让他的训练更有效率。
2010年,雷声在世锦赛上摘银并力助中国花剑队赢得团体冠军。2011年世锦赛,压轴出场的雷声“一剑封喉”,实现团体赛卫冕。
但在这次伦敦奥运会上,雷声的夺冠仍然多少出乎人们的意料。雷声排名赛事9号种子,相信他能夺冠的,恐怕只有远在家乡的父亲雷献民。
早在今年7月26日赛程抽签公布时,雷献民就自制了一张“流程图”,并分析了雷声晋级路上的对手,大胆预测雷声有望夺冠。不过他并没有跟儿子说起。“我是外行嘛,不能去打扰教练和运动员的安排。”雷献民笑着告诉记者。
夺冠那晚,雷献民激动得一夜未眠。
传承“剑客”精神
雷声夺冠,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胜利,也是饱经磨难的中国男子花剑队的胜利。
时光回溯到1994年,王海滨与叶冲、董兆致在雅典世锦赛上首夺男子花剑铜牌,开启了中国击剑历史上著名的“三剑客”时代。
2000年,处于鼎盛时期的“三剑客”在悉尼奥运会上一剑之差屈居亚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三剑客”再次冲击金牌,但由于裁判多次误判,又遗憾地再获银牌。事后,当值裁判被国际击剑联合会处以禁赛处罚,但冠亚军的结果已无法更改。“三剑客” 最终带着遗憾退役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中国击剑青黄不接时期,除了仲满夺得男子佩剑冠军,其他没有多大收获。
4年后的伦敦奥运会赛场上,一幕画面让人们津津乐道:裁判向雷声出示红牌时,教练王海滨用流利的法语据理力争,为弟子争取了权益。但事后王海滨说,雷声的胜利并不能算作对老“三剑客”的补偿。“雷声书写了他们这代选手的历史,不是我们的。历史是要往前走的,我们不能总往后看。”
在北京奥运会上,仲满赢得男子佩剑冠军后,国内击剑运动一夜之间火爆异常,以至于俱乐部四处紧急招聘击剑教练。但与欧洲相比,击剑在中国依然是个冷门项目。被誉为新“三剑客”的雷声、马剑飞和朱俊都出生于1984年,伦敦奥运会后,他们很快将集体步入而立之年。对于正亟待寻找新“剑客”的花剑队来说,这枚金牌不仅承载着过去,更被寄予开启未来的期待。
从奥运会诞生至今116年间,男子花剑一直被欧洲人垄断。这一刻,中国男子花剑终于迎来了这块迟来的金牌。
迷恋“圣斗士星矢”
“我们从来没想过他去搞体育。我们是想让他好好读书、考大学,就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雷声的父亲雷献民笑道。
雷声出生于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6岁时随父母南下广州。父亲雷献民在大型国企工作,母亲梁彬曾是一位美术老师。在家庭的熏陶下,雷声学业优秀,练过钢琴、学过绘画。读小学时,他曾被选中练游泳,但成绩“普普通通”。10岁那年,广州体育技校到雷声就读的小学挑选击剑苗子,标准之一是“挑选左撇子选手”,雷声因此被选中。
学习成绩优秀的儿子要去练体育,雷献民夫妇都不太乐意。但雷声却对击剑颇为向往。他爱看动画片,尤其喜欢日本的“圣斗士星矢”,小小头脑中常把击剑与动画片中眼花缭乱的打斗联系在一起。这一段懵懂的“误解”,促使雷声走上了“剑客”之路。
“竞技体育很残酷,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金字塔尖上只站得下一个人。”雷献民说,“要是练不出来,该怎么办呢?我们一直挺纠结的。”
雷声当时的教练李喆却充满信心。他告诉雷献民夫妇,雷声一定能出成绩。
2002年,雷声被选入国家队开始进行青年比赛。2006年,他首次参加世锦赛获得铜牌,便被教练委以重任。同年在多哈亚运会上,他在团体赛中压轴出场,一举夺冠。2007年,雷声在世界杯赛上获得3站冠军,世锦赛上也打入前三,个人世界排名进入前五。在北京奥运会到来之前,他被寄予厚望。
然而,在北京奥运会上,雷声只获得第八名。当时,有境外媒体竟打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标题——“雷声大雨点小”。那一刻,雷声既感到失落,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北大求学“重获新生”
2009年,雷声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专业学习。与一些人“挂名”上学不同,雷声是货真价实地每周去上课。有时比赛回国后,连时差都还没倒过来,他就急匆匆地跑去学校上课。
“我没有任何优越感,只有紧迫感。”雷声说,他希望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发展事业。
上了北大,也让一直担心雷声“书读得少”的父母松了一口气。雷献民很欣慰地说,到北大后,雷声“除了专业课,还去旁听别的课,有哲学课,还有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课”。
雷声的求学也得到了教练王海滨的大力支持。花剑队一向有重视文化学习的传统,为了更好地吸收欧洲击剑文化,了解和领悟击剑运动的历史传统,从王海滨、叶冲、董兆致那代“剑客”开始,补习文化知识、学法语就是击剑队的必修课。
随着学业渐入佳境,雷声在击剑场上的成绩也逐渐走高。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说,雷声是在北大看到食堂师傅舀菜才“顿悟”杀招。雷声自己则承认,有时在训练中遇到瓶颈,上课听讲时却突然“灵光一现”想通了,这让他的训练更有效率。
2010年,雷声在世锦赛上摘银并力助中国花剑队赢得团体冠军。2011年世锦赛,压轴出场的雷声“一剑封喉”,实现团体赛卫冕。
但在这次伦敦奥运会上,雷声的夺冠仍然多少出乎人们的意料。雷声排名赛事9号种子,相信他能夺冠的,恐怕只有远在家乡的父亲雷献民。
早在今年7月26日赛程抽签公布时,雷献民就自制了一张“流程图”,并分析了雷声晋级路上的对手,大胆预测雷声有望夺冠。不过他并没有跟儿子说起。“我是外行嘛,不能去打扰教练和运动员的安排。”雷献民笑着告诉记者。
夺冠那晚,雷献民激动得一夜未眠。
传承“剑客”精神
雷声夺冠,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胜利,也是饱经磨难的中国男子花剑队的胜利。
时光回溯到1994年,王海滨与叶冲、董兆致在雅典世锦赛上首夺男子花剑铜牌,开启了中国击剑历史上著名的“三剑客”时代。
2000年,处于鼎盛时期的“三剑客”在悉尼奥运会上一剑之差屈居亚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三剑客”再次冲击金牌,但由于裁判多次误判,又遗憾地再获银牌。事后,当值裁判被国际击剑联合会处以禁赛处罚,但冠亚军的结果已无法更改。“三剑客” 最终带着遗憾退役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中国击剑青黄不接时期,除了仲满夺得男子佩剑冠军,其他没有多大收获。
4年后的伦敦奥运会赛场上,一幕画面让人们津津乐道:裁判向雷声出示红牌时,教练王海滨用流利的法语据理力争,为弟子争取了权益。但事后王海滨说,雷声的胜利并不能算作对老“三剑客”的补偿。“雷声书写了他们这代选手的历史,不是我们的。历史是要往前走的,我们不能总往后看。”
在北京奥运会上,仲满赢得男子佩剑冠军后,国内击剑运动一夜之间火爆异常,以至于俱乐部四处紧急招聘击剑教练。但与欧洲相比,击剑在中国依然是个冷门项目。被誉为新“三剑客”的雷声、马剑飞和朱俊都出生于1984年,伦敦奥运会后,他们很快将集体步入而立之年。对于正亟待寻找新“剑客”的花剑队来说,这枚金牌不仅承载着过去,更被寄予开启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