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x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語文学科的教学,其核心在于思想品德的培养。德育建设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新一代社会公民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素养,更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为社会创造性地服务并贡献自己的力量。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如在接任新班的第一节课中,我正要开口做一下自我介绍,这时发现脚下有很多垃圾,就指着坐在最近处的一位男同学说:“去拿笤帚扫一下。”“凭啥让我干?”他站起来,头一扬,很干脆地甩出这句话,然后用挑衅的目光看着我。面对学生对我极不尊重的“挑战”,我心里很是恼火。我正待发作,理智却提醒我:不能这样!老师的威信、尊言,绝不能靠训斥、压服来维护。怎么收拾这个场面?原本安静的教室又骚乱起来,有的学生在窃窃私语,也有几个在不怀好意地笑着,他们都在看笑话。我思考了一下,决定“以静制闹”。于是,我泰然自若地扫视了全班同学一眼,一声不响地从门后拿来笤帚、灰斗,弯下腰,慢慢地,一下一下地,认真地扫起来。一分钟、两分钟……杂音没有了,教室里安静得出奇。等我扫完,站在讲台上,发现同学们都在看着我,有几个同学目光和我相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友好地朝同学们笑笑。课后看着他的日记,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更由衷地感到:教育是一种艺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阵营是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虽然是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但它并不能承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全部任务。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经过多种途径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绝不是几节课就能够解决的。思品课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课堂教学,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道德观念,侧重与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陶冶道德情操,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品德教育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是连接教和学以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的总称,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品德教学时,应致力把握其三大特点:即明理、激情、导航。明理是启发学生明白道理,进行道德观念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情是以情感的调动和激发为中心,陶冶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导航是指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与发展学生的道德实际能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认识是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情感则促进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巩固和发展。
  学生是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在教育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必然处于受教育的地位。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社会的人,是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虽有教师指导,但毕竟要他们自己来进行学习活动,因而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但是,如果学校和教师教学无方、管理无能,学生的“学习感”也会随之淡化、乃至产生厌学、弃学情绪。因而,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而语文教师更是担负着学生品德教育的重大责任,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频繁,而且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思想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语文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随处可见。小学语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有的描绘祖国山河的美丽,有的刻画人物的心灵美,一般都有很好的德育价值。课文中的正面人物,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课文中的景物形象,容易激起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因此,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传授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以情感人,以事明理,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运用语文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首先要明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传统美德的关系,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阐明道理、激发情感、陶冶情操,达到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能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例如《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便会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自身的形象、精神面貌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课堂上,教师的仪表举止、语言神态,板书设计的精美,无形中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四、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课外阅读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也是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时机。语文教师可针对课本中相关的课文,向学生推荐有参考价值的书目,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
  五、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所以,教师除了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以外,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如学习了《钓鱼》后,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制度以及做人要讲究诚信的好习惯;学习了《寒号鸟》后,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办事不拖拉的好习惯。教师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能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效果是显著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语文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只要我们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循序渐进,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会在语文教学中硕果累累,绽放异彩。
  (通渭县常河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是一个善于选择角色的人,在出席党和国家一些重要会议的时候,常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教师代表的角色。  在我国,他是获得荣誉比较多的教师。多次与黨和国家领导人合影,多次出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会议,多次坐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当他看到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坐在自己后面时,就深感不安,但他明白,这是会议的需要,工作的需要,自己务必演好教师代表这个角色。  魏老师是一
美术是视觉艺术。一切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形象、意境和思想内涵,无不都是在人的视觉作用下被接纳反馈的,也就是说,人们要真正能感知、感受、体验和理解、表现物象,如果其
摘要:中长跑运动是一项需要速度和耐力的综合性项目。而作为中距离跑的运动员则应具备更高的速度耐力水平,以高速度跑完全程的能力。怎样才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呢?本文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发展运动员的短跑速度能力、增强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能力、加强专项力量训练、放松及身体调节练习、训练后的营养补充和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距离跑;耐力;强度;力量;变速跑     中长跑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