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发挥地方党委全委会作用的调研报告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党委全委会)的作用,是理顺党组织内部关系、扩大党内民主、保证重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保证。本报告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地方党委全委会发挥作用的新进展以及影响其作用发挥的因素,通过提出相关建议以求促进地方党委全委会的作用与职能。
其他文献
和谐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的全局性和根本性任务是协调好五大战略关系,即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统治与治理的关系;政治改革、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融入世界主流与保持中国特色的关系。
本文以作者对闽西北农村的长期实地调查为基础,从村庄及农民群体自身的立场出发,对建国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特别是所有权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中可以看出,农民对农村土地产权的认知是如何从土改时的私有制意识转到人民公社时期的“虚幻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意识”,并过渡到现在的“自主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意识”的。这种地权意识的变化对于我们理解村级土地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化包括土地纠纷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城市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等方面,起着农村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不断拓展和提升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既是城市化的始初出发点,又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由于城市与乡村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着我国城市化的目标,不是消灭乡村而是实现城乡一体化。
本文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在培养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中寻求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并强调通过引导农民民主决策、加强民主意识,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促成农村政治文明的发展,以确保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
现代性的观念缘起于欧洲的启蒙运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合构成了初始现代性的本意。随着工业化过程的展开,现代性日趋偏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逐渐走向分裂和对抗。在后工业时代,西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反拨和颠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超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争,选择“新现代性”。新现代性在认同主体、本质、发展、科学、理性、人道、自由、公平、正义等基本理念的同时,提出了主体多元性、本质多重性、叙事多层性、发展多向性、关系平衡性等新原则。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因素主要就是党和人民,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的关系,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党内民主、公民意识、主体间合理的信息接受与反馈机制等条件。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工作重点在党内而不在党外,要切实解决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信仰危机问题、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
个体民族精神的形成是在一定主观动机指导下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重视民族国家的对象性活动是个体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自觉外化是个体民族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是个体民族精神形成的责任体现。自觉内化不仅是意义上的建立和建构,而且是心理集义和明义的深层碰撞和内在涵化。
人民性是毛泽东与邓小平行政价值观的共同本质。邓小平站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高度,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的政府价值观。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对当代中国行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最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体制,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制度形式。本报告围绕党的地方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及其运行情况,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推进和完善党的地方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建议。